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斌艷
摘 要: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關系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農村整體改革的重中之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土地的流轉,對流轉模式的創新和管理是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然要求。當前的具體實踐中,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遇到了許多障礙和阻力,存在無法可依的窘境,地方政府和相關法律部門應加強服務意識,完善制度,健全法律,加強政府職能,以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有序發展。
關鍵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障礙;對策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出現了速度變快、規模增大以及流轉對象多樣化和規律市場化等發展趨勢,而這一現象給農村土地流轉中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和障礙。這種新趨勢要求工作人員必須明晰相關概念,積極克服實際流轉中的障礙,依照經驗和實踐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1.1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法律制度不健全
查閱文獻并調查和研究與土地經營權流轉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實際案例可以發現,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頗多,但每部法律的綜合性都很弱,涵蓋的范圍很分散,缺乏一部專門針對農村的法律。這些法律法規大多是理論性很強的概括性描述,缺乏具體可操作的實施細則。[1]以《農村土地承包法》來說,這部法律法規第一次用立法的方式保障了農民長期且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這部法律規定了土地承包者的權利和義務、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期限及具體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和保障等內容,但是其內容十分空洞,對于許多在實際操作中的重要細節如土地承包權流轉時承包人的自主決定權、土地定價的方法、流轉過程中政府權限的界定等缺乏具體規定,對實際問題的指導意義不夠強。
1.2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在實踐中存在不利因素
(1)村民委員會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定位不當
村委會實質上是村民的自治組織,是為村民服務、對村民進行管理和教育的機構。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財產也屬村委會管轄,其職責也包括引導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然而在村委會的實際工作中,村委會和村干部的職權過大,部分村干部存在以權謀私、暗中以村民集體代理人的身份承包土地的行為,這嚴重損害了村民的利益。部分村委會為了追求政治功勞,大肆開展土地財政,用強迫手段迫使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盲目擴張土地集約化。部分村委會獨斷專權,未經過正當程序,直接與外來企業簽訂法律不允許的承包轉讓合同。一些村委會甚至不顧法律規定和政策限制,盲目擴大土地流轉的規模,采取各種手段避開審批,這些行為都嚴重侵害的農民的權益。[2]
(2)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滯后
城鄉差距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于此同時城鄉差距也不斷加大。地方政府所能承擔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受制于其經濟實力,對于農村來說,這種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往往體現在基礎設施匱乏上。即使是對于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省份,城鎮居民往往享有比較高水平的基礎設施,而偏遠地區和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甚至缺乏最基礎的生活保障。這種社會保障的差異又會強化城鄉養老觀念的差異,間接增強了土地對農村養老保障的重要意義。在社會保障不完善的農村,以土地養老的觀念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土地作為生存來源和養老保障,這種“土地慰藉”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消除。
(3)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解決機制有待完善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增長顯著,過程中涉及的糾紛也不斷增多。實際操作中,土地流轉的方式多樣,參與的主體十分復雜,其中的糾紛更加難以界定。目前,土地流轉糾紛解決主要依據是2010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該法律明確了農村土地流轉中出現糾紛時的仲裁制度,同時對仲裁過程中的行為和仲裁機構的選擇做了明確的規定。除仲裁外,土地流轉糾紛還有當事人自行協商、利益無關第三人調解以及訴訟三種解決方式,這四種方法是現階段農村土地糾紛的主要解決方法。在解決糾紛的實踐中,這些機制存在很多弊端。調查顯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中,11.8%的案件沒有相關法律可以參考,甚至存在不能解決的案件。目前,我國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存在很大的困難。
2.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對策
2.1明晰產權,改善土地市場環境
只有明晰農村土地的產權,才能實現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健康流轉。法律需對土地流轉中,各個主體享有的產權和其他權益進行明確規定,頒發所有權、經營權以及其他權利的相關證書,將各個主體的權益落到實處;法律法規應規定各個主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所擁有的權利和應該履行的義務,限制地方政府的權利,防止其干預過度,為土地流轉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土地經營流轉權的市場化創造健全的機制和有序的經營場所,營造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對土地的有效利用,更好地發揮土地的價值和效益。
2.2加強村民委員會職責的履行
村委會是農村自治組織,對農村發展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農村建設中,村委會應肩負起自身職責,勇于自省,服務村民,為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在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的過程中,村委會應該堅持“自愿、公正、有償”的宗旨,正確引導土地流轉交易,減少濫用職權的現象。同時,村委會要增強服務意識,積極為村民服務,為土地流轉交易的各方主體提供有效的信息和經驗,并積極做好交易備案工作。流轉交易中,要建立起可靠的價格參考制度,防止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發生,為交易制造公平的環境。在長期的實踐中,村委會還應加強關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良好的農村環境,并積極向村民宣傳國家土地流轉相關的法律政策,增強村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為了確保交易的公正,村委會還應建立合理的監督機制。
2.3加強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設
首先,在土地流轉交易中地方政府應明確自身職責,加強交易管理,嚴格遵守“自愿、公正、有償”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其次,地方政府應采取措施,推動除農業外其他產業的發展,優化農村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發展糧食加工產業,增加農民收入。再次,地方政府應加強對農民經營管理水平的教育,提升村民農業技術,促進村民素質的提高。最后,對年輕的村民,應鼓勵其學習技能,擁有謀生的新技術。[3]
2.4健全土地流轉糾紛解決機制
面對實踐中糾紛解決法律依據不足、經驗欠缺、解決機制仍有不足的困境,地方法院應結合實際情況和當地鄉土民俗,適當放寬案件的仲裁和訴訟受理范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多種機制相互配合以解決糾紛。同時,應依據過往判例,統一判決標準,防止標準不一從而妨礙司法公正。要加強與村民的溝通,協調現行法律和鄉土民俗,加強對話,發揮信訪制度的功效,避免極端事件的發生。
3.結語
加快農村的城鎮化進程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手段,而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則是農村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必經之路。土地是農民的重要財產,而土地的經營權流轉必須有法可依。在現行的司法實踐中,土地流轉存在很多概念不清、細節不明的地方,這些都是土地流轉的障礙。只有采取措施,完善相關的法規,緩和現有的矛盾,用法律手段和法制方式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才能實現城鄉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桂香,李威,樊萬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的障礙及對策[J].中州學刊,2018,4(03):63-66.
[2]于圣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現狀、問題與措施[J].“三農”論壇,2020,16(06):11-12.
[3]郭明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根據、障礙與對策[J].山東大學學報,2018,9(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