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基偉 潘寶華 許玉宇 陳小磚
深圳市中醫院,廣東 深圳 518033
慢性腰肌勞損是指腰骶部軟組織發生慢性損傷誘發局部反復發作的慢性彌漫性疼痛,臨床主要表現為腰部反復發作性疼痛、活動受限,勞累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降低患者生活工作質量[1-2]。且該病遷延日久,易反復發作,若未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加速腰椎椎間盤退變,引起小關節紊亂,脊柱穩定性降低[3]。現代醫學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以非甾體抗炎藥為主,但其胃腸道反應明顯,不宜長期服用[4]。易罐是在火罐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新器型,由硅膠材料做成,操作較火罐簡單,無需點燃,安全性高,且吸附力強,治療痛癥時可配合患者自主運動,提高療效。筆者觀察推拿結合易罐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深圳市中醫院筋傷科門診就診的60例慢性腰肌勞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簡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推拿結合易罐療法)30例和對照組(單純推拿療法)30例。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最小20歲,最大56歲,平均(39.12±4.37)歲;病程6~20個月,平均(12.02±2.11)月。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59歲,平均(40.21±3.27)歲;病程7~23個月,平均(13.52±2.58)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藥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中的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診斷標準部分:①病史:有長期腰痛史或腰部扭傷史,并反復發作。②臨床癥狀:腰部棘突旁一側或兩側酸痛、刺痛、灼痛、隱痛,時輕時重,久治不愈,受涼、勞累、久坐等加重,休息后可減輕。③臨床體征:腰部棘突旁一側或兩側壓痛明顯,腰部活動受限,雙下肢活動無明顯障礙。④影像學檢查:X線、CT或MRI檢查無其它骨質及骨關節疾患者。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18~60歲之間;③2分≤VAS評分≤8分;④近1個月未做相關治療:如推拿、理療、藥物等;⑤愿意接受治療并積極配合整個治療過程者;⑥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或兼有創傷、結核、腫瘤、感染、椎間盤突出、代謝性疾病、精神疾病者;⑤過敏體質、酒精濫用、藥物濫用、吸毒者;⑥依從性差、不能積極配合治療者;⑦目前或近期服用了其它治療慢性腰肌勞損藥物或推拿治療者;⑧因各種原因不積極配合者。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推拿操作參照國家級規劃教材《推拿學》中的有關內容制訂慢性腰肌勞損推拿治療方案。治療的主要目的是緩解腰部肌肉痙攣,調整腰椎小關節紊亂。①軟組織放松手法:患者俯臥位,醫者在患者腰部尋找壓痛點,在壓痛點及其周圍用滾法、按揉、彈撥各10 min進行治療,最后在腰部用擦法(皮膚透熱為度)。②調整小關節紊亂手法:患者取側臥位,醫者施以腰部斜扳法,左右各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易罐治療。具體操作:推拿完畢后進行易罐治療,配合腰肌勞損操[6],囑患者背部靠床沿左側臥,左下肢半屈曲位,右臂上舉手拉住床頭,分別在右側腋下、腰部、腹部、髖部、大腿外側反應點吸上易罐,緩慢把右下肢從身體后方向下垂下,保持10~20 s,然后把右下肢抬高后再重復上述動作3~6次。完成右邊后予左邊相同的治療,原則是先做患側。兩組各治療2周(每周3次)。
1.6 觀察指標 ①予M-JOA[7]判定體征、癥狀的嚴重程度。該量表共10個條目,分別是腰腿痛、肌力、麻木感、椎旁壓痛、直腿抬高征及加強實驗、放射痛、行走、彎腰及提重物、工作能力和每日臥床時間,使用4級評分法(0~3分),總分為30分。按M-JOA評分值將嚴重程度判為:輕度(≤10分)、中度(10~20分)和重度(≥20分)。腰腿疼痛評分采用VAS作為評定患者主觀疼痛感覺的標準,測定患者主觀疼痛感覺,記錄疼痛程度的數值(以0~10分計,0分代表完全無痛,10分代表最劇烈疼痛)。②觀察臨床療效。
1.7 療效判定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痊愈:腰痛癥狀消失,腰椎活動正常,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90%。顯效:疼痛基本消失,腰椎活動不受限,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70%,<90%。有效:疼痛略有減輕,腰椎活動改善,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30%,<70%。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及腰椎活動無改善,中醫證候總積分減少<30%。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總分-治療后癥狀總分)÷治療前癥狀總分]×100%。顯愈率=(痊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M-JOA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M-JOA評分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組內治療前后M-JOA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兩組治療均有效;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在改善M-JOA評分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推拿結合易罐療法在改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臨床效果優于單純推拿。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JOA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VAS評分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組內治療前后VAS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兩組治療均有效;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在改善VAS評分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推拿結合易罐在改善慢性腰肌勞損患者疼痛方面優于單純推拿。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結束后觀察組顯愈率為70.0%,對照組顯愈率為43.4%,說明推拿結合易罐療法療效優于單純推拿。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慢性腰肌勞損屬于筋傷科常見病,有研究表明現代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導致罹患慢性腰肌勞損的概率升高,并有年輕化趨勢[9]。針對軟組織的炎癥反應,西醫多采用口服抗炎鎮痛藥對癥治療,但效果一般,易于反復。
慢性腰肌勞損屬于中醫“腰痛”范疇,也是筋傷病的一種。病機多為素體虛弱加上風寒濕邪侵襲人體,痹阻經絡,氣血不通,不通則痛,病延日久,不榮則痛。因此,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是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關鍵所在。推拿手法具有舒筋通絡、緩解痙攣、改善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而達到止痛的效果[10]。
現代醫學所說筋膜與中醫學“經筋”理論相通,易罐在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中最重要的作用是牽拉筋膜。腰部筋膜損傷,氣血無法濡養經筋,故痛而活動受限。有研究[11]表明,易罐對筋膜產生的生物學效應是其發揮療效的基礎,通過松解患部皮膚下的肌筋膜,緩解不同病因引起的末梢神經張力過高或皮神經卡壓,對筋膜激痛點所產生的疼痛有效。其產生的生物效應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①神經牽拉刺激;②促進淋巴回流;③興奮交感神經;④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易罐的治療還借鑒了《解剖列車》[12]中所說到的筋膜鏈理論,筋膜鏈與傳統的“經筋”理論相通,而經筋是經絡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慢性腰肌勞損疼痛的部位較為局限,然而從筋膜鏈理論來說,結締組織的薄膜和線條形成的肌筋膜“經線”——運動鏈是一體的。腰部筋膜的損傷,氣血的運行不暢,引起局部的氣血相對不足,無法濡養經筋,痿而失用,與運動功能障礙息息相關。因此治療腰部的同時,要注意疼痛部位所經過的筋膜運動鏈,并配合自主運動,發揮最大的療效。易罐通過疏通腋下、腰腹部、髖部、大腿外側局部的經筋,使筋膜舒展、經筋通暢,有效緩解腰部及大腿區域的疼痛。相關研究[13-15]表明,易罐治療痛癥療效確切,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本研究結果顯示,易罐結合推拿療法治療慢性腰肌勞損的臨床療效優于單純推拿,治療后M-JOA、VAS評分皆明顯低于單純推拿。表明推拿結合易罐療法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