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濤 程鵬
摘 要:隨著脫貧攻堅的勝利完成,鞏固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的戰略實施顯得格外重要,在發展“三農”上又有更高、更新的要求。進入“十四五”后,如何高質量、高效率落實農村環境優化、農民創收增收、農村產業發展工作是“三農”面臨的新挑戰。其中,金融支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縣域金融機構在金融支農中又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主要從“三農”信貸數據分析、產業支持、機制優化等方面,就縣域金融機構如何深化“三農”金融服務,提出在“十四五”期間的相關工作重點和建議。
關鍵詞:“十四五”;農村產業發展;金融支農;縣域金融機構
一、當前“三農”發展情況和面臨問題
(一)總體發展情況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問題,著力打通發展“三農”的癥結,隨著中央一系列的民生、經濟、金融政策的落實,脫貧攻堅的勝利完成,農村的產業結構、生態環境得到了大幅的優化提升。但從人均來看,農村居民的收入、金融服務的滲透率和城鎮居民相比,還是有較大差距。
農村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等方面還較滯后,特別是產村的產業化、集合化構建與發展一直存在難題和瓶頸。“三農”領域對金融的需求不斷地在增長,由于農村客戶缺乏抵質押物、農業經營風險大、部分產業投入產出周期長等原因,導致目前金融機構在金融產品數量、金融產品創新上與“三農”的發展需求上還存在差距。
為響應國家政策導向,金融機構對“三農”領域的支持在逐年加大,以商業銀行為例,包括自身組織機構的建設、政策制度的更新、產品體系的搭建、風險管控的提升、考核激勵的導向等宏觀制度方面,還是縣域鄉鎮網點涉農貸款的投放、基礎設施的提升、網點環境的優化等微觀運營方面,都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構建和提升。
(二)“三農”信貸投入分析
據中國網財經2021年1月29日訊,人民銀行發布《2020 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72.7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38.9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其中,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32.27萬億元,同比增長11.9%;農戶貸款余額11.81萬億元,同比增長14.2%;農業貸款余額4.27萬億元,同比增長7.5%。
根據央行發布的《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2018》和2019年、2020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從2015年末的26.35萬億元提升至38.95萬億元,五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7.1%、9.6%、5.6%、7.7%、10.7%,但占各項貸款余額比重從2015年末的28.1%降至22.5%。其中,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余額從2015年末的6.15萬億元增至2020年末的32.27萬億元,五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6.5%、9.3%、6.0%、8.3%、11.9%;農戶貸款余額從2015年末的6.15萬億元增至2020年末的11.81萬億元,五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5.2%、14.4%、13.9%、12.1%、14.2%;農業貸款余額從2015年末的3.51萬億元增至2020年末的4.27萬億元,五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4.2%、5.7%、1.8%、0.7%、7.5%。
從上述數據分析可知:2020年末我國本外幣涉農貸款、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農業貸款余額增速低于各項貸款增速,農戶貸款余額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增速。從2015年至2020年間數據看,本外幣涉農貸款余額占各項貸款比重有所下降;農戶貸款余額增速在涉農貸款中相對最高;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農林漁牧貸款余額增速相對較慢。說明涉農貸款的投放力度還不夠,尤其是縣域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農業貸款的投放力度還不夠。其中,農村(縣及縣以下)貸款2018年至2020年增速高于涉農貸款增速,2020年農業貸款增速同比增幅較大。這和縣域金融機構對“三農”信貸的加大支持力度有一定的關系。
二、“十四五”期間“三農”發展對金融支持的需求
(一)“三農”對金融服務質效要求越來越高
當前,農村金融服務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國縣域鄉鎮基本實現了存款類金融機構網點全覆蓋,有些鄉鎮有多家金融機構;全國農村地區也基本實現了人人有銀行卡。
但農村地區存在一些文化程度低的貧困戶、殘疾人、老年人,他們都對金融知識、金融產品的了解較少。而且,我國的主要貧困人口集中在農村,截止2019年末,我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但是近幾十年來社會變革、金融發展、金融科技創新的加速推進,使得這樣一批農村客戶有些“落伍”了,但他們對服務質量、效率提升的需求在不斷增加。還有一些從事農業的農戶由于資產偏少、缺乏有效抵押物,但農林漁牧產業都需要前期投入資金,尤其是林業投入產出周期更長,面臨當前的發展機遇,他們對金融專項支持的需求很強烈。
隨著我國進入“十四五”建設周期,把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成立,“三農”領域對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的要求也將大幅提升。
(二)“三農”產業構建和發展的融資需求
農村產業包括農業現代化、農村工商業、農村服務業的蓬勃發展,使農村的經營性融資需求大幅增加,目前農村金融仍處于供需失衡狀態,跟據《農戶分化、社會網絡資本與信貸配給——基于陜西與山西農戶調查數據的驗證》(牛曉冬、羅劍朝、牛曉琴 2020)調查結果顯示:從總體(陜西與山西農戶)中抽取1586個農戶樣本,71%的農戶表示有信貸需求,未向正規金融機構發起借款請求的農戶占有借貸需求農戶的38%,可知縣域機構金融支農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生態農業、旅游休閑觀光等產業發展方面,農村有更大的優勢,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據統計:2019年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8500億元。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逐步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政策2019年獲得立法批準,“十四五”期間農村的三大產業都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農業將打造規模化、多元化,與休閑觀光、采摘旅游、生態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多元化綜合基地的發展方興未艾。農村的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旅游住宿業等服務業也將得到同步發展。對于工業來說,農村地區有著廣闊的土地和低廉的土地人力成本,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污染行業、重工業的轉移方向。綜上所述,這些產業發展方向對于農村供應鏈、產業鏈的構建和發展形成多重有利條件,隨之而來的就是金融需求的增加。
三、對當前縣域機構金融支農的建議
縣域支行主要在金融支農當中發揮著尋找、接觸、營銷客戶,直接和客戶進行面對面的業務接觸、業務辦理的作用,更為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痛點。縣域支行既要以行內政策、制度、產品為基礎,又要緊扣當地政府政策和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地解決客戶需求和業務發展的問題。
以農行南昌新建支行為例:該行緊跟政府政策導向,充分落實總分行文件精神和考核要求,緊緊契合當地“三農”發展需求和產業布局,充分發揮縣域支行在當地市場的優勢,著力深化重點客群的合作,強化批量營銷,提升服務“三農”的質效。
從區域經濟發展來看,南昌市新建區作為2015撤縣改區的新區,據新建公安分局戶籍統計2019年末城鎮人口20.55萬人,鄉村人口50.41萬人,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81萬人;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380.56億元,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25萬元、2.09萬元。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全市排名第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全市排名第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全市排名第1。根據《新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該區統籌融合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穩步推進村莊規劃編制;優先發展農村農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其中農業產業方面,到2025年,綠色食品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50億元;市級以上農業化產業龍頭企業達到135家,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60億元。區域人口基數較大,鄉村人口占比較高,GDP、消費、投資增速快,總體看來“三農”發展潛力巨大。
從系統內部環境來看,總行明確了對省會城市行的發展戰略不變,各項支持政策和資源傾斜力度不減。省市分行也相應加大對縣域支行“三農”業務發展的支持和考核力度,劃撥專項費用和激勵工資,出臺專項考核方案。近年來,新建支行的“三農”發展較快,信貸投入快速增長,截止2021年9月末,僅農戶惠農e貸余額就較年初增長9855萬元,較年初增長123.8%。
該行具體做法有:
(一)深化重點客群合作,做好批量營銷
一是針對行內存量優質客戶的名單制營銷,例如優質個人、單位結算客戶、房貸客戶、在我行開立賬戶的納稅AB級客戶等,做好精準營銷。二是積極推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深化與核心客戶(總分行核心客戶、國家級產業龍頭企業)的合作,充分借助我行的“鏈捷貸”、“中企云鏈”等產品,批量營銷核心企業的上下游客戶以及關聯客戶,加快供應鏈金融產品的落地和發展,通過互利共贏的模式使“三農”信貸更具流程化、便捷化、批量化。三是抓好產業支持、整體推進,包括特色產業支持、園區推進、整村推進等。
(二)積極對接政府部門,借助政府增信
一是加大與區、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對接力度,通過區縣、鄉鎮政府部門獲取客戶名單,從中尋找目標客群,例如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與優質龍頭企業的合作,可以獲取一些農業產業鏈上下游客戶的便捷營銷途徑。二是加強與工業園區管委會的溝通交流,梳理當地的優勢、特色產業,獲取優質企業名單和融資需求名單,大力支持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的發展。三是營業網點積極對接村兩委,獲取當地種養殖大戶、信用良好的普通農戶名單,重點營銷種養殖大戶,也可由種養殖大戶推薦信用良好的普通農戶,優質、普通客戶齊頭并進,真正做到普惠金融。四是借助政府增信機制,充分借助財園信貸通、財政惠農通、政府性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擔保等政府增信機制,通過政府的信息資源和政府增信使信用風險緩釋,在追求發展和效率的同時,降低違約風險和我行信貸資金損失。
(三)強化考核機制導向,提高支農效率
一是出臺專項考核方案,加大資源傾斜力度。找準定位,因地制宜,結合當地情況和產業特色,出臺涉農金融的專項考核辦法,將資源向三農金融業務傾斜,加大考核力度,充分調動員工發展三農業務的積極性和效率。二是優化后臺服務機制和掛鉤考核,三農后臺部門的支持和協調也很重要,能有效提升前臺部門的工作效率。三是借助手機銀行、微信銀行、小程序等線上平臺工具,加強我行線上平臺工具的宣傳力度和使用指導,使農村客戶更加高效便捷地辦理業務,更廣泛地了解使用我行的產品,提升客戶忠誠度和我行的品牌效應。四是借助金融機具、惠農通服務點、二維碼聚合支付等工具,讓客戶尤其是老年客戶、殘疾客戶、貧困戶在村子里也能獲得我行的便捷服務。
(四)加強隊伍專業建設,提供專業服務
一是重視客戶經理的選拔培養,推進“深耕鄉村”市場行動人才的培養是業務發展關鍵因素,縣域支行要抓好隊伍建設,在抓好當前在崗員工綜合素質提升的同時培養好后備力量,實現梯隊化、專業化、高效化。二是加強各崗位員工的培訓學習。定期組織新入行員工、客戶經理、網點主任等相關員工的培訓、崗位資格考試和外部專業技術職稱考試。三是抓好專業服務和文明服務,要探索實踐一套行之有效的員工工作制度,保證員工服務的服務的專業、優質、高效,專業才能成就卓越。
參考文獻:
[1]董翀,馮興元,孫同全.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金融支農保障機制:變化、問題與對策[J],農村金融研究,2020(08)
[2]牛曉冬,羅劍朝,牛曉琴.農戶分化、社會網絡資本與信貸配給[J],農村金融研究,2020(09)
[3]貧困鄉村的旅游扶貧新路徑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20(06)
[4]新建區.新建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http://xjq.nc.gov.cn/xjqrmzf/fzgh/202104/08a2bbad851641178037476fc6fdaab6.shtml2021-04-09/202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