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勻

2015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提出“核心素養”概念,并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培育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發展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科素養包含四個要素: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下面,結合本人近年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探索與實踐,以求教于方家。
一、精選素材,創設情境,激發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對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認可與贊同。我國公民的政治認同,就是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擇有時代特征、典型正面的教育素材,創設有感染力的情境,讓學生在感受情境中激發情感,在思考設問中提升認識,在感悟與共鳴中將知識、情感內化為政治素養,從而獲得政治認同。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在《廣州電視課堂》錄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國家權力機關》一課時,就精選了兩則鮮活、典型的視頻來創設情境。在講授“人大代表的權利”時,通過播放四位全國人大代表的采訪報道視頻,拉近了學生與人大代表的距離,學生不僅較好地掌握了相關理論知識,更真切地感受到人大代表肩負著人民重托,更感性地體會到人民當家作主的真實性和神圣感,從而進一步增強對我國政治制度的認同感。而在講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地位和職權”這一知識點中,我引入時政熱點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的視頻內容:表決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和關于推遲召開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決定。引導學生的學習從課堂向社會延伸,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完善認知、增長見識、提升素養。通過以上情景創設、合理設問、討論辨析等途徑,激發和提升學生政治認同核心素養。
二、關注現實,引導思辨,涵養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就是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能夠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與哲學》模塊抽象性和概括性比較強,加之“00后”學生個性張揚與社會主義倡導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之間也存在矛盾。高中政治教師只有正確處理好以上矛盾,才能幫助學生理性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才能對社會現象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評價。
例如,在講解《實現人生的價值》一課中,引用同期發生的“藥學家屠呦呦獲諾獎”和“娛樂圈黃曉明婚禮”兩則新聞,先播放屠呦呦有關青蒿素研制的歷程視頻,再拋出網評帖子“屠呦呦的獎金只夠買北京的半個客廳,黃曉明的婚禮花費兩個億”,結合本課內容,我設置了四個問題讓學生分組探究(如下表),并組織課堂辯論“屠呦呦和黃曉明,誰的人生更有價值”。學生圍繞探究問題獨立思考,直面爭議沖突辯證分析,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傳導主流意識形態。這不正是涵養科學精神的精要所在嗎?
三、拓展教材,案例分析,強化法治意識
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就是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和互聯網參差不齊的海量信息,對學生的法律認知與分辨能力提出了挑戰。教師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選擇一些經典案例,引導學生針對案例內容進行專題討論,以提高法治教育的質量和實效。
例如,在學習《我國政府受人民的監督》時,為了給學生呈現廣州地鐵八號線北延線“西村”站遭遇95歲獨居老太太“釘子樓”和“百年老樹”的真實案例,我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調查討論,進行案例分析。(1)“釘子樓”阻礙廣州地鐵八號線建設,政府能不能強拆?(2)針對“釘子樓”的產權,權屬應該如何分歸?(3)這兩棵130年和150年的老樹能不能砍伐或遷移?通過案例分析,學生不僅明確了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了解了廣州地鐵的建造流程、規劃思路,熟悉了《繼承法》《廣州市綠化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同時,也有效提高了學生領會知識、調取知識、組合知識、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立足本土,實踐體驗,引領公共參與
公共參與就是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促進課程內容、現實社會發展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善于從身邊環境去挖掘、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課程資源,啟發學生接觸社會,獨立觀察、思考判斷,培養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了解有序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積累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實踐經驗,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合作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講到《公民的權利》這一內容時,結合我校新校區開學不久,各項基本市政配套設施很不完善,為了改善我校師生往返學校期間的交通安全和乘車便利問題,我引導學生討論,嘗試草擬一份建議給廣州市信訪辦,題為“關于完善校區周邊基本設施的建議”,建議包括:安裝完善學校所在路段的路燈、在校門口設置交通信號燈、引進公交線路途經我校等。通過實踐體驗,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學校發展的建設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體會了主人翁的幸福感,也獲得了更多的價值感。
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要素中,政治認同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方向,是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的共同標識和魂魄;科學精神是達成政治認同、形成法治意識、實現公共參與的主體性要求;法治意識是公共參與的必要前提;公共參與是法治意識的必然表現,也是政治認同和科學精神的必然結果。結合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的新要求,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思政課教師只有精研新課標,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探索核心素養實現的最佳路徑,才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3.
[2]韓震.核心素養與活動型課程——從本輪思想政治課程標準修訂看德育課程的發展趨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