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進 韓麗
摘 要:落實安全責任,有助于企業高效發展。《新安全生產法》的頒布和實施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傳統粗放式管理不適合現階段企業發展,因此深入剖析企業安全責任,認識企業現狀,了解企業安全責任落實問題成因,加強對相應問題的針對化解決,從強化宏觀管理、推動責任落實、加強科學監管等多方面入手,促進企業強化對《新安全生產法》的重視和關注,才能構建中國化企業,確保經濟革新和優化,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安全責任;助力;企業;發展;《新安全生產法》
引言
雖然近些年來我國發展速度較快,但不可否認,由于我國起步時間較晚,導致目前仍處于發展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加強對安全責任的重視和關注,確保企業安全運營能營造更加良好的生產與運營環境,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新安全生產法》于2021年9月1日起正式實行,屬于安全生產領域的綜合性法律,對企業加強安全生產提升安全意識,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企業安全生產是政府責任更是社會責任,加強對企業安全責任的重視和關注,既能在新時代創新企業發展理念與管理格局,又能在國家轉型時強化對民眾權益的全方位保護,從而實現我國綜合國力的快速增強。
一、企業安全責任落實現狀
我國正處于轉型與優化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各地政府不再將GDP作為核心發展目標,保護綠水青山,促進企業科學發展成為不同區域政府的共識。故此企業也在積極根據宏觀指導,強化安全培訓,落實安全主體責任,以期進一步優化安全管理,提升安全管理質量。雖然目前企業安全方面法律法規并不完善,但政府與企業和諧互動使企業安全能力明顯提升,企業內部已逐步形成安全責任意識,并利用多元化手段宣傳安全理念。企業的自我完善,為其長期發展奠定良好基礎,而《新安全生產法》也為企業安全治理提供多元化政策指導。區域政府的重視,使企業落實安全責任的動力逐漸增加。雖然近些年來企業安全責任落實情況仍存在一些問題,但隨著企業主觀能動性的提升,安全責任落實狀態良好。以小見大,從安全責任落實可發現企業也正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轉變生產與經營理念,這也說明我國正在進入新的發展時代。
二、企業安全責任落實問題成因
(一)法律規章有待完善
雖然我國不斷修訂與創新安全生產相關法律,但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相關法律也應隨之革新和優化才能理清管理主次,避免出現職能交叉,填補監管盲區。強化對法律的深入研究與剖析,不難發現法律本身存在一定滯后性,而具有滯后性的法律,無法強化對企業的多元化監督與管理。法律的不健全使相關監管部門無法依據規章制度加強對企業的全方位治理,更不能基于企業發展需要細化相關規章制度。以多元角度加強法律創新與優化,本身難度較高,如何提升法律的科學性與合理性,確保相關法律法規起到相應作用和價值,一直是社會各界重點關注問題。
(二)經營理念有待革新
我國在特殊時期過于重視發展經濟,導致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經營模式多以發展經濟為主,過于重視發展經濟,使企業在生產與經營過程中存在法律意識淡薄問題。例如,部分企業為降低管理成本,并沒有依據安全制度落實相關生產安全要求。企業的經營行為限制了企業的長期發展,更不利于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經營模式。例如,企業為降低安全生產投入,并沒有定期維修與更換相關安全設備,安全方面普及也不到位,這是導致企業存在經營風險的主因。雖然國家為推動企業發展設置多元化法律,但由于區域政府重視發展經濟,導致相關違法行為處罰力度不高,許多企業因此存在僥幸心理。缺少多元化生產安全文化導致企業自制力不高,甚至許多生產制度在經營中被忽視,限制了企業的長效發展。
(三)發展觀念有待優化
特定時間內區域政府過于重視 GDP指標,習慣利用經濟增長數字確定政績,這是導致許多企業對相關安全生產條例忽視的主因。雖然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區域政府正在積極利用多元化安全制度,加強對企業的多元化約束,但由于行政部門存在權責交叉,導致許多主體部門在出現問題時會相互推諉,不利于相關制度的有效落實,更會出現權力空白地帶。總結近些年來企業出現的安全事故不難發現,缺少安全管理是導致安全事故出現的主因,安全事故出現不但會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甚至會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較大影響。由此可見,監督執法權的弱化導致相關規章制度無法有效落實,而傳統的說服教育無法使企業加強對安全的重視和關注。安全監管干部應提升專業素養與專業能力,還要進一步加強對企業經營理念的深入認知,才能擺脫傳統形式化管理,強化對企業安全隱患的全方位排查,及時促進企業管理水平提升,確保區域經濟發展時實現企業的安全運營。
三、企業高效發展思路:落實安全責任對策
(一)強化宏觀管理,完善法律法規
企業內部積極落實安全責任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相關法律法規既能確保企業規范化運行,又能為相關安全責任落實保駕護航。目前《勞動法》、《刑法》、《環境保護法》、《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件》、《新安全生產法》等法律法規中均包含企業安全責任落實規范,但隨著經濟環境不斷發生變化,相應的法律法規也應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才能打破傳統管理瓶頸,提升安全生產法律的綜合性與系統性,使其涵蓋所有企業的生產領域及經營范圍,確保為相關行政部門的管理提供多元化依據。法律法規本身具備較強權威性,確保立法工作的創新與完善,基于現代化安全生產形勢對宏觀管理條例進行進一步細分,能實現我國經濟環境的進一步進化。例如,可基于多元化企業發展需要設立科學性安全生產標準。多元化生產標準能確保企業安全運行,更能明確企業不同主體責任,避免企業在運營時存在僥幸心理。與此同時,區域政府也要基于國家標準對相關規章制度進行進一步細化,以期落實主體責任,加強對企業安全生產的全方位評估,及時發現企業運營中存在的問題,督促其針對性改革。企業安全責任落實是維護企業安全生產的第一道生命線,對企業具有重要價值與作用,而企業的發展與國民生活水平及國家綜合實力息息相關,故此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時,可積極爭取企業及社會各方意見,爭取多方意見能確保社會、企業、行政部門等共同參與法律制定。多主體共同治理的法律法規具有較強的民主性,能充分凸顯社會主義國家特色,有利于多元化主體擔負監督職責,確保社會各界共同為企業安全生產貢獻力量。而《新安全生產法》堅持黨的領導,以預防為主堅持利用綜合治理,從源頭化解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強化對新安全生產法的全方位認知和研究,發現落實生產經營責任需要企業、職工、政府等多元化主體共同參與,齊抓共管,加強資源共享與共贏,才能有效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
(二)推動責任落實,實現企業自律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強化對安全責任的重視與關注,完善安全管理架構與管理水平,利用企業自律推進落實安全責任,能確保實現企業的創新發展。例如,企業可構建安全責任相關文化氛圍,利用多元化安全文化潛移默化影響企業員工,促進員工自覺遵守安全規章,減少不規范行為,避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提升安全治理水平,也有利于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可利用講述法律法規契機,引導員工深入剖析安全責任相關文化,確保員工強化對安全法律的了解和認知。企業核心管理層可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入了解和剖析,引導管理部門利用多元化手段健全企業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將安全管理理念融入到企業的經營全過程中,以期提升企業安全管理水平。例如,企業內部可設置安全管理部門、安全管理人員,并定期組織安全培訓,引導員工自主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對提出有效意見的員工進行精神與物質的雙重獎勵,以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營造良好企業責任形象。企業安全管理是保衛企業健康發展的有效屏障,企業可加強與行政部門的配合,積極展開內部監督,利用多元化管理職能提升員工履職能力,促進企業內部樹立安全紅線,真正以安全發展為主要核心,實現企業管理架構優化與創新,提升相關安全規范的執行力度。推進落實安全責任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企業內部上到管理層下到一線員工都應將具體安全責任細化與量化,強化對《新安全生產法》的學習,《新安全生產法》第23條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恪盡職守依法履行責任。明確不同崗位不同職責,確保嚴格執行,才能做到有獎賞、有過罰,避免因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出現相應事故。
(三)加強科學監管,創新執政思路
我國在改革開放后過于注重發展經濟,區域政府為提升GDP不斷督促企業發展經濟,執政理念是導致企業經營模式逐漸功利化的主因。而目前我國已步入低碳發展時代,這一時代政府的執政理念會發生轉變,企業的經營模式也會隨之轉變。黨中央在新時代堅持保障人民利益,區域政府應加強對企業的全方位監督,更要保障各部門權責清晰,確保主體責任的有效落實,才能構建健康活躍的市場環境。例如,政府可結合企業發展需要,制定相關安全管理規劃,為企業安全管理提供一系列稅收與財政支持,促進企業早日轉變發展理念,并利用多元化節能減排技術強化對企業的全方位支持,以此促進企業領導者創新管理模式。例如,監管部門可強化對企業的多元化評估,定期評估有利于快速得知相關法律法規落實情況,也能得知企業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引導其對問題展開針對性化解。監管部門主動擔負多元化責任,積極為不同企業提供系列性指導,強化企業培訓,幫助企業建立專業安全管理團隊,能將傳統的管理型政府轉化為服務型政府,并在監督管理時凸顯服務職能,依據企業發展需要,加強安全管理相關的創新改革。為提升企業重視,行政部門可適當構建線上誠信平臺,基于《新安全生產法》強化對守法企業的多元化鼓勵,將生產事故頻發的企業列入生產黑名單,對其進行多方面限制與制約,以促進所有企業共同加強對安全生產與安全經營的重視和關注,從而為我國轉型改革奠定良好基礎。
四、結語
企業是推動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的主體,新時代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也要提升自身社會效益,才能為現代化國家建設而貢獻力量。盡管我國政府十分重視企業安全生產,但相關事故仍頻繁發生,這說明安全主體責任落實仍需進一步優化和創新,確保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客觀推進我國企業發展,在經濟發展時從源頭加強對企業安全方面的全方位監管,并立足于《新安全生產法》助推企業創新與發展過程中,從而促進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形式。
參考文獻:
[1]趙開功.一體化運營綜合能源集團智能應急指揮平臺的研究[J].礦業安全與環保:1-9[2021-1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62.TD.20211202.1551.002.html.
[2]周國慶.新零工經濟下均衡雇傭關系重構研究[J].經營與管理:1-13[2021-12-06].https://doi.org/10.16517/j.cnki.cn12-1034/f.20211130.002.
[3]周清杰.我國網購進口食品安全監管的困惑難題與應對[J].食品科學技術學報:1-8[2021-1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151.TS.20211129.1509.002.html.
[4]陳金曉,陳劍.從優化到重塑——大變局中的供應鏈高質量發展[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1-24[2021-12-06].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267.N.20211124.1739.002.html.
[5]茹楷文,胡天瑜,蔡海良,胡凱,趙春光,王英.構建縣級供電企業信息安全保密體系[J].上海電力大學學報,2021,37(S1):101-104.
[6]《新安全生產法》
作者簡介:
姓名:褚進,出生年月:1985.5,男,漢族,籍貫:遼寧省遼陽市,
所在單位:杭州制氧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職稱:工程師, 學歷: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姓名:韓麗,出生年月:1986.6,女,漢族,籍貫:浙江省杭州市,
所在單位:浙江育英職業技術學院,職稱:講師, 學歷: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