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慧 莊 泳 張榮華 楊 麗 蔡 宇
暨南大學 藥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中藥治療疾病歷史悠久,中醫藥理論中辨證論治、整體觀念以及“治未病”等思想,在治療疑難雜癥方面發揮有效作用,中藥產業有較強的發展趨勢,但中藥產業現代化及國際化發展過程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如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不對接、中醫藥高層次人才的缺乏、研發平臺不完善、創新性不足等亟待解決[1]。人才教育和科研創新是中藥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廣闊的發展前景刺激了市場對中藥學人才的需求。面向社會需求的中藥專業人才除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外,科研機構和企業都要求其應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高校是培養中藥專業人員的“搖籃”,培養模式對中藥學人才質量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上仍存在自編教材質量良莠不齊、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這導致學生基礎不扎實,知識面不合理,實踐操作和科研思維訓練不足,嚴重制約了中藥學人才的培養質量[2]。因此,筆者以科研和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對應用型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
新時代背景下的中藥學人才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中醫藥學、現代中藥學方面的基礎理論與知識,還要具備從事中藥研究開發、生產的工作能力;熟悉藥事管理的法規及政策的同時,對國際中藥研究及貿易發展動態的了解也必不可少。高校需要根據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設計培養方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綜合發展。就業和考研是畢業大學生的兩種職業選擇,面對選擇就業的畢業生群體,學校不僅要分析中藥產業實際工作調整專業設置,還要根據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來增設相應的實踐項目,以實現學校培養的中藥學人才與企業崗位需求無縫對接。為了更新專業知識和提高技術,大學生踏入科學研究領域普遍成為一種趨勢,科學研究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實踐基礎,更加強調創新思維。學校在教學模式上應加強學生實踐研究和科研學習平臺應用兩個環節來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因此,在傳承創新、適應社會需求的培養原則下,高校對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極其必要的,這將為創新性中藥學教學體系改革提供實踐基礎。
目前,國內大學在中藥學專業建設上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各學校對專業定位各有不同,所授課程寬泛而缺乏明確的培養目標。由于專業整合優化水平不高,難以培養適應整個中藥產業的多樣性人才;第二,中藥學科專業設置缺乏中醫藥特色,阻礙中藥學精華傳承;第三,師資隊伍建設滯后,落后的教育觀念和陳舊教學方法,抑制學生的視野拓寬與思維創新;不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難以保證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性,基于上述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2.1 以“中藥”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 一種中藥或活性成分開發利用需要經歷道地藥材鑒定、中藥性狀和物質基礎鑒定、藥理活性檢測、中藥加工炮制等以質量標準制定等一系列過程。中藥學相關的基礎課程聯系緊密,缺一不可,中藥專業學生應對每個環節熟悉,從而形成系統的知識儲備。除熟知中藥的藥性、用藥特點、毒性等藥效學外,還應深入了解藥物在人體內的藥代動力學才有助于企業藥物劑型開發。中藥炮制工程與飲片生產過程、藥物制劑輔料與包裝材料應用、中藥制藥的生產設備與管理等知識在企業化生產中亦尤為重要。整個中藥產業鏈融合多種學科,各學科之間相互聯系促進中藥產業的發展,因此學校應利用專業資源優勢來改變傳統的單一模式,實施多元化的授課模式。除中藥專業基礎課程外,設置與中藥學相關化學、生物學、醫學等基礎課程實現不同學科交叉與融合,另外增設人文課程也有利于拓寬學生視野。中醫學理論發展相對成熟,而注重藥學和醫學的融合將使整個醫藥健康行業緊密聯系。此外還可通過建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和老師進行交流互動,不同學科老師可將所教學的知識點教授給學生并實現相互之間的資源共享;不同地區老師通過使用在線課程的模式,實現高效優質資源共享來解決某些區域優質課程資源不足的問題。各個關聯學科知識融合是多樣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
2.2 中醫藥思維的文化建設 除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中醫藥思維外,開展“第二課堂”鍛煉課外能力可使學生切身感受傳統中藥文化的獨特魅力,高校注重中醫藥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具有中藥特色校園項目宣傳中醫藥文化十分有意義。學生可在藥用植物園中進行藥物種植、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等事件活動,來實現理論與實踐融合,這種藥物種植的實踐活動不僅強化專業知識,而且開發學生對中藥資源綜合利用的創新思維。“中藥文化節”等活動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同時,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氛圍中增加對中藥的興趣,從而提高專業水平。除此之外,圖書館內建立中藥展覽館及標本館可讓學生通過辨識實際藥材來鞏固理論知識,并拓寬相應知識,學生掌握鑒別藥材要點后,增加對中藥材流通、貯存的討論可為培養學生實踐創新思維提供有利條件。
2.3 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 教師在教學質量體系中起到關鍵作用,學生知識面與創新思維的培養效果與教師講授方式存在聯系。基礎理論知識主要來源于課本以及老師的講解,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課堂成為現階段的主要講授方式,但在短時間內學生難以接收消化大量的知識,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依舊使得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在課堂中生動、有趣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藥學的發展現狀;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教師,通過臨床案例討論,加強學生對中藥功效的理解;中藥學基礎知識與臨床案例的結合,將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中藥正確用法;在課堂上提出如感冒、失眠、腹瀉等常見病例,讓學生對病因以及用藥方式進行自由討論,使學生的觀察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講授過程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出問題讓全班學生通過課本和網絡資源尋找答案,并以組為單位在課堂進行PPT展示介紹,提高學生積極主動性的同時可加深所講授內容的理解。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無論是CBL教學、PBL教學,還是中藥飲片識記教學,藥性、功效與應用三位一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均處于實踐之中。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型教師的引導,這要求教師既要具有創新意識,對最新科學技術成果有獨立思考和獨特見解,將新的教育理念應用于教學中。有效且豐富教學方式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完善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個學校完整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離不開教學管理制度建立,該項工作是學校對教學計劃和教學組織形式進行優化,建設全面的監督體制,從專家和學生兩方面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監督。學校邀請專家不定期檢查各班各教師的授課情況和教學實施狀況,學生通過填寫課堂和學期末教學質量評價表來實現監督作用。教師與學生在“評教”與“評學”相結合的雙向教學評價機制中相互促進。學生考核評價是檢驗教學質量的指標之一,課程考核除了必修課、選修課的理論考核外,還應對學生的綜合水平進行科學評價,另外,技能考核也同時進行。強化對學生的考核評價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保證高素質、高水平多樣性人才輸出的重要環節。老師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的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對學術能力和素質的考核成績一般劃分為平時成績(課下作業和課堂表現)、理論課成績、實驗課成績,多方面的綜合考評方式體現全方面發展的教育原則。總之,人才創新培養探索離不開完善的教學保障體系。
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應以具有中藥特色的專業學科知識和完善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基礎,結合科研與企業崗位需求實現具有獨特專業優勢的綜合性中藥人才輸出。各個高校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的需探索應用型中藥人才培養模式,更應以提高中藥專業應用領域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為目的培養高素質人才。高校在科研機構、企業之間的深度合作中起推動作用。
3.1 強化實踐能力的教學模式 首先,鑒于專業能力、社會發展及行業需求,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注重基礎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有機結合,來提高學生解決工作中實際關鍵問題的能力。除了理論學習外,學校還應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進行藥物種植和生產、醫院和企業見習等為主要內容的實訓。除校內藥植園參觀以及藥物栽培實踐活動外,開展中藥學專業學生野外實踐、藥材市場實地考察等教學方式能增強其對植物來源性中藥的掌握能力。學校與企業進行人才培養建設合作,邀請理論基礎扎實的企業技術科研專家擔任課程主講人,校企為學生實踐課提供見習基地,校外的實踐教學活動得到進一步豐富。依據學生的選擇參與不同的實習崗位,如學生在制藥企業研發中心實習可掌握中藥新產品以及中藥制劑相關新技術新方法,在醫院短期實習了解中藥臨床使用,或進入相關行政單位學習藥事管理知識。各學生在實踐中通過自我思考、探究,促進形成知識框架、創新思維和科學素養,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
3.2 “科教融合”的教學模式 在科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下,科研機構與學校的聯系得到增強。教學為“源”,而科研為“流”,兩者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這種模式要求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帶動學生的科研思維,增強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驗課程中加入自主設計實驗,要求將課本上所學的中藥學相關專業知識融入具體實踐,從而使學生在基本的實驗操作中實踐能力亦得到有效鍛煉。不同教師可根據專業研究方向給學生制定與教學內容相互補充的研究課題,在完成這些研究課題的過程中,學生深入了解本學科的同時,深刻感受了科研的魅力。另外,完善的科研條件不僅有利于學生實驗技能訓練,還能使學生提前接觸前沿學科,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礎。同時,除碩、博導師日常授課外,學校通過邀請相關領域的一些知名人士來開展學術講座,實現以教學帶動科研發展。學校科研平臺以團體形式共同開展項目,增加老師、研究生與本科生的交流,濃厚的研究氛圍有利于增強本科生對專業性領域的了解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在實習階段,學生進入學院實驗室實習并自由開展科研項目,老師及研究生鼓勵學生切實參與到中藥研究。實習結束后,實驗室人員會對學生科研項目進行檢查并對查閱文獻、技能掌握、論文撰寫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考核評價。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掌握相關實驗技術,積累經驗的同時,科研創新能力也得到有效培養,這為今后開展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基于我國及我校中藥學人才培養的現狀,我校有針對性地對國內各大學中藥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同時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和我校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需要,提出了基于科研與企業崗位需求應用型中藥學人才培養新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這種創新培養模式強調理論知識傳授與專業實際應用相結合,不僅穩固學生的專業思想,而且促進學生與行業、專業的溝通,為科研機構、企業培養定向輸送中藥學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校以中藥學專業本科生為實踐對象,對該新模式進行初步探索,在新模式培養下的中藥學專業學生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創新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每年為廣東省輸送中藥學人才近200人。學生具有較為突出的實踐能力,為企業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在科研領域也產生了較多優秀的成果與著作。近三年曾獲校級、院級科研課題20余項,獲第五屆全國醫藥院校中藥學實驗技能競賽二等獎、中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金銀獎等諸多競賽獎項。我校藥學院堅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辦學方針,下一階段,基于我校僑校的生源特點,進一步探索具有僑校特色的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兼顧內招生和外招生特點的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以此扭轉當前我校創新型中藥學本科人才培養與當地及港澳地區中藥產業發展不相適應的狀況。
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既要傳承創新中醫藥文化,也要培養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中藥學人才。中藥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藥學人才參與,中藥學人才培養質量對推動中醫藥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院校以順應新時代的需要為目的進行創新中藥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從而為社會培養出高水平的中藥學人才。以建設中藥特色的學科為目標,以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措施,以科研和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對中藥學人才模式進行探索。弘揚中醫藥文化的同時,還為科研和企業定向輸送優秀的創新型中藥學本科人才,實現兼顧中醫藥思想和應用型人才發展。當然,中藥學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之路仍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