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江利
摘 要:目前,法律法規對于農民工在遭受工傷時的救濟途徑和保障待遇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制度規定。然而,根據大量社會調查和研究發現,大部分農民工在受到工傷事故傷害后,往往不能及時獲得工傷認定和相應賠償。本文在現行法律框架內,對農民工工傷索賠的法律路徑進行分析梳理,以期對建筑施工單位中農民工的工傷索賠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
一、引言
建筑業因其本身行業本身的特殊屬性,勞動人口密集、生產設備繁雜、操作程序存在不規范漏洞、安全風險較大,工傷事故易發高發頻發,建筑工地上勞動者因為事故致傷、致殘、致死的現象屢見不鮮。其實早在2006年,國務院在《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中,就從制度頂層對關系農民工切實利益的幾個重要問題進行了安排部署,并對農民工工傷保險有著明確規定,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內容:工傷保險要做到應買盡買;未參保職工,可以參照享受相關待遇;如從事特定高風險作業還應當額外購買意外傷害保險。然而在實踐過程當中,仍然有很多農民工在遭受工傷的情況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得到及時回應和依法取得有效保障。
二、主要法律途徑
依照現行法律法規,農民工發生工傷事故后,想要得到應有的工傷待遇,可以通過以下四種合法渠道:
(一)常規路徑
這也是目前大多數工傷事故首選途徑,就是將農民工與工程承包方或者分包方之間的事實勞動關系通過相關程序確定下來,然后按部就班的進行工傷認定,然后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獲得法定賠償。然而,在該條途徑中往往最容易碰到的問題和障礙就是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之間通常沒有簽訂正式的書面勞動合同,勞動關系的認定上往往需要費一番周折。
針對這種情況,2005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從方便取證角度作出了更為細致的規定,從勞動事實發生的諸多聯系層面來認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比如招用記錄、考勤記錄、工作證甚至是其他共事的同事的證言,都可以成為事實勞動關系的合法證據。該《通知》中第一條還從主體資格、規章管理和勞動內容等三個方面對確立事實勞動關系提供了理論依據和重要支撐。并且《通知》中的第四條進一步規定了出現違法發包后,實際用工主體由于不具備相關資質無法成為承擔用工責任的直接主體,則只能由具備主體資質的發包前的發包方來承擔用工責任。
但是后來在2011年的《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指出,對于勞動者請求確認與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人之間具有勞動關系的,不予支持。有部分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矛盾。但筆者認為,雖然該條款雖然不能直接作為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的依據,但并沒有否定發包單位對于勞動者應承擔的連帶賠償責任。
(二)跳轉路徑
因考慮到建筑工地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違法轉包、分包現象,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依據2014年最高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三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直接認定工傷。(用工單位作為農民工勞作的間接受益者,因直接主體的違法性,自然而然應當承擔工傷保險的法定義務。)然后再走工傷賠償程序。該路徑可以避開第一條路徑中的勞動關系認定障礙,將認定工傷作為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依職權認定工作內容,即當存在違法轉包、分包的情形時,用工單位承擔職工的工傷保險責任不以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為前提。
(三)通過仲裁和司法訴訟渠道,提起工傷索賠訴求
主要是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五十四條之規定,按照勞動爭議仲裁前置的原則,先仲裁后訴訟。在訴訟過程中,對于雙方存在爭議的傷殘等級等事項,可以向法院提出勞動能力鑒定申請。同時,國家還對農民工工傷索賠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比如在法律援助方面,國務院在《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針對農民工提供個性化的專門的法律援助,并針對農民工群體的特殊性,在程序和時效性上要重點優化簡化,并且經濟困難不再作為申請法律援助的前置條件。[1]
(四)因第三人遭受人身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
法律依據主要是規定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一款和第二款。依據該規定,遭受損害的勞動者本人及其近親屬都可以作為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的申請主體。其中第一款明確指出,符合工傷參保條件的勞動者,即使沒有參加工傷保險,只要確定所遭受的人身損害是由用人單位的原因造成的,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相關規定,也能參照正式參保人員要求同等工傷保險待遇,但這種情況下不能再走訴訟程序。但是第二款的規定的情形就完全不同,如果遭受的人身傷害是由于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造成的,就可以選擇向法院提起人身損害賠償訴訟請求,這種情形下,勞動者同時符合工傷索賠和人身傷害賠償兩種情形,只是賠償主體發生了變化。也就是說,一方面,農民工可以直接要求用人單位承擔責任,然后由用人單位再向造成侵權損害的第三人追償;另一方面,勞動者也可以直接選擇將侵權第三人作為被告,訴至法院,獲得人身傷害賠償,不過二者的法律依據和賠償標準也不盡相同,需要勞動者充分權衡利弊后作出更加利于自身的選擇。
三、現實困境與完善建議
綜上所述,國家歷來重視對農民工的正當權益,尤其是建筑等高風險和高危行業,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來形成綜合保障體系,但是在法律實施和政策落地環節依然存在較大差距。筆者建議,一方面要加大對農民工及進城務工人員的法治宣傳,加強對農民工等低學歷人群的法律援助和支持保障,降低工傷索賠群體的訴訟參與成本,增強有效判決的后期執行和追索力度。另一方面嚴格建筑施工企業的轉包分包機制管理,加強對用工單位用人制度監管,進一步探索完善設立預先繳納一定工傷保證金等制度,加大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和購買社會保險等處罰力度,提升用人單位違法用工成本。
總之,農民工作為大量建筑工程建設的重要參與力量,其正當權利能否得到合法保障,是一個城市包容性和法治文化的綜合體現,社會各個方面都應當積極行動起來,在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保障社會依法有序運行貢獻自身力量。
參考文獻:
[1]李言.建筑行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及優化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21.
[2]蘇巖.濟南市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21.
[3]關博昂.論我國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D].上海師范大學,2021.
[4]鄺競開.建筑施工單位人員工傷賠償制度研究[D].廣東財經大學,2017.
[5]李朝暉.農民工工傷風險保障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0.
注釋:
[1] 參見《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5號)第二十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