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成
我國整體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顯現,區域差距依然存在。中心城市作為一定區域社會經濟活動集聚的主要空間載體,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是區域空間發展的增長極。它通過與周邊區域的互動發展,實現各類創新資源要素的優化配置,輻射帶動城市—區域共同體建設。但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不斷推進,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難免會產生空間分布和規模結構不合理、人口過度集聚、交通擁堵、生態承載力不足等“城市病”難題。考慮到其作為人口高度集聚的空間區域,是承載發展要素、提振發展信心、激活消費潛力的主要空間載體,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創新集聚效應與輻射帶動作用,形成優勢互補、創新引領、協調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緊抓市場機遇,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北京作為超大城市和京津冀區域的中心城市,中關村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集聚區。中關村充分發揮北大、清華、中科院等資源優勢,構建由97家創新型孵化器、29家大學科技園、26家特色產業孵化平臺為代表的創業服務體系,其中產業聯盟、協會商會、民辦非企業組織等超過500家,形成以創業大街、智造大街等為代表的創新集聚區。中關村堅持改革創新,破解科技和經濟兩張皮,瞄準市場需求,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政府引導,成為創新集聚區輻射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典范。中關村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需要,合作共建“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曹妃甸綠色環保示范基地”“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特色園區,在上海、江蘇、武漢、成都等地共建園區。同時,與張家口市赤城縣、保定市易縣等地區對口幫扶,發揮科教資源密集的創新優勢和品牌資源,成為輻射帶動其他區域協調發展的動力源。
張江示范區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聚焦“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發揮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基金+基地”“一城兩園”等創新合作模式與甘肅省、河北省張家口市、浙江省嘉興市和安徽省宿州市等地建立產業園、科技城、示范基地、創新平臺等多種類型的合作實體,推動跨區域的資源共享、產業互動和企業對接,發起成立“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打造長江流域園區協同發展平臺,進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創新集聚、示范、輻射和帶動能力。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要緊跟市場需求,緊抓國家發展戰略機遇。如中關村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建設千年大計機遇,主動服務于“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精準扶貧等國家戰略,引導科技創新資源向其他欠發達區域集聚,主動加強規劃對接、政策對接、項目對接、創新對接,全方面加強合作,全方位創新引領,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統一規劃管控和協調發展,促進與周邊區域融合、協調發展。我們要緊抓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機遇,統籌我國沿海、沿邊及內陸地區協調發展,加強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資源共享、產業轉化、政策推廣,加強跨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供給,實現跨區域產業融合、功能互補和梯度轉移,助推區域協調發展。
二、弘揚企業家精神,構建區域創新體系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企業強則國家強。創新集聚區不僅是科學家、各類創新人才的集聚,更關鍵的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各類企業投資者、企業管理者等人才集聚區。如中關村創新發展是幾代民營企業家的艱苦創業史,體現了自主創新、屢敗屢戰、一干到底、示范帶動的企業家精神。企業通過整合創新集聚區資源要素,創新主體互動,構建區域創新體系,開展跨區域聯合技術攻關、示范應用,輻射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如聯想集團利用“總部—分支”機構的跨區域布局,2013年集團76.1%的收入來自中關村以外的其他地區。2016年中關村示范區技術合同成交額3067.5億元,近八成輻射到京外地區。碧水源與新疆奇臺縣簽訂合作協議,共同實施城市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再生水回用管網等工程建設,實現跨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和協同發展。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優化企業營商環境,鼓勵企業與其他區域開展務實性創新合作,讓企業在新舊動能轉換、構建區域創新體系中做主角、打先鋒、謀發展,形成要素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營商環境是城市或區域軟實力提升、品牌打造、創新吸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要重視幫扶周邊地區落實新發展理念,改善營商環境,持續推進審批制度改革,降低區域創新與發展各類交易成本,更好集聚經濟發展的資金、人力和技術要素,打通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區域創新發展的精準化、精細化水平。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要充分發揮各類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創新優勢,以創新引領輻射帶動周邊發展,如,深圳光明科學城。其地處“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關鍵節點,是國家推動科技強國戰略的南部核心引擎。它集聚中山大學深圳校區、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灣實驗室、廣東省石墨烯創新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創新集聚效應推動區域創新發展,并輻射帶動周邊發展。各類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等作為創新集聚區,要弘揚企業家精神,也要突出基礎研究的核心地位,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裂變效應。同時,集聚區更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快構建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園區鏈機制,支持區域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機制,通過建立分中心、聯合實驗室、地方研究院等創新平臺,推進其他區域設立改革試驗區先行先試,促進產業集聚,延伸產業鏈條,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培育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極。
三、加強政府引導,促進人才自由流動
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是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集聚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中關村充分發揮政府合作與引導作用,圍繞人才發現、激勵、使用、服務等方面推出一系列先行先試的創新政策,助推區域協調發展。中關村實施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引進計劃,探索推進繪制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圖、建立國際人才研究院、建設國際人才港和國際人才社區等工程。成都出臺人才新政,吸引人才入駐西部科學城,支持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吸引海內外科技創新團隊加盟,加大知識產權獎勵,引進國際化技術轉移人才等,打造立足成渝、賦能西部的創新發展動力源。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要以人才為首要資源,以創新為主要動力,加強政府政策引導,充分挖掘人力資本潛能,促進跨區域人才交流,提升區域協調發展質量。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發揮創新集聚區的資源輻射作用,重構創新生態體系,創造條件吸引各類科技創新與管理人才,構建跨區域人才服務網絡。要鼓勵創新集聚區的人才輸出和政策輸出,以人才引進、掛職鍛煉、柔性引進、院士工作站等多種形式支持欠發達區與創新集聚區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吸引高校、科研機構進入欠發達地區建立人才創新園,吸引高科技人才開展跨區域創業、聯合承擔科技項目和關鍵技術聯合攻關,釋放創新活力,為區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四、強化區域合作,構建協調發展新局面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解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區域合作規模不斷擴大和深化,但因行政壁壘、地方保護主義思想等因素存在,導致區域合作受阻,社會組織培育滯后,區域協調缺乏動力。中關村堅持合作共贏,除了在北京建立“一區十六園”,還與其他區域共建保定創新中心、雄安科技園、浙江產業園、貴陽科技園、青海產業基地等。截至2015年年底,中關村與全國26個省區市、72個地區(單位)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已合作共建 23 個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中關村將落后地區特別是缺乏資源和主導產業支撐的貧困縣域納入合作發展中,實現共建共享和輻射帶動發展。
發揮中心城市創新集聚區的輻射帶動作用,要依托集聚區的資源優勢,樹立共建共享理念,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傳統思維,提升區域合作和輻射帶動力度。要推廣中關村的科技創新先行先試政策,構建跨區域統籌協調的共建共享機制,將高新區、大學城等創新集聚區的各類孵化器向外延伸輻射和建立分機構,創立異地孵化或“總部—分支”模式,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打造驅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引擎。要發揮創新集聚區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加強管理與服務輸出,建立跨區域政府聯席會議制度,培育區域性公共服務機構與合作組織,在招商引資、土地批租、技術開發、信息共享等方面制定統一政策和標準,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創新集聚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區域合作與共建共享,切實加強區域協調發展的技術、人才、資金、政策等資源輻射,切實引領更多地區走創新發展之路,切實增強欠發達區域人民群眾獲得感,譜寫區域協調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榮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