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長江口濕地站
近年來,上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面向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支持科研團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支撐美麗中國建設。近日,科技部公布了新一批《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擇優建設名單》,上海的四個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成功入選。
什么是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野外站集觀測、研究、科普、旅游于一體,主要服務于生態學、農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發展,是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野外站通過長期野外觀測,積累大量、連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一手觀測數據并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面向國家重大科技需求開展研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文明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同時,野外站還在傳播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也逐漸成為休閑旅游的勝地。
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長江河口濕地位于長江經濟帶與沿海經濟帶交匯處的關鍵生態區,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是中國最重要的生態敏感區之一。
1998年起,復旦大學生態學團隊開始扎根崇明東灘,針對長江河口濕地面臨的環境污染和富營養化、外來種入侵、全球氣候變化等多重威脅,開始了觀測研究。20多年來,經過兩代人的不斷努力,“長江河口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已建成覆蓋長江口主要濕地的試驗觀測體系,積累了連續15年的生態觀測數據。2020年,野外站站長李博教授牽頭的外來植物互花米草入侵的生態環境影響與機制項目獲得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基于野外站研究成果實施的上海崇明東灘互花米草生態控制和鳥類棲息地優化工程,成為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一個標桿,為促進濱海濕地的保護和外來物種入侵治理樹立了全球典范,提供了中國經驗。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國家重大戰略對全國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其示范區的建設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生態環境檢測和綜合治理是強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保障。
2006年起,上海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高峻教授就率領科研團隊,扎根上海青浦區開展濕地生態系統科學觀測和研究。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形成了以金澤鎮大蓮湖為核心,聯動練塘、章馬村和南月圩共四塊森林大樣地等構成的發展格局。
野外站聚焦長三角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地區的生態環境變化和綜合治理開展長期動態觀測研究,為示范區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長三角區域是世界第六大城市群,也是我國城市化水平最高區域和沿海城市帶、長江經濟帶及“一帶一路”重要交匯點,經濟發達、人口密度高,區域環境壓力大、生態資源脆弱。如何面對高強度人為干擾下城市群地區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城市生態領域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
2005年起,上海交通大學劉春江教授率領科研團隊,聚焦長三角城市群內人工和半人工生態系統長期觀測,形成了以上海為主體、逐步輻射長三角的“一心一組一網多點”的觀測布局,積累了豐富的觀測建設、運行管理和社會服務的經驗。
“長三角人口密集區生態環境變化和綜合治理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設立,填補了我國世界級城市群生態環境變化定位觀測空白,為國家和長三角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助力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蒼山洱海,風光旖旎,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但從20世紀90年代起,洱海遭受湖水富營養化折磨,兩次大規模藍藻暴發使湖水水質急劇惡化,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2003年起,上海交通大學孔海南教授率領團隊加入洱海保衛戰。十余年來,團隊共有師生1000余人次駐守洱海等河湖治理一線,累計行程超500萬公里。他們把課堂從教室搬到了洱海邊,把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團隊用10年積累、5年實踐、3年攻堅,讓曾被過度開發不堪重負的美麗洱海,逐步重現了昔日大理“母親湖”的風采。
洱海治理的成果被稱為全國湖泊治理的生態樣本,被國家生態環境部表彰為“洱海保護模式”,成為全國的一面旗幟,使大家堅信通過科學治理,全國的江河湖海都可以得到有效治理,重現青山綠水的美好環境。
此外,上海相關單位還承建了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華東師范大學)、佘山地球物理系統(上海市地震局)、南極長城站、南極中山站、北極黃河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等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