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晶 張鑫
摘 要:1995年我國確定了股權質押的合法性以來,作為一種融資方式,受到了許多上市公司青睞。然而在企業融通資金的同時也存在許多風險,例如:補充質押風險、股價崩盤風險、控制權轉移風險等等。為了應對股權質押帶來的負面影響,許多企業大股東選擇利用盈余管理來抵御風險。盈余管理的方式分為真實盈余管理和應計盈余管理,這一行為是指在會計準則框架內,通過會計政策、實際經營活動,使賬面上反映的企業價值與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本文認為,控股股東股權質押后,會引發盈余管理行為,由于受到監管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密切的關注,會更傾向于真實盈余管理,減少應計盈余管理。文章主要通過對股權質押、盈余管理相關文獻的研究,分析股權質押與盈余管理的關系、影響及后果,并提出合適的建議,以此來增強股權質押的風險防范,并將盈余管理狀況透明化,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以此來促進股票市場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控股股東股權質押盈余管理
一、引言
自2013年以來,進行股權質押的公司開始呈爆發式增長,2015年由于我國實行“去杠桿”經濟政策,使貸款收緊,更多企業通過股權質押來解決公司融資問題。截止至2021年12月1日,我國A股市場共有2520家公司進行股權質押,市值超過42100億。股權質押與其他融資方式最鮮明的特點在于,質押品的價值是波動的,質押股票價值與融資結果密切相關,它的價值確定程序也十分嚴格。這導致質押股票的價值成為質權人最關注的地方。股權質押的合同中會設置平倉線,當股價跌破平倉線,質押人將會面臨著平倉風險或補充質押的風險。此外,股權質押后,受到的監督會更加密集,資金一旦超期,質押股票將會被凍結。目前,質權人主要依賴財務報表進行決策,尤其重視收入、會計利潤、投資收益等科目,將其作為評價企業經營狀況的標準。在相關文獻中,多為單獨研究股權質押與盈余管理,股權質押與盈余管理關系的研究很少,本文將梳理已有文獻,按照動因-引發-方式-后果的順序來說明股權質押對盈余管理的影響,并根據相應后果提出合適的建議。
二、股權質押對盈余管理的影響
(一)股權質押動因
存在資金需求。資金常被比喻為公司的血液,據統計,有大部分公司瀕臨破產的原因都是資金鏈斷裂,而企業想要擴大企業規模更需要充裕的資金支持。股權質押作為一種門檻低、手續簡單、避免失去控制權的融資手段,可以快速獲取大量資金,特別是對于發展陷入困境或是需要大量資金進行擴大經營的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的“杠桿效應”也大大地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可融資額度。因此,資金需求是企業控股股東進行質押股權最直接的動機。
(二)股權質押引發盈余管理行為
股權質押是指擁有企業股權的股東將自身擁有的股票作為質押品,質押給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作為償還獲取資金的保證,股權質押實質上仍然是一種債務融資方式,借款到期后,質押人通過償還貸款來收回股權。在簽訂的質押合同中,還會規定平倉線,用于保護質權人的利益,即當質押股價跌破到平倉線以下,質權人有權要求質押人補充質押股票或者提前償還貸款,否則會將質押股票進行平倉,來維護自身利益。但是質權人進行判斷的唯一根據在于公司股價,而公司股價受到公司經營業績、股民意識的影響,多數人依靠企業財務報表來判斷企業績效與進行股權選擇。由于受到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潛在股民與企業內部經營者、企業股東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性,進行質押的企業會通過盈余管理來調節企業財務報表。控股股東本身存在絕對的控制權優勢,可以示意相關人員利用相關政策、相關經營活動,營造出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假象,調節公司會計盈余,比如主營業務利潤率、每股收益等財務指標以及期間股價,市盈率等市場指標。盈余管理行為并不是一種違法的手段,而是在會計準則、法律條規范圍內進行的,利用更換會計政策、增加企業經營活動、獲取政府補助等經濟行為來提高經營業績,這樣可以降低質押的債務契約成本。盈余管理的優勢在于操作簡單,成本投入較低,尤其在企業宣布股權質押后,公司股價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大多數投資者為非專業人士,對公司的經營信息不了解,將股權質押視為經營狀況差的表現,缺乏現金流,導致進行股權拋售,這會加劇上市公司的股價下跌,增加平倉風險,為應對以上風險,股東極有可能會采取盈余管理手段調節公司盈余,修飾企業會計利潤,給予外部市場一個公司經營狀況很好的誤導信號。
(三)股權質押影響盈余管理方式
學者將盈余管理方式主要分為兩類,即應計盈余管理和真實盈余管理。應計盈余管理是利用會計期間,將利潤進行互聯,本質上不會影響公司現金流水平,但是存在修飾程度有限、無法長期進行盈余管理等缺點。真實盈余管理是利用現金流活動構建真實交易來粉飾公司的盈余,過度盈余管理不利于公司可持續發展。
(1)股權質押前的盈余管理。進行股權質押協議的籌碼主要是依賴企業股價表現,同樣的股數,股價高的可以獲取更多資金或是更容易換取資金。在股權質押前企業偏重于應計盈余管理,這是因為應計盈余管理主要是利用會計期間、會計政策的調節進行賬務處理,它的成本幾乎為零,主要依靠財務手段來提高會計盈余。應計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分為以下幾種:一是通過更改存貨計價方式,我國存貨計價方式主要有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個別計價法等,不同的計價方式對已售出存貨的成本計算結果也是不同的,通過轉變計價方法來降低存貨成本,同樣的售貨收入下,利潤更高。二是降低計提減值準備的金額,我國會計準則規定資產減值比例由公司自行判斷,這便給了公司可乘之機,例如,質押企業會通過降低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來減少資產減值損失,而資產減值損失是利潤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借此來提升利潤。三是改變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與折舊年限,會計準則中規定資產折舊的方法由四種,企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自主選擇,進行應計盈余管理時,企業決策者可以將加速折舊法轉換為平均折舊法,或是將使用年限延長,折舊費變小,轉化為相應費用的金額也隨之變小,以此來提高利潤。
(2)大股東股權質押后的盈余管理。股權質押后,由于受到質權方、中小股東、監管機構等其他利益相關者更密切的監視,盈余管理行為需要更加隱秘,需要從應計盈余管理方式轉為真實盈余管理方式,這是因為真實盈余管理更隱蔽,混于正常經營活動之中,難以區分,主要的手段包括:一是通過關聯方交易來獲取利潤,由于關聯方之間關系復雜,一般存在著控制關系,企業可以進行關聯方交易來轉移利潤,借機轉移不良資產,將其他關聯方的經營績效轉移至本公司來提升利潤。二是利用處置資產,將資產、子公司、專利等進行售賣,形成營業外收入來提升業績。三是通過提升產量,來分攤固定資產的成本,使單件產品成本降低,提高利潤空間。
(四)股權質押下進行盈余管理后果研究
股權質押下進行盈余管理會惡化控制權和現金流權的分離程度,從而引發了代理問題。質押公司多為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其特點之一就是控制權和現金流權分離,而股權質押將二權分離程度不斷加深。在股市眾多的投資者當中,只有少數人是專業的投資者,大多數是抗風險能力較弱的散戶,他們的決策主要依賴企業發布的公告與財務報表,進行盈余管理后,利益風險完全轉嫁給了中小股東,使大股東滋生侵占中小股東利益的想法,改變了大股東初心,嚴重損害了中小股東與公司的利益。
三、對策及建議
(一)完善公司股權結構。
企業存在對公司擁有絕對控制權的股東是比較常見的,大多數公司都是只有一個實際控制人,“一股占主導”的大多數企業的現狀,中小股東的意見多公司幾乎沒有作用,在面臨利益侵占時,也只能任人宰割。通過完善公司股權制度,削弱大股東主導地位,增加相關專業的戰略投資者,或者是上下游企業等往來密切的合作者,有利于制衡大股東,同時能夠擴展產業鏈,通過橫向、縱向一體化構建戰略聯盟共同體,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這些方式能使公司各股東之間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一定程度上束縛大股東自利行為,約束利用其絕對權力實施盈余管理行為。
(二)防范過度盈余管理行為。
企業為了抵御平倉風險、補充質押風險,會選擇進行高頻率、高比例的股權質押行為,為削弱強制平倉帶來的負面影響,利用關聯交易、變更會計政策、拓寬信用政策、更改經營活動等方式調節會計利潤,美化財務報表中重要的績效指標,增強投資者信心。這些手段雖然使得股價在短期內呈上升趨勢或穩定態勢,卻非常不利于企業未來發展,例如拓寬信用政策這一方法,使存貨周轉加快,營造商品市場占有率極高的假象,應收賬款因貸方信用水平差等原因造成大量壞賬損失,無法收回,使資金流斷裂,面臨破產等風險。因此,質押企業應有適合自身的發展藍圖,防范過度利用盈余管理行為來調節會計盈余。
(三)增強質權方風險防范意識。
這條建議是從質權方的角度提出的,提高上質權方風險防范意識可以有效降低股權質押帶來的后果,及時盡早識別企業盈余管理手段。首先,質權方在簽訂質押協議前,應充分了解質押企業經營發展情況,不要僅依賴質押方股價、財務利潤等指標,要綜合考慮企業資金流、未來發展狀況、行業特點等方面,嚴格審查其質押資格,是否符合質押要求。涉及金額較大時,可聘請專業的審查機構進行評估,謹慎挑選出符合規定的出質方。其次,在明確股權質押協議后,要詳細了解質押方獲得資金的用途,要全方位關注質押公司的業績情況、投資風險,可以及時發現資金使用去向不符合協議簽署要求,應立即收回借出資金。此外,質權方還應進行風險測算,提前預判公司股價走向,提前做出風險應對方案。
(四)強化外部審計獨立性。
外部第三方審計是維護外部相關利益者權益的重要手段,在識別盈余管理程度和甄別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中發揮主導作用。其他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審計報告,了解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盈余管理的程度等。想要強化外部審計獨立性,首先需要相關監管部門的協助,嚴把注冊會計師的門檻,宣傳遵守職業道德,加大對注冊會計師的責任問責,明確處罰標準增加出具違法審計報告意見的成本,從制度上盡可能降低注冊會計師同流合污的行為,提高注冊會計師專業勝任能力,能夠有效甄別企業盈余管理行為。其次,會計師事務所應優化內部控制制度,提高對潛在的注冊會計師舞弊行為的警惕性,盡可能設置獨立部門進行審計費用的談判與溝通,減少相關審計人員與被審計單位的利益往來,增強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增加審計報告的可靠性。
四、結語
股權質押與盈余管理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企業為了應對股權質押帶來的風險,會采取盈余管理行為,在進行股權質押前后,由于考慮到盈余管理成本、盈余管理的程度、受監管密切程度的影響,企業會采取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在采取盈余管理后,極有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加劇企業代理問題、影響企業持續性發展等。這需要企業經營者將眼光放長遠,理智選擇盈余管理方式與程度。對于上述后果,希望可以通過完善公司股權結構、防范過度盈余管理行為、增強質權方風險防范意識上、強化外部審計獨立性這四個建議來降低股權質押進行盈余管理后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陳共榮,李婧怡,蔡樹人.大股東股權質押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研究[J].會計之友,2016(14):12-17.
[2]汪赫.大股東股權質押對企業盈余管理影響研究[J].經濟學,2019,2(5).
[3]王斌,宋春霞.大股東股權質押、股權性質與盈余管理方式[J].華東經濟管理,2015,29(08):118-128.
[4]張栓興,溫巖澤,楊欣怡.股權質押、股權結構與盈余管理[J].會計之友,2019(14):130-136.
[5]孫海濤,王可心,侯月月.大股東股權質押對真實盈余管理的影響——基于企業戰略視角[J].會計之友,2020(24):67-74.
[6]潛力,葛燕妮.股權質押、盈余管理與審計師風險應對[J].金融發展研究,2021(02):55-64.
作者簡介:
(1)王晶晶,東北電力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會計專業,財務會計理論與實踐(電力企業會計)。
(2)張鑫,皖能銅陵發電有限公司員工,財務管理專業,財務會計理論與實踐(電力企業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