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秀琴,耿浩然
1.山西省人民醫院,山西030012;2.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
橈動脈采血為新生兒疾病實驗室檢查中的重要一環,由于新生兒血管細,穿刺難度高,穿刺造成的急性短暫性疼痛可導致新生兒生命體征改變,影響疾病進程[1]。護理人員多通過觸摸橈動脈搏動,確定采血穿刺點。新生兒橈動脈細,搏動不明顯,且易滑動,可能導致采血失敗,需行再次穿刺,增加新生兒痛苦[2]。橈動脈沿肱橈肌內側下行與腕橫韌帶相交,體表投影較淺,四分之一連線定位法根據橈動脈解剖特點進行定位,快速且較為固定[3]。本研究探討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對橈動脈采血新生兒疼痛及采血成功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19 年10 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20 例新生兒作為對照組,其中男66 例,女54 例;早 產 兒60 例,足 月 兒60 例;體 重2 480~4 310 g;日齡1~28 d。選取2019 年11 月—2020年5 月我院新生兒科收治的120 例新生兒作為觀察組,其中男71 例,女49 例;早產兒65 例,足月兒55 例;體重2 500~4 200 g;日齡2~30 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艾倫試驗陰性[4];②出生當天新入院需采集血標本5 mL;③操作區無皮膚潰爛或皮膚感染性疾病,目標動脈無損傷;④操作前1 h 內無其他介入性操作等。排除標準:①同期接受其他方式治療者;②有神經系統癥狀或體征者;③先天性畸形或具有染色體疾病者;④合并新生兒水腫、硬腫癥者;⑤需供氧或使用輔助呼吸者;⑥病情危重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者等。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操作方法 由經過橈動脈采血相關知識培訓、實操演練、考核合格的護士采用觸摸法行橈動脈采血。采血方法:分離注射器針頭,連接頭皮針備用,幫助患兒取仰臥位,伸展上肢,手掌向上,對采血部位進行消毒,采血小組成員左手握住患兒手部,縱向觸摸橈動脈搏動,將腕關節背伸暴露,選擇其搏動最明顯處為穿刺點,并將食指置于穿刺部位的前方繃緊掌腕部皮膚,掌心向上固定不動,右手持頭皮針以10~20°進針,由遠心端向近心端快速進針再緩慢推針,見搏動回血后抽取所需血量送檢。采血結束時在針尖退出皮膚穿刺點瞬間進行按壓,按壓時間約為5 min。
1.2.2 觀察組操作方法 采用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行橈動脈采血,其余操作同對照組。穿刺點定位:在前臂掌側第一、第二腕橫紋線上下連線的中間做一條與腕橫紋平行線,再將前臂縱向平均分成4 份,在橈動脈側的四分之一處用右手食指指腹觸摸動脈搏動最強點做一垂直線,兩線交叉處為穿刺點。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并記錄兩組1 次采血成功率、局部皮膚反應(皮下淤血、血腫)以及采血時間(消毒至拔針時間)。②觀察患兒疼痛面容(擠眼、張口、下頜抽動)以及啼哭開始、持續時間。③采用新生兒面部編碼系統(Neonatal Facial Coding System,NFCS)[5]、新生兒疼痛評估量表(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6]對新生兒穿刺時、結束時疼痛進行評價。NFCS 包括擠眼、嘴垂直伸展、皺眉等10 個條目,共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NIPS 包括6 個條目,總分7 分,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④采用EM 9000P 型多功能監護儀(瑞博科技有限公司)記錄兩組穿刺時、結束時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配對t 檢驗、獨立樣本t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局部皮膚反應及采血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局部皮膚反應及采血時間比較
2.2 兩組新生兒疼痛面容以及啼哭開始時間、持續時 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疼痛面容以及啼哭開始時間、持續時間比較(±s) 單位:s
表2 兩組新生兒疼痛面容以及啼哭開始時間、持續時間比較(±s) 單位:s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120 120疼痛面容啼哭開始時間8.07±2.28 3.42±0.94 20.655<0.001持續時間41.22±19.71 90.65±26.52-16.387<0.001開始時間10.56±3.10 3.94±1.76 20.343<0.001持續時間55.84±26.93 104.52±32.38-12.662<0.001
2.3 兩組新生兒疼痛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NFCS 及NIP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表3 兩組新生兒NFCS 及NIPS 評分比較(±s) 單位: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120 120 NFCS 評 分NIPS 評分穿刺時4.96±1.58 5.60±1.45-3.269<0.01結束時2.56±1.31 3.84±1.67-6.606<0.01穿刺時5.65±1.04 6.35±0.36-6.968<0.01結束時2.82±1.51 4.25±1.93-6.392<0.01
2.4 兩組新生兒橈動脈穿刺前后心率、呼吸頻率、血 氧飽和度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新生兒橈動脈穿刺前后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比較(±s)
表4 兩組新生兒橈動脈穿刺前后心率、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比較(±s)
①與本組穿刺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t 值P例數120 120心率(/min)血氧飽和度(%)結束時97.82±2.06 96.79±2.81①3.238<0.01穿刺前131.19±10.22 129.57±9.64 1.264>0.05結束時134.62±11.75①138.16±13.28①-2.187<0.05穿刺前43.50±6.31 44.25±6.07-0.938>0.05呼吸頻率(/min)結束時46.17±7.85①50.51±8.12①-4.209<0.01穿刺前97.58±2.15 97.43±2.33 0.518>0.05
橈動脈采血是獲得新生兒血液標本的重要方法,也是兒科基本護理操作,穿刺采血技術直接影響檢驗效果、診療準確性及患兒家屬滿意程度[7-8]。Schults等[9]研究指出,局部麻醉難以減輕橈動脈采血病人的疼痛,考慮通過改良采血手法提高采血效率。觸摸法通過觸摸穿刺動脈搏動選擇適合部位進行動脈采血,大部分選擇橈動脈、橈骨莖突、尺骨莖突連線的交點之上[10],但研究顯示,新生兒橈動脈搏動不明顯,需反復捫及,穿刺時易滑動,對操作者個人感覺、操作經驗要求較高,穿刺耗時較長且易產生皮膚損傷[11-13]。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采血以橈動脈解剖結構為穿刺基礎,將橈關節橈骨莖突水平處體表投影淺、較粗的橈動脈作為采血位置,觸摸橈動脈側的四分之一處搏動最強點作縱向線,與前臂掌側第一、第二腕橫紋線中間平行線相交點作為采血點,相較單純觸摸法采血位置更為固定,降低了定位誤差及操作難度,護士多可在3 min 內完成采血過程,成功率高,且針頭進入皮下及血管內的長度選擇余地較大,可一定程度上避免穿刺造成的損傷[14-16]。本研究中,觀察組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局部皮膚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采血時間短于對照組,提示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可提高橈動脈采血新生兒一次采血成功率,降低皮膚損傷。黃瑩瑩等[17-18]研究顯示,新生兒比成人皮膚神經末梢更多且更為敏感,對疼痛、固定措施的反應更為強烈,行橈動脈采血的新生兒易因操作造成疼痛刺激,而發生哭鬧、移動手腕等行為,可能影響患兒生命體征,影響診斷結果。本研究中,穿刺結束時兩組患兒心率和呼吸頻率均高于穿刺前,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新生兒疼痛面容以及啼哭開始時間晚于對照組,持續時間短于對照組。此外,新生兒穿刺時以及結束時的NFCS、NIP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可減輕橈動脈采血新生兒疼痛程度,保持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穩定性。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對最佳穿刺點的選擇更為精準,穿刺成功率高,避免了反復穿刺,可降低新生兒兒疼痛程度,從而避免疼痛造成的心率、呼吸頻率改變及血氧飽和度下降[19-20];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避免反射性的血壓、心率改變,維持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穩定[21-22]。
四分之一定位聯合觸摸法可降低橈動脈采血新生兒疼痛,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同時降低皮膚損傷,維持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穩定。四分之一定位法以橈動脈解剖位置為基礎,具有相對標準化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易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