曾順艷
摘 要: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滲透,幼兒園教師普遍認識到,開展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對于幼兒的長遠發展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為幼兒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幼兒能夠實現行為習慣的轉換,從而促進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發展。
關鍵詞:幼兒;素質教育;言行習慣;方法
引言
我國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基于此,在幼兒3~6歲階段是培養其良好行為習慣關鍵時期。幼兒學前教育與常規教育顯著不同,幼兒稚嫩的身心條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培養中應給予他們充分的關注和關懷。對此,幼兒學前教師首先要認清自身的責任使命和職能定位。在此基礎上,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為今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1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一)有益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在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其中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培養能夠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飲水習慣,引導其做到規律飲食、飲水,不挑食、不暴飲暴食、不浪費事物;引導其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使幼兒能夠按時、按規矩就寢,保證充足的睡眠和優質的睡眠;能夠使幼兒在教師的指導與引導之下學會正確洗手、正確使用手帕和衛生紙等,以輔助其保持自己的五官清潔、身體清潔……從而在助力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與提升的過程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幼兒的健康成長,使其具有參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能力。(二)有益于幼兒人際關系的建立。幼兒園對幼兒來講是一個全新的環境,也是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在這里幼兒不僅要脫離父母的保護,還要嘗試適應和融入新的集體生活。在幼兒園內教師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塑造幼兒的良好品德,使其能夠聽教師的話,遵從教師的教導,能夠禮貌地與教師和小伙伴們打招呼、致謝……而且在引導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的過程中,還能教育幼兒敢于表達、積極融入,使其學會合作、愿意分享,并能夠在遵守集體規則的過程中,愿意盡自己所能關心和幫助別人……以在有效增進幼兒與幼兒之間熟悉度的同時,進一步促成幼兒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助力其更快、更好地參與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當中,也為日后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將言行習慣作為幼兒素質教育切入點的策略
2.1關注幼兒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幼兒受到家庭教育模式與社會生活的影響,在性格與習慣養成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幼兒園與教師要關注幼兒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基于心理學層面來講,人的氣質存在四種類型,其中多血質與膽汁質的人比較活潑,而黏液質與抑郁質的人比較內向,每一位不同性格的人都擁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存在不一樣的典型表現,所以,教師要結合不同性格的幼兒,設定相應的言行習慣教育模式。對于一些比較任性的幼兒,教師需要擁有更多耐心,嚴格約束幼兒的言行習慣,增強幼兒的自制力。而對于比較內向的幼兒,教師則需要鼓勵他們多多參與一些實踐活動,給予幼兒更多的鼓勵與肯定,注重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采用舉例說服的形式啟發幼兒。由于不同幼兒的教育模式與家庭背景都不盡相同,教師需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幼兒的狀況,從中進一步掌握幼兒的氣質與性格,做到全面尊重幼兒的個性化言行習慣差異,力求不用統一的模式對待每一位幼兒,這樣才能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他們良好的言行習慣。
2.2滲透日常,規范幼兒行為
當前,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和長輩眼中的“掌上明珠”,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比較隨意,家長也很少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規范。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將良好的行為習慣滲透在方方面面,讓幼兒能夠圍繞在一個規范、文明的氛圍中,從而能夠實現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有的幼兒會吵吵鬧鬧,或者在教師提出問題的時候隨意搶答。筆者告訴幼兒,在課堂上我們要保持安靜,要認真聆聽教師的教學,當老師提出問題之后,如果知道答案的小朋友要將手舉起來,等到教師叫到名字之后才能夠回答。在進餐的時候,有的幼兒會亂跑,不好好吃飯,筆者會告訴幼兒,這樣的習慣非常不好,容易影響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消化,也很容易讓食物卡到嗓子中,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在吃飯的時候應該安靜地進食,細嚼慢咽,才能夠更好地吸收營養。在戶外游戲的時候,有的幼兒比較霸道,會存在著推擠、碰撞其他小朋友的現象,筆者會告訴幼兒,我們在進行戶外活動的時候要文明禮讓,按照順序依次進行活動,不能夠插隊、推擠,確保活動過程中能夠有良好的秩序,才能夠使大家都在戶外活動中玩的開心。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的滲透,幼兒普遍都找到了正確的行為方式,形成了一種慣性,能夠主動關心、愛護他人,規范和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成為更加懂文明、講禮貌的好孩子。
2.3有效激勵
激勵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兒身心稚嫩,對自我認識不足,需要在外界的引導下形成自我認知,而外界的肯定會讓幼兒對自身行為產生認可,并下意識地強化某種行為,這樣則會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打下基礎。在幼兒教育中,我們可以發現幼兒普遍喜歡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表揚與鼓勵。基于此,教師應當結合幼兒的這一心理特點開展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從而促進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比如,在幫助幼兒養成勤洗手這一習慣時,教師首要先讓幼兒認識到勤洗手的重要性,再將正確的洗手方法傳授給幼兒。此后,當幼兒洗手,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再挑選出幾名表現比較突出的幼兒給予表揚,并且給予一些獎勵。例如,在班級評比表當中粘貼一朵小紅花,或者發放一些小獎品等等。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讓受表揚的幼兒獲得更強的成就感與喜悅感,另一方面讓其他幼兒受到激勵,從而積極主動的加入到勤洗手的行列當中,從而促進行為習慣教育成果的提升。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發現幼兒的些許進步,并且給予相應的贊賞。例如,文明禮貌的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使用激勵機制的方式來進行培養,文明禮貌可謂是眾多中華人民的基本品德之一,更是中國發展的基礎。文明禮貌不僅僅是人的外在展示,更是更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內在修養,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良好關系的基礎,同時也能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告知幼兒什么叫做尊重他人,關心他人,有助于幼兒體諒其他人的感受,并且促進良好教學環境建立。
結束語
在具體的言行習慣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構建一個系統的教育工程,要做到結合幼兒的一系列身心發展特征,構建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讓幼兒在活動中嚴于律己,逐漸培養良好的言行習慣。同時,幼兒教師要做到尊重與理解每一個幼兒,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初探[J].科幻畫報,2020(09):104.
[2]陳琪.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策略研究[J].家長,2020(26):93+95.
[3]楊瑞霞.淺談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基礎教育論壇,2020(2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