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微微
(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發展中心,上海市200023)
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是城市交通體系、交通安全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高效、有序的管理標志和標線是提升城市交通系統高效運轉的重要環節。同時,建立健全完善的交通標志和標線管理體系對于提升城市交通承載能力、增強交通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城市整體運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也是上海向全面建成全球卓越城市目標邁進的必然要求。
2015 年,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提高交通標志和標線的質量性能水平,上海市發布《市交通委、市公安局關于明確交通標志、標線等交通設施管理職責的通知》,根據通知,上海市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工作由公安部門移交給交通行政管理部門。設施移交按設施行政等級平級移交,即市管設施移交給市交通部門,區管設施移交給區交通部門。
目前交通行政管理部門對市管交通標志標線已形成了一定的管理機制,但是對區管交通標志和標線的管理,僅下發了《辦法》,由于各區情況復雜,管理機制各異,導致《管理辦法》無法落到實處。為解決這一難點,作者組織開展了相關課題的調查研究,通過對現狀區管交通標志標線設施情況的排摸、管理機制的調研,匯總梳理了上海市區管交通標志標線在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對策和建議。
目前,上海市道路運輸事業發展中心(原上海市路政局)負責市管范圍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即S20(外環線)以內城市道路(除浦東)及蘇州河橋梁、市管公路和快速路、以及虹橋樞紐地區等(見圖1),各相關區道路管理部門負責所轄區域內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建設、管理和維護。涉及的行政區共12 個,由于其中5 個區城市道路和公路分2 個機構管理,因此區管交通標志標線管理機構共17 個(見表1)。

圖1 市管、區管交通標志和標線的區域劃分(虛線框內為市管區域)
各區區管范圍內道路(不含農村公路)共5 954 km,其中城市道路1 748 km,公路4 206 km;另外有農村公路(崇明區)2 700 km。標線面積總量為571.1 萬m2,其中城市道路206.3 萬m2,公路364.8 萬m2;農村公路(崇明區)標線3 萬m2。靜態標志總量為12.8 萬塊,其中城市道路約4.9 萬塊,公路7.9 萬塊;農村公路(崇明區)靜態標志2 萬塊。電子顯示屏共116塊。

表1 區管交通標志和標線管理部門和機構
通過對現狀區管交通標志標線設施情況的排摸、管理機制的調研,梳理出目前區管交通標志和標線主要存在人員、技術、資金、機制和管理缺口五個方面的問題。
(1)人員方面:專業人員數量、能力不足
據統計,17 個管理機構擁有管理人員61 人,其中專職管理人員僅21 人,平均每個機構專職管理人員僅1 人,對于標志、標線設施體量大、分布范圍廣的特點而言,存在人員嚴重不足的問題。導致一系列管理工作實施困難,難以達到相關標準水平。同時,人員的工作能力不足,由于移交時間短,很多管理人員來源于轉崗或新近聘用,管理經驗和技術能力均不足,加上日常工作繁重,疲于應對,工作機制和流程培訓時長不足,管理效率低。此外,管理人員對于專業技術不了解,養護工藝技術掌握不熟練,更不用提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
(2)技術標準方面:日常養護標準不統一,養護監理、考核機制和信息化工作欠缺
缺乏統一參照的規范及標準,導致養護巡查及復線頻率差異大。養護巡查是發現道路交通標志標線違規、缺失、損壞等情況的重要途徑,養護巡查工作的不足會導致一些標志標線設施問題未能及時發現,容易產生安全隱患。但是由于沒有適合的養護規范,各機構對區管標志標線的養護巡查工作頻率不一、標準不一。同樣的,對于復線工作,機構間復線工作頻率不統一,難以按照需求的頻率進行操作。
(3)資金方面:無統一經費測算依據,經費不足
缺少養護定額,導致養護經費測算方法不統一,損壞賠補償的標準也不統一。目前養護經費的測算中一部分使用市政工程定額,一部分沿用經驗金額,估算出的經費數額不可靠,依據不足,難以申請到足夠的養護經費。進一步導致巡查、復線頻率不足,對區管標志標線的養護工作帶來困難。特別是對于車流量大的路段,其需求的高質量的標線材料、更為頻繁標線養護頻率都無法滿足,導致標線完好率嚴重不足,影響交通安全。更有些路段長期經費不足,處于養護失控狀態,只能通過大中修改善。
(4)管理機制方面:管理機制不規范,管理主體不明,主要機制缺失
管理機制不規范,成文的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是指導工作的重要依據?,F大部分機構對管理機制和管理流程沒有成文的管理文件,工作流程模糊不清,機構間操作方法差異大,存在缺漏步驟的現象,管理混亂效率低下。
管理主體不明,主要是同交警的管理界限不清,聯合工作機制不明確。多數道路管理部門在區管標志標線管理工作上同交警沒有成文規范的的聯合工作機制,現多為共同合作、協商的工作方法,責任不明確,流程不規范。甚至有部分機構在區管交通標志標線的新建、調整工作上還是以交警為主導,道路管理部門作為配合。
主要機制缺失,包括:損壞賠補償工作機制缺失;違規標志拆除工作機制缺失;養護監理設置機制缺失;設施量統計機制缺失。
(5)管理缺口:鎮(鄉)管、開發區道路管理嚴重缺失
鎮(鄉)管、開發區道路管理缺失,大多為脫管狀態?,F狀多數鎮(鄉)管、開發區道路由鎮(鄉)、開發區自行管理,由于經費和機制的問題,此類道路管理狀況不佳,往往出現此類道路上設施損壞但找不到受理部門的情況。多數區級道路管理單位對此類道路未建立行業管理機制。
區管交通標志標線設施數據庫是管理的基礎,有助于之后養護經費測算、違規標志標線判定、損壞賠補償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形成完善的上報機制,接入市路政局的數據庫系統,及時更新維護,有利于全市的統一管理。明確統計口徑,使數據庫具備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全市交通標志標線設施基礎資料可無縫銜接。
建議市路政局盡快完成標志、標線相關養護技術規范及定額標準,方便一系列工作的開展。例如,使日常養護工作標準能實施到位,包括養護巡查頻率與復線頻率、應急搶修、養護監理、考核等工作的規范與到位;使養護經費的測算有據可依、規范統一,便于經費的申請,進一步有利于日常養護管理工作的實施到位;使損壞賠補償標準規范統一,避免爭議等。目前相關養護技術規范正在編制,定額標準已在征詢意見階段。
根據市路政局文件精神,出臺針對區管交通標志標線的管理機制和工作流程細則,提出養護監理、企業考核等要求,在工作流程上明確管理主體,規范操作流程。
工作流程建議:
(1)新改擴建道路標志標線設計審查與驗收接管工作
建設單位向區道路管理部門(區交委)提出審核申請,道路管理部門出具審核意見。審核通過后實施,竣工后建設單位向道路管理部門申請驗收。道路管理部門牽頭和區交警進行聯合驗收,分別出具驗收意見書。驗收合格后由建設單位向道路管理部門進行移交接管工作。
(2)在用道路標志標線新增、調整、撤除工作
區交警向區道路管理部門提出需求。道路管理部門給予能否實施的意見。雙方同意后,道路管理機構組織實施。調整完成后會同交警進行聯合驗收。
(3)市民投訴的標志標線調整工作
不涉及交通組織的道路管理機構可以處理的問題,機構派養護單位實施。完成后道路管理機構驗收。涉及交通組織的問題,報送交警,交警確認后,由道路管理機構組織實施,并會同交警進行聯合驗收。
(4)損壞賠補償工作
如有當事人的,道路管理部門通聽取交警意見,按照養護定額對設施損壞進行賠償,并及時通知養護單位進行修復。城市道路需研究收費許可機制。如無當事人的,按應急搶修進行處置,費用納入養護經費。
(5)違規標志拆除工作
對養護巡查中違規標志的發現工作提出要求,適時進行違規標志的排摸工作,及時發現違規標志。
由道路管理部門審核是否為違規標志。完善標志標線備案機制,明確標志是否違規的判定標準,便于后續工作的展開。
確定為違規標志后,城市道路上的違規標志由道路管理部門報請城管執法部門實施拆除,公路上的違規標志由道路管理部門報請路政部門實施拆除。
深入研究區級單位如何進行對鎮(鄉)管、開發區道路的標志標線設施管理工作?,F階段區級道路管理部門對于鎮(鄉)管、開發區道路標志標線管理單位,應落實相應的行業管理工作要求,指導與監督其進行相應工作,并定期對其管理情況進行考核。
建議定期開展區道路管理機構交通標志標線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一方面進行相關管理規定和機制文件的學習,并進行管理工作與流程的交流,優化并規范化各區的工作機制和流程,并能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便于日常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學習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行業新動態,實時跟蹤了解市場形勢,及時掌握行業新動態和新技術情況,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優化設施,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建議針對區管標志標線缺失損壞現象,道路管理部門內部建立一套完整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工作機制。標志標線缺失損壞以道路管理部門自查發現為主,市民投訴、交警發現為輔,一方面充分發揮養護單位等社會力量,規范養護巡查頻率和內容職責,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另一方面挖掘道路管理部門內部力量,通過提升用人效率、擴編等方式加強內部人員在此方面的作用。
道路交通和標線不僅關系到城市交通的運行安全及運行效率,同時也是一座的名片,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深層次體現。到2035 年上海致力于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城市價值位列世界前三,形成一套科學、高效、綠色、經濟的交通標志和標線管理及技術體系,對于保障城市的高品質運行,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城市建設發展目標,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