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其軒,劉 勇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2015 年7 月,國務院第100 次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61 號),提出了工作目標和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再次明確了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任務和要求。在規劃層面,要求老城區道路改造、舊城更新等逐步推進綜合管廊建設。本文針對某市已建道路下方新增綜合管廊需求,從管廊與已建道路下方管線接駁,管廊施工對已建道路保護方式,管廊穿越特殊節點處理方式等進行詳細分析。
本工程位于四川某市開發區內一條已建城市主干快速路,根據最新城市規劃,需沿道路新建城市綜合管廊,管廊為三艙斷面形式,標準斷面尺寸為10.2 m(寬)×4.6 m(高),管廊所在快速路長約12 km,紅線寬度60 m,其中24 m 主車道及北側輔道已完成路基施工,尚未鋪設路面,擬建管廊計劃敷設于南側輔道及人行道下方(見圖1)。
管廊內敷設管線包括電力管線、通信管線、給水管線、再生水管線及燃氣管線。雨污水管線做不入廊考慮,敷設于管廊外部,見表1。

圖1 管廊橫斷面位置圖(單位:m)

表1 某綜合管廊入廊管線
根據本工程設計道路斷面,全線道路寬度為60 m。南側可供管廊及雨、污水管敷設,道路寬度為16.5 m(控制綠帶+ 人行道+ 輔道),南側綠化側分帶4 m寬度預留管廊施工空間。主車道在管廊建設期間有同步施工路面層需求,管廊施工時需同時保證主車道通行。針對主車道的通車要求和施工時序的問題,主要從覆土厚度、雨污水管道與管廊的位置關系等方面進行方案比選和投資分析,最終確定管廊布置在雨污水管道和主路之間,覆土3 m。綜合管廊利用道路邊側綠化帶設置通風口、投料口等節點,管廊基坑支護形式采用放坡+ 土釘墻、樁+ 內支撐、雙排樁支護等方式。具體橫斷面布置見圖2。
由于雨污水管道是沿全線南北側道路雙側布置,本方案雨污水管道布置在管廊外側,管廊基本不會與雨污水管沖突。可實施性強,基本不受規劃的影響。

圖2 管廊布置在雨污水管道和主路之間,覆土3 m(單位:m)
管廊覆土3 m 基本可避讓大部分主車道預埋管涵、箱涵。
管廊設計期間,主路及北側輔路已完成路基施工(見圖3),由于主路建設初期該路段并無管廊需求,新增管廊工程后,管廊內管線出線后如何與主路北側接駁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圖3 管廊與道路位置關系
本工程位于某開發新區內,主路建設階段,該區域城市主要道路及規劃尚未成形,主車道在建設時,考慮遠期雨污水、電力、通信等管線過街,在道路下方預埋相關過路管涵,分類如下:
(1)預埋過水管涵
本工程所在范圍12 km 內敷設約60 余處用于灌溉過水或輸水用的排水管道、蓋板涵,過街管道均采用混凝土包封,預埋管道和蓋板涵覆土深度在1.5~10 m。排水管道管徑為DN1200,輸水管道管徑DN1200~DN1800,蓋板涵的凈尺寸為3 m×2 m、2 m×1 m 等(見圖4)。
針對此類不需接入管廊的過水管涵,由于管涵已先期施工,同時大部分均為重力流管涵,綜合管廊在此處考慮采取上、下倒虹方式進行避讓(見圖5、圖6)。

圖4 過水管涵

圖5 上倒虹

圖6 下倒虹
(2)預埋用于市政管線過街的管涵
主車道建設期間,由于片區規劃尚未成形,電力、通信、燃氣、給水管線過街需求尚不確定。考慮遠期管線過街接駁,主路每間隔一定距離同步預埋一組管涵用于市政管線過街,每組規模為兩根直徑1.2 m混凝土圓管涵。預埋位置主要位于相交道路路口兩側,另外路口之間間距過大時,也增加預埋管涵數量(見圖7)。保證圓管涵預埋間距為200~500 m。

圖7 管廊內管線過街管涵
針對此類用于市政管線過街圓管涵,新增管廊工程后,優先考慮在該處布設綜合管廊管線分支口節點與圓管涵接駁,以解決管線過街問題。針對性的將不同種類管線通過圓管涵,引至主路北側,完成廊內管線過街功能(見圖8)。

圖8 與圓管涵接駁管線分支口
同時考慮遠期城市規劃出臺后,可能新增大量過路管線及入廊需求,故管廊沿線約150~200 m 設置管線分支口節點,南側采用預留排管及鋼管形式接出至南側綠化帶邊線;北側采用預留接口形式臨時封堵,遠期若有接入需求,則破除相應位置處管廊側壁后,管線接入管廊(見圖9)。

圖9 管線分支口近、遠期接預留接駁條件
通過以上針對不同類型預埋管線考慮,結合近、遠期管廊出線需求,針對性的調整了管廊斷面形式,布設相關節點。既滿足了管線接入、接出需求,又避免了主路的二次開挖,在滿足管廊運營功能的同時,節約了工程造價。
管廊建設過程中,需認真比選管廊基坑支護方案,以滿足保護主路通車需求(見圖10)。

圖10 管廊與主路位置關系(單位:m)
本工程范圍內以淺丘寬谷地貌為主,地形起伏較大,緩坡地帶多為旱地及荒坡,植被茂密。泥質砂巖出露處常形成陡坎或陡崖。建設場地地表水主要為老舊魚塘積水、農田灌溉渠水及河水,水量大多受降雨及人工控制(見圖11)。

圖11 工程范圍內地形地貌
根據現場地質條件及現場主路情況,全線約12 km 管廊基坑采用3 種支護形式。
(1)針對丘陵段現狀巖質邊坡處,采用放坡+ 土釘墻支護形式,按照1∶0.3 的坡度放坡開挖,并設置土釘墻,土釘采用直徑25 mm 鋼筋,橫豎向間隔1.5 m,坡面采用C20 鋼筋網噴混凝土(見圖12)。滿足基坑施工安全同時,節約工程造價。

圖12 放坡+ 土釘形式(單位:mm)
(2)針對地質較好的土質邊坡及管廊下倒虹端,由于主路距離管廊邊緣僅4.8 m,無法滿足放坡坡率需求,考慮采用直徑1 200 m 間隔1 800 m 的鉆孔灌注樁,樁嵌固深度3~5 m,設置一道鋼支撐(φ609 mm,t=16 mm),倒虹段增加一道鋼支撐(見圖13)。

圖13 樁+ 內支撐形式(單位:mm)
(3)針對寬谷及魚塘等填方段,主路施工時已回填至主車道,并且車道邊緣采用1∶1.15 回填坡腳(見圖14)。

圖14 填方段管廊與主路位置關系
此段落由于管廊所在區域尚未回填土石方,開挖坡腳會影響主路通車安全,故考慮采用雙排懸臂鉆孔灌注樁對主路進行支擋保護,樁直徑1 200 m間隔1 400 m,嵌固深度約8.5 m(見圖15)。

圖15 雙排樁形式
通過以上針對不同類型基坑邊坡,結合區域地質情況,針對性的調整了管廊基坑支護形式。既保證了管廊基坑施工安全,又合理節約了工程造價。
3.3.1 綜合管廊跨越河道
該工程管廊全線長約12 km,工程范圍內橫穿四條規劃河道。經與河道規劃設計單位溝通,管廊采用下倒虹方式穿越河道,全線四處規劃河道河底埋深約為地面以下10 m,穿越處河道寬度約為100 m。管廊布置時考慮管廊設計頂面在河底高程1.0 m 以上。同時管廊平面位置與橋梁保持7 m 安全距離(見圖16、圖17)。

圖16 管廊與橋梁平面位置關系圖
由于全線四處河道均為遠期規劃河道,近期水量較小,枯水期均為斷流狀態。管廊此段選在枯水期施工,采用支護樁+ 支撐的明挖支護形式。相較暗挖工藝,基坑明挖既提搞了施工安全性,加快了施工進度,同時達到了節約工程造價的目的。

圖17 管廊與橋梁縱斷面位置關系圖
3.3.2 綜合管廊跨越既有高壓燃氣管道
該工程綜合管廊與一段高壓燃氣管線斜交,軸線夾角63°,管道規格為711 mm×8(10,12)mm,管道材質為L485,管頂埋深約1.5 m,設計壓力6.3 MPa,設計輸量1 000×104m3/d,燃氣管下方管廊設計頂部覆土約5 m,基坑深度為10 m(見圖18)。

圖18 燃氣管懸吊保護
鑒于輸氣管埋深較淺,采用施工中對輸氣管道進行懸吊保護(鋼桁架橋支托保護),后對管廊基坑進行明挖,管廊倒虹穿越。
本方案優點在于,明挖法施工可對輸氣管實時情況進行全程監控、掌握,可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對輸氣管進行保護和調整,可精確控制輸氣管標高。并且明挖支托保護措施在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對下穿大管徑次高壓、高壓、超高壓輸氣管保護有成功案例,成都地鐵4 號線玉雙路站直徑720 的高壓輸氣管橫跨車站主體基坑也采用明挖支托保護方案。
2019 年6 月,住房城鄉建設部出臺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技術導則》,明確了綜合管廊建設規劃編制的主要思路:老城區管廊建設規劃應結合舊城改造、棚戶區改造、道路改造、河道改造、管線改造、軌道交通建設、人防建設和地下綜合體建設等編制。本文針對已建道路下方新增綜合管廊需求的情況,根據周邊既有建(構)筑物的特殊要求,對管廊的平面布置、管線接入接出順接方式、重大風險源節點等問題的分析,提出了解決方案,可為類似的工程所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