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沂方言屬于漢語官話方言區,且位于膠遼、中原官話的交界地帶,因此臨沂各縣區方言較為多樣。蘭山區為臨沂市老市府所在地,一直就是臨沂市的中心地區,因此其方言較具有代表性。目前,關于臨沂蘭山方言的聲調描寫既有馬靜、錢曾怡的傳統聽覺感知描寫,也有趙愛敏、翟紅華的實驗語音學描寫。另外還有一些碩士論文針對臨沂其他縣區的語音系統進行了一系列研究。但到目前為止,并沒有針對臨沂蘭山方言變調的實驗語音描寫。因此,本文將使用實驗語音的方法,在描寫單字調的基礎上,對臨沂蘭山方言的變調進行實驗語音描寫。
發音人為一位49歲的臨沂家庭主婦,中專學歷。經當地老年人確認,發音人的語音為純正臨沂蘭山方言。實驗之所以選取中年女性作為發音人,是因為中年人的發音較老年人清晰,較年輕人純正,且女性發音人不容易出現“嘎咧音”,能減少對實驗的困擾。
實驗采用字表法,根據《方言調查字表》及《臨沂方言志》設計單雙字表。發音人將隨機抽取字表中所列內容并讀出,用Acer TMP-249及praat將發音人所讀內容進行錄制。采樣率為220V 50Hz,精度為16位,儲存格式為WAV。
使用praat對錄制內容進行語音標注,標出載調區。本文采用林茂燦的觀點,認為主要元音及其過渡與聲調有關,因此將聲母后去掉“彎頭降尾”的部分作為載調區。從每個載調區中抽取在0%、10%、20%、30%、40%、50%、60%、70%、80%、90%、100%時刻的基頻值,并記錄下來。
T
值法對之前記錄的基頻值進行歸一化處理,將基頻值轉化為漢語聲調系統的五度值。具體公式如下:T
=[(lgx
-lgb
)/(lga
-lgb
)]×5公式中的“a
”代表所測基頻最大值,“b
”代表最小值,“x
”代表任意所測基頻值。所得T
值為0-1時記為1度,1-2記為2度,2-3記為3度,3-4記為4度,4-5記為5度。T
值,再轉化為五度值。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將數據一一列舉,而是直接列出臨沂蘭山方言的單字:陰平24、陽平52、上聲55、去聲312。傳統描寫認為陰平為214,但根據實驗結果,雖然陰平的前半部分有一個輕微的下傾,但這個下傾達不到1度,因此不能認為是214。
變調實驗與單字調實驗的步驟相同,表1中是16種雙音節詞組合后的聲調分布情況。

表1 臨沂蘭山方言變調
表1中表示未發生變調。通過表1可以看出,雙字組中的調值與單字調的調值存在差別,如陰平的調值可以是23、13、24,或者12。這通常是受到聲調協同發音的影響。協同發音會導致聲調基頻高度的變化,而不會影響基頻移動方向的變化。鑒于本文只考慮變調,對協同發音引起調值改變不作考慮。因此在雙字組中,只有八組發生了變調現象,且這八組集中在上聲和去聲。
除同在去聲前之外,所有的去聲都由曲折調變為降調,調值分別可能為41、31、21、32。如果兩個去聲同時出現,前一個變為升調,其調值由312 變為24,然后一個變為降調,調值為41。兩個上聲同時出現時也會發生變調現象:前一個上聲由高平調變為高降調,后一個上聲調型不變。因此,八組變調現象按照發生順序可以寫為三條變調規則:
(1)去聲312 → 24 / __ 去聲
(2)去聲312 → {41,31,21,32} / __ {陰平,陽平,上聲} 或{陰平,陽平,上聲,去聲}__
(3)上聲55 → 52 / __ 上聲
這個結果與傳統描寫法存在差異。《臨沂方言志》中還有另外兩條變調規則:一是陰平在陰平前變為24,另一個是去聲在其他四聲后是312或31。根據實驗結果,這兩條變調并不成立。首先,陰平調值并非214,另外,實驗也沒發現去聲在第二個音節上被讀作312的情況。
傳統認為臨沂蘭山方言有兩個曲折調,分別為陰平214和去聲312。但從語音實驗結果來看,臨沂蘭山方言的去聲為一個曲折調,即去聲,調值為312。但不可否認的是,實驗也發現臨沂蘭山方言的陰平前半部分有一個輕微下降的趨勢。因此不排除臨沂蘭山方言曾經存在兩個曲折調,而其中的一個逐漸演化為現在的聲調,但這需要更多歷時語言的證據。
臨沂蘭山方言的變調現象多集中在上聲和去聲上。其中,去聲在語流中全部發生變調現象,并且其表現類似北京話上聲。北京話上聲調值為214,但在兩字組的后字時變為半上21。另外,北京話的三聲變調現象也是漢語中具有代表性的變調,即兩個上聲相遇,前面的上聲變陽平。同樣,作為曲折調,臨沂蘭山方言的去聲在兩字組的后字時也由312變為31,兩個去聲相遇,前一個變為升調,調值為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