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中學 (特級教師)
虛實結合是藝術創作中常用的手法。清代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得很精辟:“文章非實不足以闡發義理,非虛不足以搖曳神情,故虛實常宜相濟也。”論述文寫作也不離此道,一篇好的論述文,在理性的思考、嚴謹的論述、豐富的論證材料等基礎上,還應該有打動人的氣勢與文采,恰當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就可以達到這一效果。
何謂論述文的虛與實?總的說來:作文題指定的論題或隱含的中心觀點為實,真實的人物和事件為實,客觀存在的問題為實,已然和當前為實;作者的主觀評論分析為虛,虛擬假托為虛,未來和未知的為虛,用作對比襯托的內容為虛。
論述文寫作的虛實結合,可以從引出觀點、論據使用、解決問題這三個方面入手。
可以通過排比增加推出觀點的氣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展開合理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虛實結合,使排比的內容豐富鮮活。
不少同學的論述文,標題就是中心觀點,在這種情況下,文章開篇再開門見山擺出觀點固然實誠,但容易與標題重復,表達的韻致也少了些。這時候,可以通過排比增加推出觀點的氣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們需要展開合理的想象,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虛實結合,使排比的內容豐富鮮活。
比如習作《站起來的美景》的開篇:
是什么讓春蠶破蛹成蝶,綻放出永恒的美麗呢?是黑暗中努力站起來。是什么讓江河匯入大海,讓生命源遠流長呢?是前進中堅持站起來。是什么讓曇花悄悄怒放,散發出沁人的芳香呢?是黑夜中奮力站起來。人亦如此,只有站起來后,我們才能看到獨一無二的風景。

圖/視覺中國
這是常見的引論模式,由自然景象引出人文話題。春蠶成蝶、江河入海、曇花怒放都是自然景象,都是“實”的,可是作者通過擬人的手法,賦予了它們人的情感意志,認為是“站起來”的信念使然,這種“站起來”的信念就是“虛”的,以此襯托中心觀點“只有站起來后,我們才能看到獨一無二的風景”,充滿詩意,增添文采。
又比如習作《穩中求勝》的開篇:
梁山智有吳用,道有公孫,武更是好漢如云、英雄如雨,卻以宋江為首。蜀國謀賴孔明,勇恃關張,卻以劉備為王。東木西金,南水北火,卻以戊土居中。何也?
宋公明為人沉穩,劉備處事敦厚,戊土謙穩厚實,終脫穎而出,施展風采,各得其所。故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吉。
作者要論述“為人沉穩,穩中求勝”的觀點,開篇除了引用宋江、劉備兩個人物為例,還列舉了五行中“土居中”的例子。宋江、劉備這兩個人物是真實的,他們“為人沉穩”“處事敦厚”都是“實”的,而“戊土謙穩厚實”,是作者為了完成排比句式,通過合理想象賦予“土”人的特點,這是“虛”的,虛實相映,推出了觀點。
常言道,事實勝于雄辯,論述的過程中難免要援引事實材料。不過,僅有材料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對材料加以分析,才能增強說服力。特別是材料不夠新穎時,如果我們能夠慧眼獨具,提出別樣的見解,就能更有力地突出觀點。
我們可以大膽地從事實的因果關聯、條件關系、正反對比等角度出發,提出假設,形成分析評論。
論述文寫作要曉之以理,還得動之以情,而這“情味”往往來自合理假設。
對材料的評論分析相對于客觀真實的事實材料來說是“虛”的。當然,“虛”不是指憑空捏造,應以事實為基礎,以邏輯思維為依據,以論證觀點為目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大膽地從事實的因果關聯、條件關系、正反對比等角度出發,提出假設,形成分析評論。
幾年前,江西南昌12 歲男孩小新,因為擅長某款游戲獲得游戲直播平臺的青睞,月收入高達3 萬元人民幣,引發“打游戲月入3 萬的少年該力挺嗎”的討論。《中國教育報》就此刊發《個別孩子的選擇不具示范意義》一文,文章指出:
其一,如果小新打游戲沒有高達每月3 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家長還會這樣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支持孩子嗎?其二,當下游戲直播平臺之所以青睞小新,看中的一個重要“賣點”,是孩子小小年紀而游戲“功夫”了得。但是,隨著小新一年年長大,以及其他類似年紀的游戲玩家陸續加入,小新的這一重要“賣點”會逐漸喪失。
如果隨著年紀漸長,小新的游戲“天分”未能實現良好延續,長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現,單純靠打游戲不足以維持生活,到時該怎么辦?如果小新成年后缺乏別的謀生技能,作為家長又該如何規劃兒子彼時的生活和工作?
兩處畫線文字都是假設,第一處假設了“沒有高達每月3 萬元人民幣的收入”這一條件,第二處假設了小新“長大后不再有超出常人的表現,單純靠打游戲不足以維持生活”這一結果,以發展的眼光、從事件的反面進行剖析,指出以打游戲為生可能存在的問題,以證明觀點。
有這樣一個故事:蘇東坡年輕時讀了一些書,頗為自負地在自家門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后來,一位老者拿出一本書給他看,他卻一字不識,于是把對聯改成“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顯然,蘇東坡從老者無聲的教誨中認識到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道理。從此,他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最終成為一代文豪。
用這個故事來論證“學海無涯”的道理,自然合適,但是平鋪直敘的感染力顯然不足。而以下這段文字,畫線部分是在故事的基礎上補充了一些疑問和假設,可謂語重心長,相較于單純地說故事,說服力、感染力無疑更強了。
學海無涯。蘇東坡年輕時讀了一些書,頗為自負地在自家門前貼了一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蘇軾啊蘇軾,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間的書有幾何?中華上下數千年,多少個朝多少個代,有多少種古文字?縱橫960 萬平方公里,56 個民族,又有多少種語言、多少種文字?試問“識遍天下字”的人,還敢以“識遍天下字”自居嗎?這太多太多的字所組成的太多太多的書,還有人敢說讀盡了嗎?后來,一位老者拿出一本書給他看,他卻一字不識,窘得滿臉通紅,忙把對聯改成“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用以自勉。顯然,蘇東坡從老者無聲的教誨中認識到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道理。從此,他孜孜不倦地讀書、學習,最終成為一代文豪。是啊,學海無涯,只有“苦作舟”,才能獲得成功的希望。
論述文寫作要曉之以理,還得動之以情,而這“情味”往往來自合理假設。當然,這些充滿人情味的“虛筆”也還是要以說理為目的,切不可喧賓奪主。
寫作論述文往往是為了討論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真實的問題,比如我們倡導勤儉節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浪費現象日趨嚴重的問題。
我們應該學會提出策略性的建議。這些策略性的建議當然都是“虛”的,它們不一定是具體的做法,有時候甚至只是一種理念,但是具備一定的指導性,能讓人看到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近幾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題,常讓同學們在“兩難”之間進行選擇。比如2019年的作文題要求同學們以創造生活的“作家”身份,面對生活這一“作品”,在是否傾聽“讀者”的意見中做出選擇;2020年的作文題提出對于人生坐標,“家庭”“社會”與“我”的預期之間存在落差或錯位,要求同學們對此表明立場。面對這樣的考題,非此即彼往往不是最佳的選擇,兩者兼顧應是理想的模式。但如何將看似矛盾對立的雙方統一起來呢?有些同學只是籠統含糊地說要兩者兼顧,卻講不出兼顧之道,這時候,我們應該學會提出策略性的建議。這些策略性的建議當然都是“虛”的,它們不一定是具體的做法,有時候甚至只是一種理念,但是具備一定的指導性,能讓人看到你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2020年高考的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作者是這樣解決個人與家庭、社會關于“我”的人生坐標的落差或錯位問題的:

圖/視覺中國
用在樹上的生活方式體現個體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卻又不拘泥于所謂“遺世獨立”的單向性形象。這便是卡爾維諾為我們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樹上——始終熱愛大地——伸向天空。
所謂“生活在樹上”,就是在“家庭的預期”“社會的角色”與“我的美好期望”之間找一個合適的位置,扎根大地而又伸向天空。作者用“生活在樹上”這樣一個比喻,提出了一種策略性的建議以解決現實問題。
又比如我們常在各種媒體上看到城管和小販之間發生沖突的新聞,這是一個非常棘手的社會問題,依法監管也會遭到誤解和抨擊。一篇題為“柔軟地帶”的文章這樣論述化解沖突之道:
法律和法規是堅硬的東西。如果不夠堅硬,人們可以自由觸碰,久之則形同虛設。除此,生活還需要剛性之外的柔軟地帶。人的內心,也應該有軟硬兩個地帶,硬的是原則,軟的是良知。……在是與非之間,在權力與欲望之間,需要建立一個緩沖地帶,這個緩沖地帶能給后來的進與退留一點余地,給調整與糾偏留一點空間,而這,需要人們的內心有一塊可以松動的柔軟部分。
在原則與良知、是與非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地帶”,這是作者提出的解決之道。此道也不是什么具體做法,只是策略性的建議。
從以上兩例可以看出,恰當提出策略性建議也如同“生活在樹上”,既需扎根“大地”,針對真實的問題,又能伸向“天空”,給出的意見和建議要有一定的指導性。這種思考力和表達力只有通過平時的閱讀積累和扎實的練習,才能培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