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花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植被除審美功效外,還能通過其內在品質表達特定的含義。花瓶作為植被的容器,與植被一同點綴著人們的生活空間。選擇適合植被特性的花瓶能夠促進兩者的相互協調,起到相互襯托的作用。通過感性工學的方法,本文分析了花瓶外形的主要特征,得出了花瓶的外形特征主要由側輪廓線以及瓶口、瓶底形狀確定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探究了不同外形特征的花瓶與人們感性認識之間的聯系,并最終以牡丹為例說明了實驗結論的應用價值。為促進植被與花瓶的協調、提升花卉作品審美質量以及銷量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植被;花瓶;感性測量;協調
引言: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越來越重視精神需求。花卉、植物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點綴,不僅能美化空間,更能以其內在的品質特點反映出主人的品德修養。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墨客寄情于花,周敦頤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王安石愛梅花“凌寒獨自開”,韋莊愛牡丹“入門唯覺一庭香”。不同的花或植物往往代表著不同的寓意,如何彰顯它們的特性,具有很大的社會意義。
1. 花瓶與花
1.1 花瓶的特點
“花瓶”一詞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的文獻,專指插花之瓶[1]。花瓶作為花卉以及植物的容器,不僅提供了植物的生存空間,也起著陪襯的作用。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花瓶的審美價值,與所處環境相匹配的花瓶將受到市場的歡迎。一個好的花瓶不僅自身有著裝飾室內的作用,更能烘托出植物的生機與活力。合理地搭配花瓶與花卉、植物,讓二者從外形、氣質上相輔相成,是提升花卉審美質量、美化生活空間、提示花卉銷量的重要手段。
1.2 插花藝術與花語、植被寓意
按照俠義的概念(僅指容器中插制),中國插花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2],插花不僅能美化人們的生活空間,更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空間。人們為了滿足自身的情感傳遞需要,借助自然界的花草來代表自己,就形成了花語。同時一些常見的植物也具有花語的特征。[3]瓶中所養花卉、植物的不同,通常也有各自約定俗成的含義。如象征愛情的玫瑰、雞冠花、黃色紫羅蘭、紅色郁金香,象征熱情好客的橡樹,象征忠誠的向日葵[4]等等。人們常常贈送劍蘭、盆栽、盆景表示隆重。又以梔子花、白玫瑰表示對逝者的懷念[5]。由此可見,合適的使用花卉植物的含義,讓花卉植物以合適的時間點出現在合適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
1.3 花瓶與花卉植物的結合
生活中的花瓶通常由瓶口、瓶頸、瓶身、瓶底組成。由于人們審美的多樣性以及存放場所、用途不同,花瓶的造型也是千差萬別。有些花瓶邊緣以直線為主,顯得簡潔干練,也有花瓶以柔美的曲線顯得溫文爾雅。花瓶的造型映射于人們的頭腦中,將會使人們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研究花瓶的造型語言與人們的感性認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花瓶更好的襯托出內部植物的寓意以及特性,讓花瓶與內部植物融為一景,從而提升人們的滿意度。
本文將感性工學應用于花瓶造型中,通過實驗設計以及結果的分析,探究花瓶的造型語言與人們感性認識之間的聯系,最終得出各種造型特征的花瓶帶給人們的情感,促進花瓶與所培育植物內涵的相互協調。
2. 感性工學
2.1 概念及作用
自日本教授長町三生與1970年首次提出“情緒工學”[6]后,馬自達汽車集團前會長山本健一與1986年首次提出“感性工學”[7],感性工學可以把用戶的感性需求轉化為設計要素[8]。通過感性實驗,可以發現具體的設計要素將會帶給用戶何種的感性認識,從而根據產品定位以及戰略需求對產品的設計要素進行改進,通過增強或削弱某些設計要素的比重來增強產品帶給用戶的特定情感,從而增強用戶對產品的滿意度。
2.2 感性工學應用
馬自達、尼桑、三菱、豐田、本田等汽車將感性工學運用在汽車研究中,生產出來很多人性化的車型,諸如福特、奔馳等公司也紛紛加入感性工學的研究隊伍中[9]。如今,感性工學的運用已經擴展到了許多工業機械制品、布料制品甚至交互界面中。但對于花瓶這一生活中常見卻能極大影響空間整體美觀程度的元素卻沒有深入的運用。李明等人對花瓶的外形及圖案進行了感性意象的分析[10],但是具體什么樣的花瓶形態能引發人的何種情感來說,并沒有進行嚴謹的感性工學實驗以及結果分析。本文將感性工學的方法運用到花瓶的設計元素評價中,研究花瓶形態與人們的感性認識之間的具體關系。
3. 實驗設計
3.1 實驗過程分析
市面上的花瓶根據用途的不同可分為觀賞花瓶、收藏花瓶以及實用花瓶。根據花瓶所處的位置不同可分為落地花瓶,擺設花瓶以及懸掛花瓶。除以上兩種分類方法外,還可以根據花瓶的材質、顏色以及大小等分成很多種類。由于本文著重研究花瓶的造型語言即花瓶的外形與人的感性認識的聯系,故花瓶的材質、顏色以及大小等因素將作為控制變量。整個實驗過程為按照收集花瓶樣本、感性詞對選取、語義差異法(SD量表)對樣本打分、數據分析以及得出結論。如圖1所示:
3.2 實驗樣本收集與主要特征提取
為了得出各種造型的花瓶與人們感知認識的關系,應盡可能多的收集不同造型的花瓶樣本。本次樣本采集淘寶網、實地花市、家具賣場以及著名家居品牌官方網站上的花瓶樣本一共200多款花瓶,部分樣本如圖2所示:
利用親和圖法對事物進行歸類的過程有利于人們在歸類的過程中發現、把握事物的規律。經過小組討論以及對花瓶形態的分析,花瓶的形態的主要特征為花瓶的側輪廓線的形狀、瓶口形狀以及瓶底形狀。其中側輪廓線反映了瓶口、瓶頸、瓶身以及瓶底之間的大小關系。而瓶口形態與瓶底形態往往決定了花瓶瓶身是以曲線為主抑或以棱線為主。以提取的花瓶的主要特征為分類依據,200余款花瓶最終被分為15類,每一類中選取1款有代表性的花瓶作為實驗的樣本,最終選出的花瓶樣本如圖3所示:
3.3 變量的控制
為了更加精確地探究花瓶外形與用戶的感性認識之間的聯系,實驗樣本需要對其余的影響因素進行嚴格的變量控制。從圖3我們可以發現,歸類后的花瓶還存在著顏色不統一、材質不統一的情況。通過Photoshop圖像處理軟件對本身為玻璃材質但有色的花瓶進行無色處理,對于其他材質的花瓶樣本,使用Cinema4D軟件進行建模以及玻璃材質賦予處理。最終處理后的所有的花瓶統一為無色的玻璃花瓶,確保在后續的實驗中,花瓶造型是唯一的變量。變化過程如圖4:
利用Photoshop以及建模軟件處理后的所有花瓶樣本如圖5所示:
3.4 感性詞對收集與選取
在感性工學的應用中,人們對于產品的感覺通過感性詞匯進行表達。感性詞匯是否能全面的描述研究對象,將直接影響最終結論的精確程度。本次研究通過查閱文獻、瀏覽雜志以及網站、與花市商販以及熱愛種花的人進行溝通等方式收集了感性詞匯200余個。隨后對這些收集到的感性詞匯進行了語義上的篩選,將意思相近的詞匯聚類并將一些不適合描述花瓶外形的詞匯進行剔除,剩余詞匯為35個,如圖6所示:
由于最終的問卷需要簡介有效,感性詞匯還需要進一步的合理刪減,以確保最終的詞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實際工作中,往往需要請專家組根據相關的專業意見進行整理[11],本次研究通過專家組的討論,最終得到了6個最能代表花瓶形態的感性詞匯,并進行了相應反義詞配對,最終結果如圖7所示:
3.5 問卷設計及被試選擇
最終問卷采用7點量表進行打分,其中-3分代表左側詞匯,分數越高越偏向右側詞匯。為了強調花瓶的形態對人感性認識的影響,將花瓶的形態的主要特征在問卷中進行了配圖說明。
實驗被試一共24人,其中8人為工業設計的研究生,對產品的造型十分敏感,8人為養花多年的花卉愛好者,這類人群是日常生活中花卉活動的主要參加者。8人為普通市民,代表一般人群的審美偏好。每位被試需要分別對15個花瓶樣本進行感性詞匯的打分,問卷的部分設計如圖8所示:
4. 數據分析
4.1 花瓶造型與感性認識
由于模糊分析法與正交試驗法需要較高的數學知識[12],本次實驗采用定性描述配合數據平均分的方法來得出可靠性高的分析結論。收集到的24組數據如圖9所示。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發現,針對第一組感性詞匯,15、12、5、2號樣本給人感覺最為別致,這4個花瓶的共有特征為曲折側輪廓線以及方形瓶口、瓶底。10、3號樣本給人感覺最為平凡,共有特征為圓形的瓶口、瓶底形狀以及類似生活中其他器皿的側輪廓線,其中10號樣本類似酒瓶,3號樣本類似魚缸。對于第二組感性詞匯而言,12、15、5號樣本憑借其變幻而硬朗的側輪廓線,給人以變化感,而4號樣本則讓人感覺最為規則。針對第三組感性詞匯,14、1號樣本以其圓潤而柔美的側輪廓帶來了人情味的感受,8、2號樣本以其筆直的棱線帶給人以機械化的感受。對于第四組感性詞匯,15、5、12、8號樣本讓人感覺最為時尚,而9、3號樣本讓人覺得最為古樸,通過側輪廓線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方形瓶口、瓶底以及直棱線較圓瓶口、瓶底以及圓潤的輪廓線更能引發人們時尚的感受。對于第五組感性詞匯,9、10、4號樣本讓人覺得最為素雅,5,15號樣本讓人覺得最為華貴,即復雜的輪廓線能帶給人們華貴的感受。對于第六組詞匯,12、5號讓人覺得最為輕浮而3、1、11號樣本由于側輪廓線下大上小重心低讓人覺得最為穩重。
4.2 分析結論
通過上述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總結出花瓶的形態與人們感性認識之間存在的一定聯系。當花瓶的輪廓線以及瓶口、瓶底形狀以直線為主時,帶給人以機械化、時尚以及輕浮的感受較強。當輪廓線為直線且曲折而復雜時,更能在之前的情感基礎上帶給人以別致感、變化感以及華貴的感受。當花瓶的瓶口、瓶底為圓形、輪廓線為曲線但整體輪廓類似生活中其他常見物件時,會給人以平凡、規則、素雅的感受。在此基礎上,當輪廓線為曲線且曲率較大時,更能帶給人以古樸以及人情味的感受。當追求花瓶的穩重感時,可以采用花瓶的輪廓線下大上小且曲率較大的方式。
5. 花瓶與植被的搭配
由于不同形態的花瓶能帶給人們不同的情感體驗,在搭配植被與花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想要表達的情感選擇相應花瓶的形態。以牡丹花為例,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有圓滿、濃情、雍容華貴之意。詩人劉禹錫曾用“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說明牡丹在社會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花瓶為了烘托牡丹的的華貴之氣,可以選擇素雅、古樸的花瓶。根據之前的實驗結論,瓶口為圓形且側輪廓線為曲率較大的曲線的花瓶能帶給人們素雅、古樸之感。依次類推,其他的情感也可以通過適當的形態來引發。
6. 結語
花卉與植物能美化人們的生活空間,豐富人們的生活,反映人們向往的特定品質。本文通過對花瓶形態的感性測量,發現了不同花瓶形態與人們感性認識間的關系。可以根據花卉、植物的氣質特點,選擇能夠烘托植物氣質,符合花語的花瓶,促進花瓶與植被的相互搭配,讓二者從外形、氣質上相輔相成。花卉零售商也可以借此提升花卉的審美質量,提升花卉的銷量。但本文僅分析了花瓶的造型與人們感性認識的關系,花瓶的材質與顏色也會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感性認識,將在未來的研究中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王美媛,郁舒蘭.基于語義學居室花瓶的設計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3,2(12):129-131.
[2]王蓮英.中國插花藝術發展簡史[J].中國園林,2006(11):44-48.
[3]賈軍,卓麗環.花語綜議[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03):54-57.
[4]顧雪梁.花語淺涉[J].現代外語,1994(03):61-64.
[5]陳宏.現代流行花語的審美特性及其利用[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2):42-45.
[6]朱海兵. 基于感性工學的汽車造型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7]程超.感性工學在包裝設計中的可行性研究[J].包裝工程,2016,37(04):14-17.
[8]魏永俠.基于感性工學的手電鉆設計[J].包裝工程,2016,37(24):108-113.
[9]李硯祖.設計新理念:感性工學[J].新美術,2003(04):20-25.
[10]李明,羅興滎.陶瓷花瓶設計調研分析報告[J].工業設計,2017(04):85-86.
[11] 羅麗弦,洪玲.感性工學設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
[12]傅曉云,李瑋,吳劍鋒.應用感性工學的老年人電動代步車車身造型設計研究[J].包裝工程,2015,36(02):59-62+71.
作者簡介:
王賡奕,廣西桂林人,1995年出生,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交互設計、用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