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思而


【摘要】為了更好地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我們面向所在學校的地理社團設計開展了一次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學活動課程。而本文以此次水東灣海洋公園紅樹林研學旅行活動為例,從地理學科思維出發,梳理了研學課程開設的步驟,為研學課程常態化做好準備。水東灣海洋公園紅樹林研學旅行活動包括前期準備工作、活動實踐過程計劃以及評價方案等內容,通過本次研學活動能夠加深對區域地理內容的學習,推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研學活動;地理核心素養;初中地理
研學旅行是指組織學生群體有目的和有計劃性地參加戶外觀察實踐活動,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點的地理學科,在研學旅行活動的開展中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2017年開學之際,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將“研學旅行”歸納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體系范疇,在綜合實踐課程里,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目的性的研學旅行課程將發揮重要作用。2019年更是公布《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以此作為研學旅行課程活動開展的指導方針。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指學生通過學習形成的人地協調觀、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而研學旅行活動通過實際的戶外環境,讓學生自己解決情境中的具體問題,成為培養四大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跟旅游、秋游等不同,研學旅行需要結合課堂的理論知識,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地理實踐力。下面以水東灣海洋公園紅樹林研學旅行活動為例,探討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學課程社團實踐。
一、地理核心素養下的紅樹林研學旅行
與常規的實踐課程不同,研學旅行活動具有計劃性和實踐性,教師要在活動之前設計好研學方案,方案既要有教學特色,又要達到我們的教育目的。
1.前期準備工作
第一,確定教學內容。紅樹林指生長在熱帶、亞熱帶低能海岸潮間帶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紅樹植物為主體的常綠灌木或喬木組成的潮灘濕地木本生物群落。組成的物種包括草本、藤本紅樹。位于茂名市電白區水東灣南海半島的水東灣海洋公園景色優美,坐落在碧海之濱,公園以一條棧道貫穿全部景觀和觀景設施,同學們可游覽紅樹林濕地,或聆聽科普講解,或眺望藍天碧海,或精心沉醉等,是極佳的教育休閑娛樂結為一體的景區。初中重中之重的區域地理中,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是其重要的一個內容。水東灣海洋公園的地理環境和自然資源,具備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們這次研學活動將紅樹林的生長特性、分布與種類、與環境的關系等內容作為主題,并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確定研學旅行考察地點。考慮到活動的實踐性和安全性,我們確定地點要遵循以下原則: (1) 研學的實用性。不同于課堂教學的空想,研學可以提供學生一個實際的戶外環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2)研學活動的安全性。任何活動都不能以犧牲生命安全為代價,生命高于一切,安全為第一要務;(3)研學活動的經濟性。出于對經費的考慮,研學活動應符合學生的消費能力,防止超支浪費的現象,有限的資金實現受益最大化;(4)研學具有教學性。作為一門實踐課程,選擇的地點和內容要緊密聯系教材,能夠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5)研學的專業性。經過我們的考量,社團確定紅樹林景觀分布密集且較為典型的水東灣海洋公園作為此次研學旅行的地點,一方面設施完善比較安全,另一方面這里的紅樹林面積較廣,種類較多,有利于學生實際觀察。
第三,確定研學目標。本次活動組織地理社團的學生參與,初二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一年多的課堂學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地理理論基礎,但還缺少校外實踐的體驗。此次研學活動提供了他們一個機會,使得他們能在戶外實踐體驗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情境中的具體問題,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地理實踐力、區域認識等地理核心素養的目的。
第四,確定活動組織和教學方式。本次活動設立了數位知識扎實、管理能力較強的同學作為組長,每位組長帶領3位組員形成一個小組,負責整組的組織和安全工作。同時為了更高效率地開展研學活動,規范研學活動的秩序,帶隊老師在活動前組織了學生的安全會議,強調研學活動的規范性、安全性,明確各位老師和組長的責任,并且進行活動前的知識教育,讓學生對本次研學主題內容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高效率完成研學任務。在教學方法上,老師出發前準備好思考的問題,途中適當地指導學生,發散地理思維和視角,去發現問題。在學習方法上,學生要提前以多種途徑搜集相關的主題資料,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問題,最后總結得出調查報告。
2.活動實踐過程
研學旅行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是教材知識與實踐體驗的結合。此次研學活動有效促進了實踐認知和理性知識的深度融合,使地理學科走出室外,回歸自然,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實踐中得真知,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團結凝聚力和探索意識,喚起學生對家鄉的本土情懷。具體活動實踐過程見下表1水東灣海洋公園“紅樹林”研學活動設計的方案、表2研學學生學案。
3.活動總結與評價
“行前有準備,行中有研究,行后有總結”,以小組為單位,學生可以使用研學小報告、樣本照片、PPT、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來展示他們的理論運用能力、合作學習能力、分析解決能力等,通過探究合作的方式,將調查和討論結果進行歸納整理,匯總成調查報告,并且以PPT的形式在班級內交流分享。本次研學活動綜合采用自我評價、老師評價和小組評價三種方式來進行,努力達到客觀、真實的要求。具體評價方案見表3。
二、研學旅行的意義與推廣
此次研學活動,具有以下幾點意義:一是通過此次研學活動,學生領略了水東灣海洋公園的曼妙風光和紅樹林的婀娜身姿,同時對紅樹林的生長特性、生態效益及其與地理條件的關系等有了清晰認識,能喚醒學生的家鄉情感,增加學生的本土自傲感,幫助他們更深一步地了解自己家鄉獨特的自然資源;二是研學活動課程有助于彌補課本知識的缺陷,兩者取長補短共同達到培養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
此次研學活動雖很好地完成了地理實踐力的要求,但是在人地關系和區域認知方面的實際應用還略顯欠缺,最后的綜合評價也有不足,教師應該提前設置層層深入的題目及測試,更好地推動地理核心素養的落實。而且,我們發現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需要實際生活體驗的研學活動和豐富理論基礎的共同配合,才能達到一個最優的教育效果。因此,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設計開展主題研學活動有利于把研學活動與理論知識的優點發揮到最大化,對于推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靳生理.地理核心素養下的地理研學旅行活動設計——以河西走廊為例[J].地理教育,2019(S2) : 28-29.
[2]蘭繼軍,張艷楠.特殊教育學校研學旅行開展情況調查[J].綏化學院學報,2018,38(7): 1-4.
[3]段玉山,袁書琪,郭鋒濤等.研學旅行課程標準(一) ——前言、課程性質與定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目標[J].地理教學,2019(5) : 4-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髙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張喬民,張葉春.華南紅樹林海岸生物地貌過程研究[J].第四紀研究,1997(4):344-353.
[6]敖露露.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研學旅行活動設計——以湖北省荊門市為例[J].新課程研究,2017.
[7]趙倩.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研學旅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0.
[8]馬道宏.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校園“研學行動”[J].地理教學,2018.
[9] 衛浩.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踐行——地理研學旅行[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19.
[10]侯文海.基于地理核心素養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初探[J].中學課程資源,2019.
[11]鄭偉峰.研學旅行活動中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