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廣東 廣州 510000
中風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嚴重威脅人類健康,該病多見的后遺癥為偏癱,主要表現為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病人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該癥狀誘發因素主要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也稱為半身不遂,可通過積極治療改善病癥[1]。中醫認為中風發病與痰瘀、陰陽失調等機制有關。針灸配合穴位敷貼可調節機體陰陽,起到通絡化瘀的功效。本研究通過觀察采用中醫綜合治療方案(穴位敷貼配合電針)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中風偏癱患者90例,根據年齡、性別、病程采用分層隨機法分為兩組,每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41~81歲,平均年齡(60.1±2.1)歲;病程區間為3.8~8個月,平均(6.1±0.3)個月;平均肌力(2.9±0.1)級;腦梗死35例,腦血栓形成10例。觀察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60.2±1.8)歲;病程區間為4~8個月,平均病程(6.0±0.2)個月;平均肌力(3.1±0.2)級;腦梗死33例,腦血栓形成12例。兩組患者均為首次發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2]制定,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為腦卒中;符合中醫中風診斷標準;伴肢體偏癱,均為單側;神志清,無認知障礙的(MMSE評分)患者。
1.3 排除標準 意識不清,認知障礙;皮膚敏感患者;合并精神障礙、小腦病患者;短暫性缺血發作及合并類風濕的患者;存在造血系統及臟器功能異常的病患;伴癡呆、帕金森等并發癥的患者[3]。
1.4 方法 兩組均采用常規診治方案,包括營養腦神經,改善腦循環,控制血壓、血糖等基礎疾病等。對照組:單獨采用電針治療,選用環球牌針灸針[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生產,蘇食藥監械生產許20010030號],規格0.30 mm×25 mm,選取穴位,針對上肢偏癱患者需針刺肩髃、手三里、合谷;針對面癱患者需針刺頰車、地倉;針對下肢偏癱患者需針刺環跳、陽陵泉、太沖、懸鐘。針刺得氣后加電,使用英迪KWD-808I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蘇藥食監械(準)字2011第2261048號],選取疏密波,頻率2 Hz,每次15 min,每天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配合穴位敷貼治療。藥物組方包括,丁桂20 g,草烏20 g,川烏20 g,路路通20 g,黃芪20 g。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采用姜汁與粉末混合,直至成為膏狀。選取足三里、涌泉穴、陰陵泉穴、合谷穴、手三里及肩髃穴,將膏狀藥物在上述穴位敷貼,每日敷貼1次,敷貼時間一般在6~8 h。兩組均持續治療10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 通過MMT(肌力運動徒手肌力分級法)[4]評估肌力恢復情況,通過日常活動能力評分(Barthel)[5]評估患者日常活動能力,通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6]評估患者恢復情況。
1.6 療效判定 制定標準分析病患康復指標改善情況及療效[7]。基本痊愈:病患治療后經卒中量表評分減少程度超過91%,偏癱癥狀明顯消失;顯效:病患治療后經卒中量表評分減少程度超過46%~90%,偏癱癥狀有所改善;有效:病患治療后經卒中量表評分減少程度超過18%~45%,偏癱癥狀未改善;無效:病患治療后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減少程度低于18%,偏癱癥狀未改善。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例數/患者例數×100%。

2.1 兩組康復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偏癱康復MTT評分、日常活動能力評分、NIHSS評分更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分,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有效率為97.77%,對照組有效率為71.11%,觀察組療效更優(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病變,是由于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腦部循環障礙,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腦中風。近幾年來,中風偏癱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發病幾率非常高,中風偏癱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中除了需要關注血壓、血糖等基礎病之外,還需要改善腦循環、營養腦神經等。中醫治療中風偏癱療效明確,對病患予以有效的中醫聯合治療方案對預后而言非常重要[8]。
穴位敷貼是指在特定穴位敷貼膏狀中藥,具備藥物滲透性高的優勢,角質層可貯存藥物,提高生物利用度,彌補口服藥物的不足,有效消除胃部及消化道反應[9],本次所選敷貼中藥丁桂、路路通等有溫陽、益氣、化瘀、行氣的功效;草烏、川烏起到止痛的功效;黃芪行氣止血;姜粉溫陽活血,加強藥效,諸藥合用可調節組織氧供,改善肢體活動障礙,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10]。同時敷貼時選取足三里穴、涌泉穴、陰陵泉穴、合谷穴、手三里及肩髃穴,既有改善后天脾胃功能的足三里,又有腎經井穴涌泉,兼顧上肢和下肢的相關穴位,增強中藥透皮吸收的效果[11]。針灸前按照患者實際病情特點選擇合適的穴位,通過不同手法刺激患者穴位,進而改善患者偏癱癥狀[12]。針刺過程中根據患者情況將面部、上肢和下肢分為三組,通過相應的治療以疏通經絡,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上肢偏癱選取肩髃、手三里、合谷,主要針對上肢的上中下三個部位取穴,肩髃穴位于三角肌上,《備急千金藥方》載其可治“肩臂痛不得上頭;半身不遂”,手三里靠近肘部,《太平圣惠方》載其可治“肘臂酸重,屈伸難”,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其屬陽主表,可宣通氣血;面癱患者需針刺頰車、地倉,兩者可開關通絡;下肢偏癱選環跳、陽陵泉、太沖、懸鐘,環跳穴屬足少陽、太陽二脈之會所,位于髀樞處,《針灸甲乙經》載:“腰脅相引痛急,髀筋瘈,脛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環跳主之。”陽陵泉是筋之會穴,《針灸大成》中載其“主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太沖是肝經的原穴,肝主筋,該穴可舒筋活絡,懸鐘為八會穴之髓會,可清髓熱、舒筋脈[13]。經研究相關數據比對可見:觀察組病患偏癱康復MTT評分、日常活動能力評分、NIHSS評分、療效都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中風偏癱采用穴位敷貼配合電針的中醫綜合治療方案臨床價值較高,可促進病患偏癱癥狀康復,促進患者肌力恢復,提升病患預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