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起,我的足跡遍及中國各省區市,親身探索中國是如何實現扶貧奇跡的,其規模、范圍和速度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
中共十九大、全國兩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峰會、中非合作論壇等,諸如此類的國家和國際重大事件,我都曾奔赴一線參與過報道。
在參與這些重大事件報道的過程中,有意思的是我可以見證“人民大會堂的政策”是如何落地的。換言之,在莊嚴的人民大會堂里發布的政策,是可以在遙遠的山坡上落實的。
值得一問的是,為什么要關注貧困?為什么要把脫貧攻堅視作頭等大事?為什么中國政府專注于扶貧,甚至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依然堅持打贏脫貧攻堅戰?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貧困幾乎加劇了人類任何一種生存形式下的脆弱與痛苦。世界范圍內,從山體滑坡到艾滋病毒,從意外懷孕到營養不良,貧困下的任何災難隨之而來的一定是人類的傷亡。凡是想得到的災難,生活在貧困中的人都會更易受其害。
中國的扶貧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首要之務是戰略多樣化。如在干旱地區建設太陽能農場,將地理方面的劣勢轉為優勢。
最近,我訪問了江西贛州。在那里,當地政府就利用咸鴨蛋、畬族文化、農戶直播、電商、紅色旅游等多種方式扶貧。此行讓我見證到,在贛州這樣的地方,移動互聯網技術對糧食生產者來說正變得和耕具一樣重要。農民在接受當地政府的培訓后開始“直播帶貨”,現如今他們的收入已經倍增。
農業與文明一樣古老,農民歷來是最貧窮的人,而今在大部分地區仍然如此,但是新技術正在賦能,農民正在收獲新的繁榮。
我在江西參觀的一所5G直播培訓中心和工作室的墻上和大門上用書法體鐫印著標語:“讓手機成為新農具”“讓手機成為新農活”“網絡覆蓋天下”。
這種做法遠非贛州所獨有。很多原本處于貧困線以下的農村聚居點都在用直播和短視頻來宣傳自己的村、鄉、縣的旅游基地,收效甚佳。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加劇了網絡帶貨趨勢,助力農民實現了增效創收。更多農民在不得已的足不出戶中,感受著網絡帶貨的魅力。
我和一位看起來平平無奇的“網紅”相處過一天,她叫“百香姐”。“百香姐”的“辦公地”是果園攝像頭前架起的一張桌子,她就在這里推銷農產品百香果。
農業是文明的先驅,人類靠農業而非狩獵或采集來安心定居。信息技術則是人類的最新發明之一。如今的農民們正在將古老與新興融匯,把人類的新興發明科學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
中國的扶貧,是年度的故事,是十年的故事,是世紀的故事,也是科學技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