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娜
(山西路橋第六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晉中 030600)
泥質軟巖內部含有大量的親水性物質,裂隙紋理發育,容易受到水的侵蝕產生破壞[1]。路堤施工過程中大顆粒的泥質軟巖沒有被壓碎或壓實質量差,存在大量孔隙會使水分滲入,浸泡路基造成結構軟化,在車輛荷載和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破壞[2]。
山西省內某高速公路有一段路堤長度為225 m,起訖點樁號為K16+320—K16+545,路堤填筑高度8.13~8.84 m,平均填筑高度為8.5 m。該段路堤一端與隧道連接,一端為挖方路塹,路基最大挖深為23 m。在隧道開挖和路塹開挖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泥質軟巖棄渣,為節約施工成本,擬作為該段路堤填料。該段路堤地基土質為第四系粉土,下伏基巖為砂巖、泥巖、頁巖等,實測地基承載力為200 kPa。
為了準確確定泥質軟巖路堤沉降變形情況,在路基填筑施工過程中對路基沉降開展監測[3]。沉降監測的內容主要包括路基填筑速率和最終沉降量,以確定路基的穩定性。路基內部沉降監測采用水平測斜儀法,施工過程中布置水平測斜管開展監測。路堤頂面和坡腳沉降監測,是在完工后布置監測樁,并采用水準測量進行監測。路堤沉降監測包括填筑施工階段、路堤穩定階段和完工后三個階段,穩定期是路堤填筑完成到路面施工前,其中路堤頂面沉降監測只包含后兩個階段。在路堤沉降監測的三個階段,均經歷了多次降雨,由于填筑階段降雨后需要晾曬后方可進行下一步填筑施工,故不考慮降雨對沉降的影響。
路堤每個監測斷面布置三道水平測斜管,自下而上分別為地基頂面、地基以上3 m、地基以上6 m。 埋設完成后使用水平測斜儀進行首次測量,作為初始讀數。路堤頂部每個斷面埋設7根鋼釬作為沉降監測樁,路堤坡腳沉降監測樁采用C25混凝土預制方樁,長度為1.8 m,每側3根,共6根。選取K16+400、K16+500兩個監測斷面,分別布置水平測斜管和測樁,監測斷面測點布置見圖1。

圖1 沉降監測斷面測點布置/m
在泥質軟巖路堤填筑施工過程中,對路堤沉降速率進行監測,可用于指導路堤填筑施工[4]。通過分析監測結果,還可以預測路堤沉降變形趨勢,確定路面施工時間。通過對3根水平測斜管開展監測,收集不同填筑高度路基的沉降變形量,繪制填筑高度-沉降量-時間變形曲線,見圖2~圖4。

圖2 一號測斜管監測曲線

圖4 三號測斜管監測曲線
結合圖2監測數據,路堤沉降主要發生在填筑施工階段,其中路基填筑到8.5 m時達到最大,為4.52 cm, 該階段沉降速率約為0.11 cm/d。在穩定階段和完工階段,路堤總體沉降量較小,到監測完畢,總沉降量為6.11 cm。分析各施工階段路堤沉降變形監測數據,可以得出路堤填筑施工對沉降量的影響最大,而路面結構層施工相對較小。
結合圖3監測數據,填筑施工階段最大沉降量為5.16 cm,沉降速率約為0.12 cm/d。路堤穩定階段和完工階段路堤沉降量繼續增加,但受路面結構層施工影響不大,最終沉降量達到6.45 cm。在現場沉降監測期間,由于出現了多次降雨,二號測斜管兩側的監測點出現了沉降量突然增大的現象,較其他測點沉降量平均增加了約7.1 mm,說明降雨對路堤沉降的影響顯著。

圖3 二號測斜管監測曲線
分析圖4監測數據,路基中線位置沉降變形較大,兩側相對較小。在填筑施工階段中線部位沉降量為5.58 cm,沉降速率為0.13 cm/d,滿足填筑期路堤的沉降速率要求。相較而言,路堤穩定階段沉降量更大,三個月沉降量大約增加了1.52 cm,說明路面結構層施工對三號測斜管的沉降量影響顯著。
分析圖2~圖4曲線變化趨勢,隨著路基填筑厚度的增加,路基沉降量勻速增加,總體表現為前期沉降速率高,后期沉降速率低,填筑完成后路基沉降量逐步趨于穩定。在路堤填筑施工階段,路基沉降量基本與填筑高度呈正比,穩定階段和完工階段路堤不同深度的沉降變形有較小的差異,但總體變化趨勢較為平緩。
在路堤填筑施工、穩定和完工階段,分別對路堤全斷面進行沉降監測,收集數據計算路堤各施工階段全斷面沉降變形情況見表1。
分析表1數據,在路堤填筑施工、穩定和完工階段,沉降變形總體呈現中部大、兩側小的趨勢。雖然在不同施工階段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路堤沉降變形與路堤填筑高度總體成正比關系。在路堤填筑階段,填料自重和車輛荷載導致地基和路堤結構產生壓縮變形,進而產生不均勻沉降。在穩定階段,路堤沉降主要是由填料自重和降雨影響產生的,沉降量與路堤高度成正比,路堤中線部位沉降量最大,兩側路肩最小。在完工階段,路堤沉降主要是由路面施工和行車荷載造成的,監測結果表明路堤中線部位沉降量相對較大,這是由路面結構層施工和行車荷載造成的。監測后期,路堤沉降變形基本穩定,說明路堤壓實質量滿足規范要求,施工質量合格。
(1)路堤沉降變形速率監測結果表明,隨著路基填筑高度的增加,沉降量不斷增加,地基沉降量在填筑階段沉降速率最大,穩定階段和完工階段沉降速率較小;路堤中部(地基以上3 m)在填筑施工階段和穩定階段沉降速率均較大,且受到降雨影響較明顯;路堤上部(地基以上6 m)在填筑施工階段和穩定階段沉降速率相較更大,且受到路面施工影響較明顯。(2)結合路堤全斷面變形監測結果,呈現中線位置沉降量大,兩側路肩沉降量相對較小,在路堤填筑施工階段沉降量與路堤填筑高度成正比,填筑高度越大沉降量越大;在穩定階段,由于受到降雨影響使路堤沉降量增加;在完工階段,路堤全斷面各部位沉降量均較小,說明路堤內部密實,壓實質量滿足規范要求。(3)結構自重、降雨和行車荷載等是造成路基沉降的主要影響因素,可通過提高路基中部壓實度、做好路基施工期排水、適當預留路堤填筑高度保證路基標高等方式降低沉降變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