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梅
近年來,學校學科教學中涌現出一種學科融合思潮。STEM教育理念體現了“科學在于認識世界、解釋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技術和工程則是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共處、解決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學則作為技術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工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把生活經驗、實踐經驗進行有效溝通,在學科融合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這一工具學科,為學生各方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融合生活,活學致用
生活經驗既是數學學習的起點,更應是數學學習的終點。在數學教學中,必須讓數學貼近生活,服務于生活。鼓勵學生活學活用,創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把生活經驗與課本的知識經驗相融合、相促進共生,創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師生互動中,充分運用學生生活經驗,幫助發現、推理、總結,以解決數學問題。最后,把數理演繹的經驗回歸到生活中,形成新的生活經驗。例如,在學習了面積這一單元的《鋪地磚》后,讓學生回家去量一量自己家客廳和地磚的面積,并計算出家里的客廳一共鋪了多少塊地磚。學生在實際測量的過程中,既提高了測量和計算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習的興趣。又如,在學習了《位置與方向》后,我布置了一個實踐作業《小小導游員》,讓學生運用所學的八個方向和路線圖繪制家到學校周邊的地圖,通過繪制地圖這個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知道地圖的作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又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及靈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可見,在教學中高度重視數學知識生活化,學生心中枯燥的數學也會變得更有“活力”,學生才會對數學學習更有信心,從而更喜歡數學。
二、“手、腦”融合,激發創造力
STEM教育理念強調教學的實踐探究,其課堂要求注重動手,注重實踐。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嘗試以動手實踐操作促進數學抽象邏輯思維,來達成提升數學素養的教學目的。例如,在學習實踐活動《制作活動日歷》這一課時,老師在課前提出探究問題:用4個小正方體能制作一個活動日歷嗎?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從課前查找資料、尋找制作日歷的材料,到課中討論“小正方體怎樣表示‘月‘日‘周”?每個小正方體的6個面寫什么?再制作完成作品。整個活動學生興致盎然,在濃烈的探究氛圍中激發大家的創造力。學生通過親身經歷日歷的制作過程,不僅收獲了活動經驗,還充分發揮了合作、交流的作用。又如,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探究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對三角形、梯形、圓形等圖形的面積推導公式產生濃厚的探究欲望:它們的面積也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面積進行計算嗎?如何轉化呢?并迫不及待要進行實踐探究,大大激發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創新的能力。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和升華。實踐探究活動讓學生在享受勞動帶來樂趣的同時,又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學生團結協作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能力。
三、學科融合,融會貫通
STEM教育理念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模式,倡導的是以大教學觀作為視野,加強學科素養間的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科學、信息技術、工程融合起來,多學科思維碰撞,促進核心素養發展,形成創新思維,能輕松解決教學難點,使學生思維更多元化。
例如,在教學平方千米、公頃這樣的面積單位時,由于這些面積單位比較大,學生缺少生活經驗,難以理解。我在教學時結合地圖知識講解我國國土的面積和我國各省、市的土地面積進行教學,學生很快理解平方千米和公頃這兩個面積單位,輕松突破教學難點。數學與科學融合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直觀的知識形象,有效地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又如,在教學“找規律”時,當學生了解了有規律的物體可以產生美后,就結合多媒體播放一些美麗的有規律的物體圖片給學生欣賞,如生活中常見的紅綠燈、斑馬線及民間剪紙、古代偉大的一些建筑等。這節課除了讓學生感受有規律的物體給人美的享受時,更結合信息技術、美術課活躍了學生學習的氣氛,讓他們感受到無處不在的美,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再如,在教學《觀察運動(三)》這一課時,如果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需要準備大量的小正方體,并且學生操作需要花費的時間較多,教學效率低。利用信息技術讓學生在電腦上模擬拼一拼,電腦上直觀、生動的圖形組合過程,使學生更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物體的位置關系和形狀。教學化難而易,輕松突破了難點,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數學課融入信息技術能有效地解決數學教學中的難點,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STEM教育理念使小學數學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學科融合,使傳統的數學教學有了新的教育視野,更有效地落實數學素養的培育。
參考文獻:
[1] 戚熠光.小學數學與綜合活動課程融合的實例研究[J].新課程小學,2015.
[2] 周浩明.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改善對策[J].新課程導學,2017.
[3] 黃英.結合STEAM課程談數學教學生活化[J].教育·綜合視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