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空問題在科學史和哲學史上都是備受關注的重要問題,對時空問題的科學哲學分析更是尤為重要。馬克思主義時空觀實現了時空理論史上的偉大變革,在科學哲學史上具有革命性意義。對馬克思主義時空觀進行科學哲學分析,有利于同時推動科學和哲學在時空領域的雙重發展,因而具有重大價值。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科學哲學分析,應當從“自然”(自然科學)和“社會—歷史”(社會科學)兩大視域展開。
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科學”既包括狹義上的“自然科學”,也包括廣義上的“社會科學”和“歷史科學”。因此,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科學哲學分析,首先要從自然科學維度進行,而這也是從“自然”視域下展開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時間與空間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是反映物質運動兩大存在形式相輔相成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的科學哲學范疇。
1、時空對立性
時間與空間首先是相互區別、相互分離的,它們分別標志著物質運動的兩個不同的存在形式。時間是指物質運動過程的持續性、間隔性和順序性,體現為事物的運動節律,具有一維性;空間是指事物運動的廣延性、伸張性,體現為事物之間的并存關系和分離狀態,具有三維性。在這里,時間就是時間而非空間,空間就是空間而非時間。
2、時空統一性
時間與空間又是相互聯結,相互貫通的,它們在本質上都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性具體表現為:
第一,時間與空間不可相互分離。任何時間都是物質在一定空間中運動的時間,不存在脫離空間的物質運動時間;同樣,任何空間都是物質在一定時間內運動的空間,也不存在脫離時間的物質運動空間。
第二,時間與空間可以相互轉化。時間的變動,可以轉換為空間的移動;同樣,空間移動速度的快慢,可以轉換為時間變動頻率的大小。在一定條件下,時間就是空間,空間也就是時間。
馬克思主義認為,時間與空間既具有絕對性又具有相對性,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一。否認時間與空間相對性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是不科學的。
1、時空絕對性
物質運動是永恒的、絕對的,是具有客觀規律性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時間與空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同樣具有絕對性的一面,它們也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著的。在這里,承認了時間與空間的客觀物質性,就是承認了時間與空間的絕對性。
2、時空相對性
物質世界是永恒運動變化的,時間與空間正是作為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基本形式而存在的。因此,承認了時間與空間的物質運動性,就是承認了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具體表現為:
第一,時間與空間不能脫離物質運動而獨立存在。任何時間都是物質運動過程的時間,不存在脫離物質運動過程的時間;同樣,任何空間都是物質運動廣延的空間,也不存在脫離物質運動廣延的空間。
第二,時間與空間會隨著物質運動狀態的變化而變化。時間空間與物質存在狀態密切相關。物質密度越大,空間曲率越大,時間節奏越快,時空彎曲效應越強。時間空間與運動變化狀態同樣密切相關,時空度量是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的。
物質是自在永存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毀滅;物質的運動變化同樣是永恒無盡的,它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時間與空間作為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同樣是無窮無盡的,具有無限性。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性具體表現為:物質運動的時間無始無終,物質運動的空間無邊無際。
1、時空無限性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
時間與空間盡管是無窮無盡、無限永恒的,但這并不意味它們是靜態凝固、一成不變的,相反,它們是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它們是動態流行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在時間與空間之間以及時間與空間內部,無時無刻無地不處于相互作用、運動變化的過程之中。
2、時空無限性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
所謂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性,是對整個物質世界或“宇宙”而言的,而不是對每一具體的、個別的事物而言的。換言之,整個物質世界的一切運動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限的,但是,每一具體事物的個別運動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卻是有限的。因此,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性不是抽象的,不是脫離其具體存在的有限性而獨立出來的無限性;時間與空間的無限性是具體的,是體現于其具體存在有限性之中的無限性。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推動了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在時空理論上的革命性變革,在自然科學哲學史上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義。
1、將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深入貫徹到時空領域
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科學和哲學都對時間與空間問題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科學從否定地心說開始,從根本上否定了宇宙有限論,建立起了科學上宇宙無限的觀念;以十八世紀法國百科全書派哲學為代表的近代唯物主義哲學與近代科學所揭示的宇宙無限的觀念相一致,建立起了哲學上時空無限的觀念。
但是,近代科學和近代唯物主義哲學的時空理論存在著嚴重弊端,這是一種絕對主義時空觀。絕對主義時空觀認為,時間與空間相互無關、獨立自存,它們與物質和運動并無關聯,永遠處于靜止不變的狀態。這種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抹殺了時間與空間的相對性,割裂了時間與空間的統一性,否定了時間與空間的本質性,同時也嚴重阻礙了時空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是科學的、辯證的時空觀,它揭示、分析并克服了舊科學和舊哲學在時空理論上的弊病,將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完全貫徹到了時空領域中去,不僅正確解答了時間和空間及二者與物質運動的關系問題,而且實現了時空理論史上的偉大變革,推動了時空理論的嶄新發展。
2、引領科學和哲學在時空領域的嶄新發展
馬克思主義問世之前,舊時空觀即絕對主義時空觀長期占據著人們的頭腦,阻礙著科學和哲學的發展。這種境況直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誕生與成熟,才得到根本意義上的改變。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打破舊時空觀和創立新時空觀這一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不容忽視。
馬克思主義哲學率先否定了舊科學和舊哲學中的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同時最先從哲學上科學闡釋了時間與空間的諸種性質,提出了時間與空間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無限性與有限性的辯證統一。這就為后來新科學和新哲學的時空理論的產生與發展指明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起點。因此,新時空觀得以誕生并最終戰勝舊時空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時空觀功不可沒。
新時空理論問世以來,馬克思主義時空觀并非就此完成使命,而是以更加強大的生命力不斷從自然科學時空理論的新發現新成就中汲取營養,促使自身更為科學,更為前沿。同時,不斷前進、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時空觀也以更加旺盛的活力引領和指導著新時空觀在自然科學和哲學中的進一步發展,不斷推動時空理論以及人類自然科學哲學取得更大的成就。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的科學哲學分析不僅應該從“自然”視域下展開,而且更要從“社會—歷史”視域下展開,這也就是從社會科學或歷史科學維度進行分析。馬克思指出:“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睂嶋H上,馬克思主義時空觀在“社會—歷史”視域下的理論貢獻更為突出,理論意義更為重大。
人類誕生之前,時間與空間只是一般物質運動的存在形式、自然運動的存在形式,這種時空主要是作為自然哲學、自然科學、一般物理學研究對象的“自然時空”。人類誕生以后,時間與空間就不僅僅是自然時空了,它們開始作為人類生命運動的特殊存在形式而升華為“社會—歷史時空”。
1、勞動實踐是時空由“自然”向“社會—歷史”升華的決定性因素
在自然時空視域,時間與空間是外化的、客體的(被動的)和無生命性的。而勞動實踐,讓時空內化于主體之中,具有了能動意義;賦予了時空以生命和活力,使其成為“人的積極存在”,這樣一來,時空就升華為“社會—歷史”時空。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時間本身只是作為主體存在著,只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著?!眲趧訉嵺`以其作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的獨特意義,提升時空成為人積極性的、主體性的存在方式,并在這一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2、自由時間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時間
依據人們活動的社會領域和歷史發展,可以將人全部的活動時間劃分為“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在勞動時間中,人始終局限于把自身作為物質生產者進行再生產的界限之內;只有在自由時間中,即在勞動時間之外可供人自由支配的、直接用于人自由發展的時間中,人才能真正超越手段的限制性,把自身發展作為最終目的,成為自由個性的社會主體。在未來社會中,“財富的尺度……決不再是勞動時間,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整個人類發展的前提就是把這種自由時間作為必要的基礎”。那時,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對立被揚棄,人類全部的生命活動時間都成為自由時間。
3、發展空間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空間
同樣,依據人們活動的社會領域和歷史發展,也可以將人全部的活動空間劃分為“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整個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生存空間不斷地轉化為發展空間。物質生產方式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對這一過程具有最終決定意義,它既能限制發展空間對生存空間的超越,又能超越生存空間對發展空間的限制。只有在發展空間特別是高級活動空間中,人類才具備真正自由的存在形式。在未來社會中,“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蹦菚r,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的對立被揚棄,人類全部的生命活動空間都成為發展空間。
馬克思指出:“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空間”。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存在形式,是人類社會實踐和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社會—歷史”視域下的時空,是由社會歷史性尺度決定的,二者具有統一性。
1、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密不可分
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自由時間離不開發展空間,自由時間實質上就是人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發展空間離不開自由時間,發展空間實質上也是人的自由時間。自由時間的多少直接決定了發展空間的大小,因為“整個人類的發展……無非是對這種自由時間的運用”;剩余勞動又直接在量上決定了自由時間,因為“剩余勞動一方面是社會的自由時間的基礎”;而剩余勞動同樣有著發展空間的意義,因為剩余勞動“另一方面是整個社會發展和全部文化的物質基礎”。這樣,通過剩余勞動,自由時間與發展空間就更為緊密相連,密切相關。
2、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相互轉化
在“社會—歷史”視域下,時間與空間在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促進,表現為時間空間化與空間時間化的統一。所謂時間空間化,是說社會成員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日益增加,促使知識進步、科技創新的進程不斷加快,從而為新生產力、先進文明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所謂空間時間化,是說社會活動領域的開放擴展,促進社會成員之間各方面的交往交流,從而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加快社會發展的步伐,縮短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時間。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時間空間化與空間時間化,本質上根源于自由時間與發展空間的相互轉化。
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是相互滲透,相互融貫的。一方面,自由時間能轉化為發展空間,自由時間的增加就等于發展空間的擴大;另一方面,發展空間能轉化為自由時間,發展空間的開拓也等于自由時間的創造。在這里,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的相互轉化,相互促進是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運作和實現的。因為,發展空間的大小取決于自由時間的多少,自由時間的多少取決于剩余勞動時間的多少,而剩余勞動時間的多少取決于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這樣,提高勞動生產率,實際上等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從而創造了人的自由時間,開拓了人的發展空間。
3、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人類解放

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推動了社會科學和歷史哲學在時空理論上的革命性變革,在社會科學哲學史上尤其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義。
(1)將時空問題納入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領域,賦予時空以生命性、主體性和社會歷史性,創立了作為人的存在形式的新時空理論。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前,時空問題似乎只是自然科學和自然哲學的研究領域,而社會科學和“社會—歷史”哲學基本不對時空觀進行探討。但馬克思主義認為,包括時空觀在內的自然科學哲學脫離人和社會歷史的維度是不可能的,因而創造性地拓寬了社會科學哲學的研究領域,促進了時空問題在新的問題域中展開。
馬克思主義產生前的舊科學和舊哲學,包括牛頓力學之后產生的愛因斯坦相對論在內,對時空的理解基本上都是“形而上學”的。牛頓力學把時空當作描述事物運動的純粹抽象的外部框架,是一種徹底的形而上學;愛因斯坦相對論突破了牛頓力學設置在時空上純粹抽象的絕對框架,但也只是把時空當作用來調整力學機制的外部參量,本質上還是一種形而上學。因而,舊科學和舊哲學認為時間與空間只具有外在性,而沒有生命性,更不可能有主體性。
馬克思主義由勞動實踐是人的積極存在切入,得出時間與空間也是人的積極存在這一變革性結論。時空不再只是一種力學要素,也不再僅僅同一般物質運動、自然運動發生外在聯系;時空是有生命活力的能動要素,是人類發展的內部矛盾的衡量尺度,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系統的重要變量。這在科學史和哲學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時間與空間由外在向內部、由無生命向有生命的革命性轉變。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深刻影響了同時代與后世的科學和哲學。在牛頓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后,系統論、耗散論及分形論產生,它們開始注重考察時空的內部性、能動性和生命性,并將其論證推廣到一般的自然存在,特別是生命存在。應該說,科學和哲學能取得這一巨大成就,馬克思主義時空觀功勛卓著。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之前的舊時空觀,還是馬克思主義之后的新時空觀,都與馬克思主義的新時空觀理論具有顯著的不同:馬克思主義將科學實踐觀引入時空理論,提出勞動實踐是自由時間和發展空間分化與統一的基礎,把時空由自然域引向社會歷史域,賦予時空以屬人性及為人性。在這里,時空的內部性并非一般事物的內部性,而是指人的社會關系的內部矛盾性;時空的生命性并非一般生命的客體性(被動性),而是指人的生命活動的主體能動性。馬克思主義時空觀,是真正地、徹底地把時空作為人生的積極存在的科學理論體系。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②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③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⑧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⑦⑨⑩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