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昱森

2 0 2 0年12月3 0日,洛南嶺南生物科技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員工在香菇大棚里為菌棒疏蕾(新華社 陶明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們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總攻,啃下了最難啃的“硬骨頭”。歷經8年,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離不開科技力量。科技為貧困地區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為貧困戶帶來了知識與希望,成為脫貧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扶貧作為國家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2016年就已經確定的十大扶貧行動之一。
科技扶貧的核心就是把科技成果與地區自然資源、發展需求和群眾訴求有機結合起來,這是由單純救濟式扶貧向依靠科學技術開發式扶貧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相比“送米”“撒錢”等簡單直接的做法,科技扶貧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效果實在長遠但收效慢,因此更需要以“繡花”的好性子,沉心靜氣地堅持下去。
科技扶貧是從根本上打開困難群眾致富之門的鑰匙,是治本良藥,但不是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困難地區脫貧,不應指望簡單的“輸血”療法,“依靠外力”不如“自力更生”來得長久。鄉村全面振興路上,要徹底送走貧窮“瘟神”,離不開科技的力量,更離不開腳踏實地,長期付出的決心和恒心,要因地制宜,一村一村地做好科學規劃;因戶施策,一戶一戶地傳授種養技術。只有這樣,才能讓科技之花在貧困地區常開不敗,才能讓被幫扶的貧困群眾真正掌握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不再為貧窮所困、脫貧返貧。
科技部牢牢把握精準扶貧、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自2017年深入實施科技扶貧“百千萬”工程以來,著力補齊貧困地區科技和人才兩大短板,創新部際協調、東西部科技扶貧協作、部省市縣科技管理部門四級聯動三項機制,充分展示貴在精準、重在產業、根在創新、要在合唱、恒在堅持五大特色,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精準脫貧之路。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本期“特別策劃”從科技扶貧的角度分享脫貧攻堅路上的優秀方法和案例。選拔培養科技特派員派駐到貧困地區,帶領廣大困難群眾脫貧攻堅發揮作用;在定點扶貧縣組織基層干部和科技特派員農業技術轉移專題培訓班;組織流動科技館進基層活動開展科普宣傳培育大眾科學素養和興趣……探索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提高貧困群眾自我脫貧的意愿和能力。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