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大中小學開設勞動課程
松土,刨坑,播種……這不是火熱的春耕場景,而是上海建橋學院的勞動教育課的課堂。
2020年11月,上海建橋學院啟用100 余畝荒地,作為學校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的教學基地。該課程是面向全體大一新生的必修課,共計2 個學分、32 課時。
寬敞明亮的餐廳、擺放整齊的菜品、清一色的廚師服……這不是“廚王爭霸”現場,而是廈門大學“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選修課的課堂。來自思明校區和翔安校區的113 名同學是該課程的第一批學員。課堂上,同學們跟隨大廚,學習烹飪糖醋肉和海蠣煎。
近來,這樣的勞動課程在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層出不窮。開設這類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們重視勞動。
背景:勞動教育日益受重視
勞動,一個似乎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詞,在當下卻被頻繁強調。加強對大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從2019年開始投入使用的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在上冊設立了“勞動”專題單元,入選的課文或報道優秀勞動者的杰出事跡,或倡導工匠精神,或歌詠勞動的美好與歡樂,從不同角度彰顯勞動的偉大意義,體現勞動精神的傳承和發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就加強學校勞動教育做出了總體規劃和具體指導,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全社會要崇尚勞動、見賢思齊,弘揚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社會風尚。要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睘橹黝}的宣傳教育,教育引導青少年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觀,培養一代又一代熱愛勞動、勤于勞動、善于勞動的高素質勞動者。

圖/視覺中國
疑問:我們為什么如此強調“勞動”
勞動,以身體力行的方式獲取生存的物資和知識,是人類文明起源發展的最主要手段。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資本、知識、技術、信息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不斷凸顯,年輕一代的勞動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
有調查顯示,72%的學生認識到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56.2%的學生認為社會上沒有最低賤的勞動。但只有6.8%的學生愿意將來做一個有技術的工人或農民,隨著學段的升級,這個比例還呈下降趨勢。
溯源:是什么讓我們對“勞動”的理解出了偏差
有數據表明,64.7%的中小學生認為所謂勞動教育就是社會實踐活動課,而社會實踐活動就是春游、秋游或參觀;70%的學生認為勞動技術就是信息技術。可見,當下青少年對“勞動”概念的理解過于狹窄。
《現代漢語詞典》對“勞動”的解釋是: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這解釋未免抽象。2020年7月,教育部專門就勞動教育發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了勞動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問題。其中將“勞動”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
日常生活勞動,主要立足個人生活事務處理,關涉的是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生產勞動是工農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服務性勞動則需要我們利用所學知識技能,服務他人和社會。
勞動不能簡單理解為洗衣、做飯、打掃衛生。勞動,用更多的詞語描述它,可以是務實、做事、操作、實踐,這幾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認知和學習。勞動,體現于教育,是知識的躬身修行;體現于社會生產,是創造真實價值的手段;體現于個人,是讓人能夠幸福生活的能力。
觀當下,照自身,你如何定義“勞動”?你覺得年輕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勞動精神?
(本刊編輯楊 倩)
感謝富陽中學的同學參與討論

圖/視覺中國
#勞動是什么
蔡清怡
勞動即傳承
勞動是可以為我們創造物質財富與精神文明財富的一種行為,也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使人類能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的途徑。狹義地說,勞動特指體力勞動,如田間勞動。廣義地說,它可以小到作為學生的我們為班級打掃衛生,亦可以大到步入社會的每一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奉獻出所有的勞動成果。每一項勞動,作為人類代代相傳又不斷演進的技能,背后承載著先祖們的汗水與智慧。當我們勞動時,我們也在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也在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我們缺乏勞動和勞動精神嗎
李正昀
寵溺和偏見,使我們缺失勞動精神
“缺失什么便吶喊什么!”當勞動教育風靡社會,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勞動精神”亟待提高。
現如今生活富裕,不少孩子又是家中的獨生子女,“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寵溺使他們常常意識不到勞動的存在和價值。而“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古訓依然很有市場,生活中不乏這樣的對話:你再不好好學習,以后就去掃地;你再不聽話,我就罰你打掃衛生。當體力勞動相關工作成為人們口中的卑賤職業時,當勞動成為一種懲罰方式時,偏見使我們對勞動精神的重要性視而不見。
廖從植
勞動離我們并不遠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參與勞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在學習得頭昏腦漲之時,我總喜歡去干點體力活讓自己放松一下。若在家,我會主動去拖個地;若在校,我會整理一下自己的課桌。有時干得大汗淋漓,但不會感到疲倦,反而一身輕松,我認為這是勞動帶給我的快樂。我的同桌也有過這樣的感慨:“當你忙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時,你會感到非常舒服,因為這樣你就能感覺到‘我還活著’?!?/p>
其實,勞動是件快樂的事,它在證明著你的價值。同時,勞動也并不僅限于創造物質財富,只要能做點有意義的事,即便僅僅獲得一點精神上的愉悅,也是勞動。
袁 野
社會發展是勞動精神的最好證明
如果社會發展停滯,必然是很多人放棄了勞動。而今世界日新月異,無不是人們勞動所創。每年的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令人嘖嘖稱贊,每年的科技成果都使人眼花繚亂,每年的經濟發展都叫人充滿希望……我們看到北大畢業生賣豬肉開了諸多連鎖店,發達地區的志愿者主動支援西部,代代相傳的“治沙人”扎根邊疆……無數優秀事跡和日常小事都讓我們看到人們在積極勞動。
人們對勞動日趨重視,“新勞動”理念也在薪火相傳,每一個家庭都盡量身體力行地教育孩子勞動,每一個勞動模范都在寵辱不驚地堅守本分,我們何憂勞動精神缺失?
#我們如何看待勞動
蔡雨桐
享受勞動過程,尊重勞動成果
勞動是一種實踐,無論理論知識多么完備,都需要應用于實踐中。我們的長輩有著非常豐富的勞動經歷,在勞動中,他們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能。反觀當下,很多青年覺得沒有從事勞動的必要,這使得他們縱然獲得了高學歷,生活能力依然堪憂。
我們日常生活中談到勞動,大部分指體力勞動。在這樣的勞動中,我們揮灑汗水,感受肌肉的酸痛,也鍛煉了身體、磨煉了意志。這樣的勞動不同于同樣需要揮灑汗水的競技活動,它凝聚的是廣大勞動者的閱歷與智慧。而且只有經歷過勞動,才能明白其背后的艱辛,才能更珍惜、愛護他人的勞動成果。
林 優
勞心勞力不分貴賤,賺取付出概莫能同
勞者,辛勤者也。《孟子·滕文公上》說:“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边@無意間流露出勞動分高低貴賤的認知。隨著腦力勞動“輕松錢多”的標簽愈來愈深入人心,對公務員職位的趨之若鶩愈演愈烈,也充分展現出當代求職者對于勞動的誤解——視收入為第一要務。
誠然,收入是勞動所得的重要部分,卻不可一葉障目地認定賺取便是全部的目的。愚以為,勞有所得,所得應以“三感”——大功告成后的獲得感、通力協作中的榮譽感、春風得意時的成就感為主,輔之以必要報酬。如此,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兢兢業業,無問東西,或許才可以使勞動真正回歸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本質,讓我們從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幸福感。
#我們如何參加勞動
張蒙琴
借鑒前人,開拓創新
盡管不少同學已經有了勞動包含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兩個部分的認知,但一提到勞動,絕大多數人還是會迅速聯想到“家務”“農活”這類體力活兒。正因為這一狹隘認識,很多年輕人不知道該對勞動抱有怎樣的態度。
事實上,勞動是一項創造性活動,一切勞動的最終價值都在于創造財富,而借鑒與學習則是創造不可或缺的源泉。經驗來自過往,它會使早已存在于頭腦中的朦朧的認識豁然開朗。我們有幸擁有五千年的歷史,有幸可以借鑒先祖們偉大的智慧,以勞動創新開拓新的世界。
顧晨凱
少做無意義的機械勞動
一些人的勞動是機械化的,他們常常反復做著同樣的事情而不假思索。私以為,這樣的勞動乏善可陳。我們在卓別林的電影中,看見從事這樣的勞動的人動作嫻熟而表情呆滯,這種勞動必定是麻木的、煎熬的。因此我們需要找到自己所熱愛的工作,以發揮勞動的真正價值。
可能有人會說:總有些意義不大的事情,這些事情是需要人來做的吧。但我以為,在科技發達的當下,我們可以借助知識創造高科技產品來完成這些事項。而青年,更應該為自己喜愛的事物去進行創造性的勞動,這不僅是我們持之以恒的動力來源,也能讓我們從中找到自我,看見自我的價值,畢竟“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圖/視覺中國
(范煊聰供稿)
“勞生”實苦?悅納可甘
《莊子·大宗師》中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認為有生則勞,唯死方休。“生”與“勞”兩者無可剝離,顯然是將人的生命屬性與勞動屬性融而為一了。如此人生,豈非太苦?但且聽我一言:“勞生”或苦,悅納可甘。
世人總是各有所求,各有所勞:勞心則心苦,勞力則身苦。雞鳴而舞、人定而息是學子之勞,鋤禾于午、汗下其土是農人之勞,蒼蒼兩鬢、漆黑十指是炭翁之勞,折腰五斗、蹀躞七尺是小吏之勞,車馬勞勞、調鼎烹鮮是仕宦之勞。這些人地位迥異,經營各殊,可是兢兢業業奔波的姿態豈不相同?畢竟,勞心勞力都脫不開一個“累”字;勞思勞作,也都離不了一個“?!备小L拼鷱垎逃性姟皠谏拾最^,頭白未應休”,說“勞生”是白頭的原因,白頭卻不是“勞生”的盡頭,用來概括“勞生”之苦,可謂恰如其分。
然而“勞生”實苦,卻也不盡然是苦楚。因為勞動的本質或許是消耗,勞動的價值卻全在于創造。松蘇內吉說:“有總是從無開始的,是靠兩只手和一個聰明的腦袋變出來的。”當我們用大腦以及雙手勞心勞力之時,正是在進行著從無到有的偉大創造。創造本身就可以引起愉悅,勞動本身暗藏著快樂的因子。《伐檀》中的“君子”們不勞而獲、不作而食,收獲的是“不素餐”的嘲諷;而《擊壤歌》中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描繪,不也正洋溢著對自己用雙手創造生活的自豪嗎?彼時伐檀雖勞、鑿井雖勞、耕田雖勞,但是人們引以為傲,自我認同,終究勞而不苦,回味能甘。所以,面對“勞生”如此,悅納終將自得。
勞動是辛苦的——這是事實,我們不用回避;但勞動在創造時也總是愉悅的——這也是事實,我們必須強調。所謂的勞動教育,并不在于回避事實,而在于讓受教育者悅納勞動的價值,用汗水來享受生命的活力。而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勞動中開始認識自己,進而創造人生、創造世界。所以,以勞為苦也好,以勞為樂也罷,沒有任何權宜之計可以讓人逃避真正的勞動。所謂“懶惰者”,一樣需要在人世間摸爬滾打、勞勞以生。所以,“勞動精神”并不是讓人們苦苦支撐,而是尋找勞動中的價值與愉悅感,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勞動精神”并不是讓人們苦苦支撐,而是尋找勞動中的價值與愉悅感,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富陽中學范煊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