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很早就受到了語言學者的廣泛關注,尤其是對一元非賓格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厚的成果。其中,許多語言學者從生成語法的角度對非賓格動詞進行了分析。
宋國明(1997)在“管轄約束理論”的指導下對名詞移位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無授格動詞結構中名詞移位現(xiàn)象得以解釋。楊素英(1999)通過對非賓格動詞句法結構分析,認為非賓格動詞的唯一論元可以出現(xiàn)在賓語的位置,即內論元。徐杰(1999,2001)認為“領主屬賓句”和“帶保留賓語的被動句”均滿足“領有名詞提升移位”的要求。韓景泉(2000)運用“格理論”對“領有名詞提升”現(xiàn)象進行分析,為我們研究一元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提出了一種新的方案。何元建(2011)把動詞進行了詳細的分類。楊大然(2011)在生成語法的指導下,總結歸納了非賓格動詞的句法結構以及語義特征,并對比分析了英漢非賓格動詞句法結構的異同。
本文將在生成語法框架下,通過對題元理論、一元動詞的概念闡述,嘗試對領主屬賓句中非賓格動詞帶賓語的現(xiàn)象做出合理解釋。
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Jeffrey S.Gruber最早提出了題元理論,這為題元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他把主目語承擔的角色稱為題元角色(thematic role)或題元(theme)。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喬姆斯基把題元理論與句法學研究用到了他的管轄約束理論中。把“題元”理論與句法學研究結合起來,豐富了轉換生成語法中句法學相關的研究理論,產(chǎn)生了原則參數(shù)理論中兩個重要的概念,即題元準則和投射原則。
在生成語法中,題元關系(thematic relation)反映的是動詞與主目語之間的一種語義結構關系,它表示動詞所涉及的主體與客體的動作狀態(tài),動作發(fā)生的場景,以及動作的方向、媒介、起點、終點等等。
例2:
a.小船漂著。 漂著小船。
b.那兒發(fā)生了車禍。 車禍發(fā)生了。
c.副作用產(chǎn)生了。 產(chǎn)生了副作用。 使副作用產(chǎn)生了。
d.雪融化了。 太陽把雪融化了。
e.房子塌了。 房子自己塌了。
題元角色是句法概念,所謂句法就是詞法,句法結構就是以動詞或其他謂詞為中心的結構。因此,題元角色(thematic role)被定義為一個動詞能與幾個名詞短語搭配,并指派給名詞短語什么角色,從而構成題元結構(thematic structure)。常見的題元角色有七個:施事(Agent/Actor)、述題(Theme)、感受者(Experience)、受益者(Benefactive/Beneficiary)、目標(Goal)、來源(Source)、方位(Location)等(溫賓利,2002)。
例1: a.小王
打開了窗戶
。施事 述題
b.Tom
gavethe book
toJohn
.施事 述題
目標/受益者
題元準則是普遍語法的一部分,能幫助我們產(chǎn)生合乎語法、語義的句子。它要求句中動詞的每一個題元角色都分配出去,同時句中的每一個名詞短語都必須承擔一個題元角色。即:a.每個主目語都必須充當一個題元角色;b.每個題元角色都必須分配給一個主目語。
只帶一個主目語的叫作一元動詞,也就是我們說的不及物動詞。根據(jù)句法結構差異,一元動詞又被分為非賓格動詞(unaccusative verbs)和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s)。
在20世紀70年代,Perlumutter最早提出了“非賓格假說”,他認為非賓格動詞不帶賓語,只有一個題元成分(鄭麗娜,2015)。非賓格動詞的題元成分為內論元,充當受事的題元角色,其句子的深層結構為“V+NP”。換句話說,非賓格動詞的賓語來源于主語。那么非賓格動詞有什么特點呢?我們如何判定一個動詞是非賓格動詞呢?見例2。
曾立英(2009)曾經(jīng)提出三條判斷非賓格動詞的標準:
①看該動詞能否進行“NP1+V+NP2”與“NP2+V”的句式轉換;
②看該動詞能否出現(xiàn)在使役句,即“使+NP+V”的句式結構中;
③看該動詞能否運用在“NP+自己+V”的句式結構中。
然而,從上述的五個例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非賓格動詞還需符合以下幾個條件:
①可以實現(xiàn)“V+NP”和“NP+V”的句式轉換;
②“這兒、那兒”等代詞可以出現(xiàn)在主語的位置,即該動詞可以用在“代詞(處所)+V+NP”的句式中。
典型的非賓格動詞有:來、沉、跑、到、死、逃、走、站、起、斷、長、塌、爛、響、坐、碎、漂、變、發(fā)、降、下、呈現(xiàn)、產(chǎn)生、消失、存在、停止、發(fā)生、出現(xiàn)。
根據(jù)題元理論,只有一個外論元的不及物動詞稱為“非作格動詞(unergative verbs)”。非作格動詞不可帶賓語,只涉及一個名詞短語且位于主語位置,充當施事的題元角色。非作格動詞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相同,均為“NP+V”,并且“這兒、那兒”之類的代詞也不能出現(xiàn)在主語位置。典型的非作格動詞有:哭、醒、瞎、病、喊、聾、啞、起、瘋、傻、走、跳、爬、工作、生氣、結婚、絕交、和解、感冒等等。
例3:a.小王病了。
b.*病了小王。
c.*那兒病了小王。
領主屬賓句是指句中主語和賓語具有穩(wěn)定的“領有—隸屬”關系,句子中主語是“領有”的一方,賓語是“隸屬”的一方(李浩杰,2006)。典型的領主屬賓句有:
例4:a.小王掉了許多頭發(fā)。
b.小芳死了一只狗。
c.張三倒了幾間房。
徐杰(1999,2001)對“非賓格動詞”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提出了“領有名詞提升移位”的假說,即領有名詞從深層結構中的賓語位置提升前移至表層結構中的主語位置。他認為“領主屬賓句”滿足“領有名詞提升移位”的要求。我們以例4中“小王掉了許多頭發(fā)”為例。
a.小王掉了許多頭發(fā)。
a1.掉了小王的許多頭發(fā)。
我們觀察a和a1這兩個句子可以發(fā)現(xiàn),名詞“許多頭發(fā)”與動詞“掉”有直接的語義關系,同時“小王”與“許多頭發(fā)”之間又有明顯的領屬關系,即“小王的許多頭發(fā)”。根據(jù)上面“非賓格假說”我們可以知道,非賓格動詞“掉”所在句子的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不同。a是該句子的表層結構,a1是該句子的深層結構。根據(jù)題元理論與格理論,當一個句子中動詞帶有外論元時,此動詞能指派賓格。因而,需要a1這個深層結構通過名詞移位實現(xiàn)a這個表層結構。a1中名詞移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小王的許多頭發(fā)”整體移位到動詞之前,變成“小王的許多頭發(fā)掉了”。
例5:小王的許多頭發(fā)掉了。
其樹形圖如圖1。

圖1


圖2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領主屬賓句中“領有名詞移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兩個名詞之間需要有嚴格的“領有—隸屬”關系,即NP1與NP2可以改寫成“NP1+的+NP2”的格式。在移位過程中,NP2保留在原來的位置上,NP1前移到動詞V之前。根據(jù)生成語法中的“管轄約束理論”,在樹形圖中,移位就是從低層向高層移動,也就是從右向左移動。上述例子中例4-a和例5的移位符合要求,在例4-a中,“小王”處于樹形圖的左邊高層位置,可以約束右邊低層位置的“許多頭發(fā)”。同樣,例5中“小王的許多頭發(fā)”在樹形圖中位于左邊最高層位置,符合要求。其次,例4-a1是“小王掉了許多頭發(fā)”的深層結構,在深層結構中句子無主語,其結構為“V+NP1+的+NP2”。
生成語法為研究一元非賓格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提供了全新視角。本文在題元理論、格理論的指導下,盡可能科學合理地解釋領主屬賓句中非賓格動詞帶賓語這一特殊的語法現(xiàn)象,但難免會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例4-a和例5中的名詞移位在其他語言中是否具有普遍適用性?例4在進行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轉化時“的”字應該如何處理呢?我們在將來的學習中會對此類問題一一探索,不斷完善該語法現(xiàn)象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