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語華 鄒國柱 王曉蓉
摘 要: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勞動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欠缺是就業困難的原因。據此,作者以經管類高校為例,通過對國內外學者相關的研究成果梳理,基于供需耦合視角下探討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及現狀。
關鍵詞:供需耦合經管類學生就業能力結構
一、前言
近些年來我國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教育的迅速發展使高校畢業生數量增多,2021年全國普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總人數高達909萬,其中超過10%的學生為經管類畢業生。應屆畢業生作為職場的新人,面臨著數不清的問題,環境的轉變,身份的轉變,心態的變化,學習能力到工作能力的轉化,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職場人,如何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成為用人單位以及高校的主要關注點。應屆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影響著高校和用人單位供需兩側。在勞動市場上,需求方是用人單位,高校是供給方,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學生就業能力與企業方需求難以匹配是就業困難的原因。本文基于供需耦合的視角明晰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現狀,幫助經管類學生對照自身的能力與用人單位希望的能力之間的差距,引導大學生主動提高個人素質,促進自我完善,提升就業能力。
二、文獻綜述
1.就業能力的定義
就業能力最早是由貝弗里奇(1909)在20世紀初提出,他將就業能力看作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并將其定義為可雇傭性。
2.就業能力結構的定義
由于就業能力的不同界定,就業結構也相應的有著不一樣的劃分,國內外學者對就業能力構成都有相關的研究,西方學者Clarke(2017)提出包含六個關鍵維度的就業能力模型,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個人屬性、個人行為、感知就業能力和勞動市場。國內學者高艷、喬志宏(2016)通過扎根理論思想,提出四個方面的就業能力: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職業認同。史秋衡(2018)以USEM模型構建就業能力結構,提出了自我效能、綜合技能、元認知和學科理解力四個方面就業能力。
三、供需耦合視角下經管類大學生就業現狀
1.勞動市場供需不平衡。首先我國高等教育逐步普及,2021年應屆生人數高達909萬人,相較于去年的87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應屆畢業生供給不斷增加。但是在2015年國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后,大量工廠進入整改,工廠所提供的崗位數量有所下降。并且伴隨著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大量的工作崗位被機器替代,許多工作從需要大量人手變成半自動化甚至自動化,進一步導致了工作崗位的減少。除此之外,近年來,企業對于具有研發創新及實際操作能力的理工科學生需求增大,經管類學生供過于求,與理工科不可同日而語。并且經管類的工作入職壁壘不如理工科高,理工科學生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后一般可以處理基本事務,使得經管類學生除了本專業學生外還需要與理工科學生競爭。從供需不平衡角度而言,大學生的“就業難”現象不可避免。
2.勞動市場供需不匹配。由于社會經濟和科技水平不斷發展,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要求不斷改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綜合素質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我國大部分經管類高校教育體系相對保守,人才培養方向與我國現實所需沒有很好匹配,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脫節”,因此經管類學生往往存在實踐水平不高、工作經驗不足等問題,與勞動市場所需人才還有一定程度的差距。因此從供需不匹配角度而言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四、供需耦合視角下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
本文根據供需耦合視角下經管類大學生就業現狀,在整合了國內外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相關研究成果后,把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分為通用能力、就業人格、社會能力、發展能力。
1.通用能力是應屆畢業生勝任某一崗位所應具備的基礎能力。如何將相關的理論知識轉變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通用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之一。
2.就業人格雖然主要是個人的習慣,但是往往反映出社會對應屆畢業生的為人要求。同時就業人格在很多時候又被稱之為個性,主要是分為主動性人格和個人取向人格兩個層面,往往應屆畢業生如果友善待人、尊重他人,以團隊為主進行工作,就可以培養優秀的就業人格。
3.社會能力是指應屆生通過自身的發展逐漸融入社會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對環境的適應力,為人處世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
4.發展能力即應屆畢業生求職和職業發展相關的能力,其往往體現了應屆畢業生從事所對應工作的意向.在如今勞動力市場供需不平衡、招聘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如何獲得相關資料,選擇相應的工作,都是影響就業結果的關鍵。因此,就業發展能力在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中也相當重要。
五、結論
關于就業能力結構的討論國內外研究不斷出現,從供需耦合視角下來說,經管類大學生就業能力體系的變革需要企業和高校雙方之間加強交流,高校需要以提升經管類學生的就業能力為目標,在專業課程設置上與用人單位相關聯,在培養方案上與用人部門標準相對接,在專業技能上符合崗位要求,優化大學生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高艷,喬志宏.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內部關系:質的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6(11):93-97+110.
[2]廉永生,王志浩,符建華.基于排序選擇模型的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分析[J].商業研究,2017(05):169-176.
[3]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91-92.
[4]史秋衡,王芳.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問題及要素調適[J].教育研究,2018,39(04):51-61.
[5]王峰.基于供需耦合的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優化及實證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8.
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供需耦合視角下經管類學生就業能力評價體系研究——基于層次分析法》,項目批準號:XSKY2117ZD,指導老師:許廣永。
作者簡介:
辛語華,女,漢族,福建福州,2000年1月,本科,安徽財經大學(安徽蚌埠)(233000),研究方向: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