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勇 李輝
摘 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培養“忠于黨、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法治人才,是法律職業院校首要政治任務。“目標引領,協同聯動,構建高效的‘三全育人’體系”,將鑄魂、強技、德法兼修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全過程、全方位,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構建全員育人格局。打破條塊分割壁壘,整合這個宏大的系統教育工程各要素,發揮各自的正向效應,落實“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措施,達成立德樹人總目標。
關鍵詞:法治 “三全育人” ;體系
2019年,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將其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20年,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推進法學院校改革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法律職業院校院系,做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組織者、實施者,加強構建新時代“三全育人”體系研究和實踐,構建全方位的,無處不在的、無時不在的,融入式、嵌入式、滲入式的育人體系,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總要求,培養新時代合格的法治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法律職業院校“三全育人”現狀與困境
中共中央、國務院自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來,各院校陸續申報“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但還存在育人主體意識不強,全方位育人缺乏目標統領,全過程育人連續性不強,尚有“真空”階段等問題。
(一)育人主體意識不強
“三全育人”的育人主體不是一條線上的工作,在于人人都是育人主體。實踐中,各學校均出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對各育人主體的工作提出要求和規制。但面還不夠廣,對服務協同、家校聯系、企業(行業)師傅育人等方面指導性意見、常態化措施欠缺。教學管理、后勤、圖書館、保衛等服務部門聯動機制不健全,條塊分割、沒有統一信息平臺,學生綜合素質測評信息來源不夠全面;家校聯系多呈自發狀態,工作方式、內容單一;行業見習、跟崗(頂崗)實習缺乏相關標準,部分行業企業單位將實習生簡單地當做勞動力,存在用人不育人的現象。全員育人氛圍還沒有完全形成。
(二)法律職業院校的全方位育人缺乏針對性的目標統領,主線不清晰
2017年,教育部黨組發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機制,優化評價激勵,強化實施保障,切實構建十大育人體系。”綱要指出從十個方面發揮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實踐中,法律職業院校能將立德樹人做為總目標,貫穿到十個育人等方面。但缺乏有針對性的目標統領,與中央對法律職業院校更高標準、更嚴要求尚有差距。傳承傳統法治文化、貫徹落實新時代法治理念、弘揚英模精神等方面還有欠缺,沒有彰顯法律職業院校“三全育人”特色。根據各校辦學理念,根據立德樹人總要求,貫徹法治思想,研究更具體的總目標,統攬十個育人,十分必要。
(三)全過程育人連續性不強,階段性特點把握不準
傳統的教育觀認為,教育的實施需要持續不斷的施加影響,避免“平時不管,一灌就滿”。全過程育人強調教育貫穿學生入學、在校學習、畢業實習、畢業以及畢業后的全過程。在育人過程實踐中,法律職業院校還存在育人過程不完整,階段性育人特色目標不鮮明的現象。
二、構建法律職業院校院系“三全育人”體系的思考
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把握育人目標,調動全員育人積極性,與時俱進,為育人手段注入新的內容,構建法律職業院校新的育人體系。
(一)目標引領,同向發力,育人貫穿全過程
德國的赫爾曼?哈肯( Hermann Haken) 協同論認為協同在本質上就是打破資源之間的壁壘和邊界,通過對各種資源最大化的開發、利用和增值,使它們為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協調的運作,最終達成一致的目標。對各因素進行干預,目標是關鍵。確立共同目標,有利于朝向一個方向努力。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 “立德樹人”,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總目標。結合院系特點,凝練立德樹人具體目標。
(二)協同聯動,構建“六位一體”全員協同育人機制
建立院領導聯系院系機制,成立院系“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發揮系
黨總支政治功能、黨政聯席會議決策議事功能,貫徹領導聯系區隊、黨員聯系學生、輔導員聯系學生家長、任課教師聯系實習基地、學生以老帶新制度。形成院系領導、任課教師、輔導員、基地導師、學生家長及優秀學生等六個不同育人主體的全員育人格局。
(三)抓好主干,以十個育人為載體,各有側重,促成“五橫十縱”為建設內容的全方位育人體系
十個育人措施涵蓋育人的全方位,十個育人是一個系統,既相互獨立,又是一個整體。做為獨立的個體,每個措施都有其特定功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其側重點,做為一個整體,要為育人總體目標服務。無一例外,十個育人措施都是由人來實施,包含頂層設計人員,職能管理部門、執行部門、執行人、受教育者個體五個層級。五個層級,在“三全”育人體系中各自職責不同,但都得服務于總體目標。因此,在五個層級中加強三全育人理念教育、提升育人能力至關重要。
三、構建法律職業院校院系“三全育人”體系的實踐
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刑事司法系于2019年立項“湖南省‘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系”建設項目,以協同論為指導,以“鑄警魂、強警技,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為目標,構建育人體系,發揮協同育人聯動效應,在體系構建上取得一些成果,育人成效有很大提高。
(一)凝練“鑄警魂、強警技,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育人目標
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是“警”字特色的職業院校,既要培養“忠誠”之大德,又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學生就業能力,服務法治社會,做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鑄警魂、強警技,育德法兼修法治人才”育人目標,就是結合實際具體化的表現。同時事物發展一般按螺旋式漸進提升,總目標需根據學生發展階段和實際進行分解。按學期劃分,將第一學期設置成“生涯導航,點燃夢想”,第二學期“警魂鑄造,德法兼修”,第三學期“提升素養,強化技能”,第四學期“創新創業、成就人生”,第五學期“行業歷練,迎接挑戰”,第六學期“溫情畢業,夢想啟航”,有利于在實踐中各有側重。
(二)充分運用政策與教育活動多重效應,促進全員育人積極性
以新時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主體間性理論,形成了“黨總支統一領導、黨政共同履責、專兼隊伍結合、校內校外協同、學生自我教育管理”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學院高度重視,黨委書記聯系刑事司法系;成立了刑事司法系“三全育人”工作領導小組,系領導班子團結,干事氛圍濃厚,黨總支政治功能、黨政聯席會議決策議事功能發揮得好;堅持黨建帶團建,每月開展1次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實施“青馬工程”,堅持實施團組織“推優入黨”制度;貫徹執行領導聯系區隊、黨員聯系學生、學生以老帶新制度。發揮績效考核、職稱評定、評優推先政策效應,發揮主題黨日活動、英模教育、警示教育精神激勵效應,有效調動全系教職工育人積極性。思政工作機制逐步完善。
(三)全方位實施法律職業院校特色教育,落實育人目標
1.發揮課程育人主作用,實現課程德化功能
以“四個融入”改革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法治思想融入人才培養目標、融入課程體系、融入課程標準、融入教學過程。首先是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上明確核心價值觀、法治理念、職業道德、創新創業等素質目標。其次是在課程體系設計中,融入政法特色。第三是在課程標準中,將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紀律嚴明,創新精神等有機融合到課程目標設計、課程資源建設等要求之中。“五個嵌入”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即教師教學嵌入核心價值觀,教材編寫嵌入職業規范,教案制訂嵌入職業精神、教室使用嵌入警察文化、教風學風嵌入創新精神。加強教學管理,落實“四個融入”“五個嵌入”,增強課程的育人實效。
2.提升法治文化影響力、打造弘揚英模精神育人軟實力,營造育人環境
推進“一系一品”建設,充分利用學院文化墻法治文化、道德講堂、經典誦讀、升旗儀式等德育平臺以及紅色文化宣講等活動,弘揚”厚德重法、崇文尚武”校訓精神,錘煉“忠誠、勇敢、責任、奉獻”系訓精神,打造系部育人特色。邀請在政法系統工作的英模校友宣講從警之路,詮釋忠誠勇敢警魂。每天開展觀看新聞聯播、法制新聞、即興演講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把握天下大勢,提升境界,開闊視野。每月開展閱讀會,讀紅色經典。每學期開展一封家書、時政我來評等競賽活動,以紅色、向上向善文化引導學生成長。每年開展一次紅歌主旋律拉歌、攝影、詩詞、書法,動漫舞蹈、校園歌手大賽等校園活動,陶冶學生情操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學生感恩之情,家國情懷,營造文化氛圍。
3.發揮組織優勢,實施“警院青年學、警院青年說、警院青年行”工程
在黨團組織的帶領下,實施“警院青年學、警院青年說、警院青年行”工程。開辦“青馬”班,入黨積極分子班,促進青年學生理論學習。開展經典誦讀賽,即興演講活動,撰寫心得體會等活動,促進青年學生頌黨恩,歌唱新時代。組織學生深入社區搞調研、作宣講,大型活動作安保志愿者,福利院做公益活動,開展“三下鄉”、憑吊烈士等活動,以實際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三青工程”,將知行有機結合。
4.以“警務化”管理育人,培養法治特色人才
制定院—系—區隊三級聯動警務化管理制度,將思想革命化,作風戰斗化,生活制度化,內務標準化,行為規范化“五化”標準貫穿到管理全過程。實施領導聯系區隊制度,加強教學學管融合,助增管理實效。依托兼職班主任聘任制度,選聘思想政治堅定的教學老師作為班主任,深入學生中間進行學業、就業等指導,加強交流溝通上課情況及學生表現,了解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育人精準化,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強化學生干部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學生干部管理水平是做好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關鍵,充分利用慶典、節日等重要節點,對學生開展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通過開展素質拓展訓練,走進革命陵園、黨史館、紅色教育基地等開展目的明確的革命傳統教育,提升忠誠擔當作為品格。
5.建立科研育人導向機制,培養科學、嚴謹品質
建立科研育人成才平臺和科教協同育人機制,通過劃撥專項建設資金,推進校獄培育,教師利用開展科研期間的朝夕相處,深入交流,成為學生的信仰之師、學問之師、品行之師,突出育智和育人。積極開展班級導師制、專家學者入班級等活動,舉辦科研講座,利用師生共同空間等交流平臺,促進師生交流學術思想,開闊學生學術視野。引導師生樹立至誠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積極開展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選拔優秀科技創新成果,參加省級創新大賽,以賽促學,以賽促練,激發學生勤動手、勤動腦的學習熱情,從而實現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
6.開展法律職業院校特色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關心社會、回報社會的良好品德
一是利用寒暑假,設計實踐項目,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寫出社會實踐報告,對實踐報告進行評比,開展心得交流,提升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積極性。二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每學期學生利用專業優勢走出校門開展法治宣傳、電信詐騙防范、禁毒宣傳、心理健康宣傳和機關單位、大型活動安保維穩等社會服務活動。三是在學生中開展勞動教育,落實人才培養方案勞動教育的安排,選擇適合專業的勞動內容,推動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育美、以勞化人。四是加強雙創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學生創新創新能力。組織團隊教師參加創新創業指導高級資格、創業沙盤等培訓,指派團隊教師參加全國各地創新創業類培訓,創新創業師資隊伍指導能力得到提升。鼓勵學生參與雙創大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湖南省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營銷大賽等比賽,對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進行宣傳和表彰,營造院系創新創業氛圍,在院校創新創業大賽中,學生參與積極,成功培育了多個創業項目。
7.構建心理育人機制,錘煉勇敢堅毅意志品質
建成一套快速反應機制,確保處理學生心理問題快速反應。建設有系-班級-宿舍三級心理隊伍,系部主要有系領導、輔導員、專任教師、系心理委員會等,班級設心理委員,宿舍設心理聯絡員,并進行定期培訓。建立預警防控體系、制定心理危機干預預案、心理問題處理流程圖、心理健康情況班級匯總表、心理健康情況寢室匯總表、心理咨詢教師崗位職責、班級心理委員工作任務、宿舍心理聯絡員工作任務等制度。利用學院警察心理行為訓練場地,開展警察心理行為訓練,組織參加學院警務技能大賽,嚴格實施“陽光跑”活動,淬煉勇敢堅毅的意志品質,練就強健體魄,從根本上解決心理問題。
8.樹立院系教職工人人皆為師表的服務育人形象,為學生解困釋疑
構建全系教職員工共同參與機制,將“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定為辦系理念,將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具體化到服務學生中來。建立領導聯系區隊制度,開展“六個一”活動,傾聽學生呼聲,幫助解決學生實際困難。建立黨員教師幫扶制度,實施“五困生”幫扶工作,開展實習指導和就業幫扶。發揮輔導員作用,建立家校聯系制度。制訂行政人員服務學生指南,指導行政人員制訂辦事指引,為學生辦理各項工作提供貼心服務,強調在解答學生疑問要“耐心、細心、用心、愛心”。
9.用好黨和國家關懷政策,發揮資助育人作用
注重資助育人的整體性全員維度上廣泛開展“家校聯系制度”,全面實施黨員教師與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結對學業幫扶等政策。全過程多維度深入實施入學階段的綠色通道、學習發展階段的學業幫扶,就業階段的就業幫扶等活動。定期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訪等活動。
聚焦學生需求,聚焦道德浸潤和精神激勵。在激發學生深層次需求上,更加注重在資助工作各環節注入育人元素,聚焦道德浸潤和精神激勵,著力提升學生“自立自強、誠實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擔當”的品格。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資助育人工作與“傳承紅色基因,踐行自強精神”相結合,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開展大學生勵志教育。樹立榜樣力量,通過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同學的事跡宣揚,引領廣大學子尤其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深化感恩教育,開展感恩教育主題班會。積極組織受助學生參加,感恩社會、回饋社會,堅持“三全育人”理念,培養學生責任意識、涵養家國情懷。
10.分層次用好“互聯網+教育”,多形式落實網絡育人舉措
在在校大學生開展“互聯網+N”教育,針對大學生特點,用好互聯網。第一,加強網絡與安全教育融合,開展“互聯網+安全”教育,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和網絡功能,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防范電信詐騙主題講座,主題班會,觀看網絡安全、防電信詐騙、刷單、校園貸等宣傳視頻。第二,加強網絡與黨建團建融合,開展“互聯網+理想信念”教育。
結語
“三全育人”是個系統性工程,也是一項長期性工作,作為教育者,堅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理想信念,擔當作為,協調各方力量,將教書育人貫穿始終,突出實效,堅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會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周曉輝.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中協同體協同機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3.5.
[2]馮益芙.基于“7S模型”的三全育人體系構建[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5):97-99+102.
[3]張振,陳長峰,袁芬.高校構建“三全育人”長效機制路徑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1,37(07):36-45.
[4]劉時勇.博爾諾夫非連續性教育觀及其意義[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24):99-100.
作者簡介:
楊小勇(1971-),男,漢族,湖南東安人,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工作,碩士學位,副教授;李輝(1975-),男,漢族,湖南東安人,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工作,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