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瓊 馬帥 靳銀燕
摘 要:闡述了公益性一類環境監測站為了做好環境監察實施監督管理的“耳目和手段”,必須積極爭取財政的支持,加強監測能力的建設,強化監測質量管理,以利于更加有效地為生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精準、高積極、高質量”的服務。
關鍵詞:財政預算;保障;監測能力
在改革的新形勢下,昌吉州、縣兩級環境監測站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州縣兩級環境監測站如何加強自身建設、履行其職能、更好地為環境管理服務,已成為當前必須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1]。
生態環境部自2016年開始,每年至少組織一次中央項目儲備庫建設,將地方上報符合專項資金支持范圍、項目前期準備充分的項目納入項目庫。其次,上報年度實施方案。全國人大批準年度預算后90日內,生態環境部配合財政部完成年度預算資金分配;生態環境部根據財政部確定的資金預算,組織各省將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省級財政部門會同生態環境部門在接到整治資金預算30日內分解下達[2],保障資金分配合理。
環境監測是通過對人類和環境有影響的各種物質的含量、排放量的檢測,跟蹤環境質量的變化,確定環境質量水平,為環境管理、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礎和保證。簡單地說,了解環境水平,進行環境監測,是開展一切環境工作的前提。
環境監測的主要手段包括物理手段(對于聲、光的監測),化學手段(各種化學方法,包括重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生物手段(監測環境變化對生物及生物群落的影響)。
1積極爭取做好財政預算理順公益性一類單位經費使用關系
環境監測站的建設必須有一定的經費做保障[3],但由于州、縣兩級財政結構的原因,州、縣兩級環境監測站的經費結構比較復雜,有的環境監測站事業經費全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有的財政只承擔人員工資部分,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等則依靠環保補助資金,還有縣環境監測站事業經費全部依賴環保補助資金。經費結構的多樣性造成了州縣兩級環境監測站發展的不平衡。目前昌吉州各縣市環境監測站監測用房與局、監察辦公混合在一起,面積不足、建筑陳舊、人員偏少、儀器設備老化、環境監測手段落后等已不具備基本的監測工作能力,無法承擔起為環境管理服務的職能。
《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中明確規定:“各級環境監測站的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正常經費由工資、福利、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其他費用等,部分組成其中儀器設備費可從環保補助資金中適當補助,不足部分和其他費用由各地財政預算安排”[4]、“各市、縣兩級環境監測站事業經費中的正常經費由各地財政預算安排”的通知精神,為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爭取財政支持,監測站經費保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的事業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將會對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的健康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加強昌吉州監測能力建設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是環境管理執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監測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水平。《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規定了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的基本監測能力,制定了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儀器設備基本配置標準。這些儀器設備配置的標準是以國際先進、國內一流為基準點的。目前大多數縣市環境監測站的儀器設備還是建站之初,由當地政府為環境監測站無償調撥的購買的,由于經費不足近幾年這些站的儀器設備添置的不多,由于人員不足部分儀器沒有正常運轉,現有的儀器設備與標準差距較大:主要表現在常規監測儀器設備陳舊、品種不全、數量不足,大型儀器設備嚴重缺乏,監測能力也與現行標準有較大的差距。
環境監測站財政預算為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改善儀器設備狀況提供了一個較好的途徑。財政預算管理辦法中“財政預算專款專用”的原則又為財政預算資金的使用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要用好財政預算資金,對照儀器設備基本配置標準積極自籌配套資金,有計劃地申請使用淘汰一批陳舊過時的儀器設備,創造條件適當購置一些較為先進的大型儀器設備,人員能力不斷提高,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快監測能力的建設步伐使環境監測水平適應新形勢。
3強化監測質量管理建立高素質的監測隊伍
根據昌吉州“三線一單”研究報告中環境保護準入清單不難看出,昌吉州轄區環境監測的對象具有成分復雜、隨機多變、在時空和量級上分布廣泛等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環境監測工作的綜合性、技術性和復雜性。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是確保監測數據準確可靠的有效手段,也是環境實驗室的有效措施。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要贏得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信,就必須要堅持“真、準、全”[5]質量方針,強化監測質量管理。
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崗位變化較大,加之州、縣市兩級環境監測站的工作面廣量大,這就要求監測人員具備監測布點、采樣分析、數據綜合等方面的能力,做監測工作的多面手。用財政預算專款專用資金,要做好環境監測人員的培訓,可采取統一培訓、理論考試、標樣考核、崗位練兵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送出去請進來的交流學習方式,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形式,全面提高環境監測人員的業務素質,建立一支適應環境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質的監測隊伍。
參考文獻:
[1] 趙東海.我國當前環境監測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科技致富向導:2014(23).31.
[2] 胡建美王澤彩財政環保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管理機制研究[J].財政科學:2021年第7期(總第67期).
[3] 國務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2016.3.11.
[4]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環發[2002]118.
[5]國家環保總局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2018-2020年).
通訊作者:靳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