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
摘要?近年來,休閑農莊發展迅猛,研學旅行如火如荼,教育體驗成為兩者共同關注的焦點。以研學旅行的視角,從促進休閑農莊的產教融合、打造休閑農莊的特色品牌、拓展休閑農莊的營利渠道、延續休閑農莊的獨特文化等方面,揭示休閑農莊提升教育體驗的價值所在。針對休閑農莊現存的教學前沿不明、課程規范不夠、復合人才不足、文化傳承不強等瓶頸,提出理解教育主動對接、完善課程彰顯特色、培育人才依托團隊、探究文脈貫通古今等具體解決路徑。
關鍵詞?休閑農莊;研學旅行;教育體驗
中圖分類號?F30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1)01-0113-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1.029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leisure farm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research trips are in full sw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bo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travel, from the aspects of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leisure farms, creating a unique brand of leisure farms, expanding the profit channels of leisure farms, and continuing the unique culture of leisure farms, it reveals the value of leisure farms in enhanc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n view of the bottlenecks such as the unclear teaching frontiers, insufficient curriculum standards, inadequate compound talents, and weak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leisure farms, specific solutions such as understanding active education docking, perfecting curriculum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ing talents to rely on teams, and exploring cultural context through ancient and modern are proposed.
Key words?Leisure farm;Study travel;Educational experience
休閑農莊是指以山林、田園、湖泊、溪流、水庫等自然生態景觀資源為依托,以農林牧漁等特色農業生產、加工、經營為基礎,結合民俗文化、農耕文化、農事活動、農家生活,通過農業創意,為人們提供觀光旅游、教育體驗、康養休閑等服務的新型農業企業形態[1]。
研學旅行是近年來國內教育界備受推崇的新型學習方式。在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文件《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2]中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研學旅行涉及領域廣泛,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領域的研學旅行必不可少。休閑農莊作為“農業+”發展模式的新秀,聯合了很多與農業相關的產業,激活了農業諸多潛在的功能。在跨業融合的大背景下,教育與農業的融合勢不可擋,依托休閑農莊已有的旅游基礎,促進旅游向教育延伸、教育向農業拓展,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休閑農莊與研學旅行的結合,農業、教育、旅游的融合式發展,對休閑農莊教育體驗提出更高的要求[3-4]。因此,探討休閑農莊提升教育體驗的路徑成為當務之急。
1?研學旅行視角下休閑農莊提升教育體驗的價值
1.1?促進休閑農莊的產教融合?休閑農莊囊括了第一產業中的農林牧漁,第二產業中的農產品加工,第三產業中的經營銷售,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休閑農莊以農業為中心而延伸的產業形態較為普遍,且現階段十分注重農業與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教育,作為第三產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業的融合必將越來越緊密。隨著我國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高品質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高品質教育必然是創新型的教育、實踐型的教育、多元型的教育。其中,教育內容的情景化、教育形式的廣域化是高品質教育發展的根本。休閑農莊中的農耕勞作、產品加工、經營銷售等,均蘊藏著豐富而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滿足當今高品質教育發展的內在需求[5]。休閑農莊與教育融合的時代已經到來,研學旅行必將成為促進休閑農莊產教融合的重要手段。
1.2?打造休閑農莊的特色品牌
現階段,大多數休閑農莊以打造生態、旅游、康養等特色為主要目標;而對于教育特色的打造稍顯遜色。專門服務于基礎教育學段(包括小學、初中、高中)的特色休閑農莊為數不多,在教育領域內的品牌休閑農莊更是鳳毛麟角。面對休閑農莊在“特色”上的嚴重同質化、在“品牌”上的過度趨同化,休閑農莊與教育領域的結合,為實現其特色和品牌上的本質飛躍提供了絕佳的契機。尤其是國家對于中小學研學旅行的大力倡導和努力推動之下,休閑農莊積極提升現有教育體驗,積極轉型為中小學研學旅行基地,努力打造休閑農莊的研學特色,主動為中小學師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教學服務,必將能夠實現休閑農莊自身品質的華麗升級。這也為休閑農莊打造教育特色品牌提供了新的路徑和選擇。
1.3?拓展休閑農莊的營利渠道
休閑農莊作為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體,其營利渠道多樣,尤其以農產品加工銷售、休閑旅游等為主,其所占營利比重較大。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是休閑農莊得以生存的根基,是休閑農莊的主業,是休閑農莊的核心所在;休閑旅游,是休閑農莊得以發展的橋梁,是休閑農莊多重功能的重要體現,是休閑農莊的外圍延伸。若從融合和延伸的角度來看,推動農業與教育的相互融合,促進教學與農莊的彼此延伸,則更能發揮休閑農莊產業融合的功能,更好滿足休閑農莊業態延伸的需求[6]。另外,中小學研學旅行已經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涵蓋小學4~6年級、初中7~8年級、高中1~2年級,消費體量巨大,市場前景廣闊。在時間安排上避免旅游高峰,提倡錯峰出行,可在旅游淡季為休閑農莊帶來豐厚收入。因此,休閑農莊針對教育的營利空間很大,結合休閑農莊現有的休閑旅游項目,將富有農業特點的活動轉化為課程素材,將富有鄉土特征的文化轉化為教學資源,有助于拓展休閑農莊面向教育的營利渠道。
1.4?延續休閑農莊的獨特文化
休閑農莊,是所在區域內本地文化、農耕文化、現代農業文明交織而成的文化綜合體。休閑農莊的文化具有獨特性,其獨特之處集中體現在與“農”相關、穩定性與漸變性兼具。與“農”相關顯而易見,休閑農莊本身就是“農”的一部分。穩定性是休閑農莊“農”的基因,確保休閑農莊以“農”為本的底色。漸變性是休閑農莊“榮”的根本,彰顯休閑農莊一“榮”俱榮的特色。從民族文化的視角來看,休閑農莊的獨特文化,已然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之一,是中華民族自我解讀和理性認知的重要依據,也是當今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因此,休閑農莊的獨特文化具有重要的地位,應予以高度重視和深入挖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休閑農莊的獨特文化必須且只能依托休閑農莊本身而存在,休閑農莊獨特文化的延續必須且只能通過休閑農莊與教育的融合才能得以實現。休閑農莊肩負著延續獨特文化的歷史重任;在提升教育體驗的基礎上開展研學旅行,成為延續休閑農莊獨特文化的應然。
2?研學旅行視角下休閑農莊提升教育體驗的瓶頸
2.1?教學前沿不明
新時代的教育發展,已經步入“融合教育”“素養教育”的階段,而“實踐性”“研究性”則成為新時代教育的聚焦點。縱觀休閑農莊現有的教育體驗實情,初步具備了“融合教育”的端倪,但與“素養教育”仍有差別;已然體現了“實踐性”,但與“研究性”仍存差距。換言之,休閑農莊的教育體驗大體停留在簡單模仿、表層感知、自娛自樂的狀態,休閑農莊中的活動項目欠缺深層次的開發和設計。以休閑農莊中的果蔬采摘活動為例,大部分休閑農莊只將重點放在采摘的過程,將采摘過程簡單地等同于教育體驗,缺乏對采摘活動與教學前沿有效對接的深入思考,因而錯失了賦予采摘活動更多教學意義的機會,也就無法實現采摘活動中所蘊涵的教育價值,致使休閑農莊的教育體驗不佳[7-8]。
研學旅行是一種教育行為,實現教育價值是其核心,活動項目是其承載體;休閑農莊擁有多種活動項目,從教學前沿的角度進行整合創新,能最有效地對接研學旅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若要實現休閑農莊與研學旅行的緊密結合,則必須大力提升教育體驗性;若要大力提升教育體驗性,則必須深刻把握教學前沿。
2.2?課程規范不夠
休閑農莊中現有的所謂“課程”,大部分仍用活動內容、流程安排、項目設置等取而代之,而對于規范的課程,至少應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幾部分。據此對照休閑農莊現有課程,兩“缺”兩“粗”的問題十分突出,體現為課程目標的“缺”失,課程內容的“粗”糙,課程實施的“粗”放,課程評價的“缺”少。以休閑農莊中的動物喂養課程為例,豬、雞、羊、牛等動物既能作為休閑農莊的農產品用于銷售,又能附帶動物喂養體驗的功能,因而成為農莊中動物喂養的首選。仔細考察動物喂養課程本身,大部分休閑農莊僅注重飼料的提供和喂養的安全,對于動物喂養的課程目標則是缺失的,疏于考慮動物喂養課程能培養學生哪些關鍵技能、哪些必備品格;對于動物喂養的課程內容則僅僅是用準備好的飼料投喂給固定的動物;在課程實施中對喂養遇到的問題幾乎沒有具體指導;對課程的評價更無從談起,一則動物喂養的評價指標很難確定,二則即便能夠確定也很難保證評價的效度和信度。
休閑農莊的現有“課程”,忽視了擬定課程目標的重要性,輕視對課程內容的潛心打磨甚至蔑視課程內容的設計,無視課程實施的精細運作甚至渺視課程實施的掌控,以及課程評價的作用,錯誤地認為活動即教育、流程即教法、項目即教學,致使休閑農莊中開展的研學旅行較為盲目。
2.3?復合人才不足
研學旅行的參與者是廣大的中小學學生,覆蓋小學、初中、高中3個學段,與普通游客有所區別,與普通大眾有所不同。休閑農莊中的農業技術型人才基本能夠滿足農莊自身生產和發展的需求,但既精通農業技術又深諳教育的復合型人才(即研學導師)相對匱乏。以專業農技人才較為充足的高科技農莊為例,農莊中的農技人員較多,其中不乏具備中、高級職稱的高水平農技人員,應對農莊中出現的農業技術問題游刃有余,即便是開展相關的農業攻關研究也是得心應手,但要將自己的專業技術以合適的方式教育研學旅行的學生,似乎就有些力不從心了。高科技農莊的復合人才尚且如此匱乏,普通休閑農莊的復合人才狀況可想而知。出現此問題的原因不在“技術本身”,而在于“技術教育”,是由專業農技人員對教育較為陌生所致。整體來看,休閑農莊中的“農—教”復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即便是個別休閑農莊的“農—教”復合人才在數量上能滿足要求,在質量上仍不容樂觀,與研學旅行所需的復合型人才相距甚遠。
2.4?文化傳承不強
休閑農莊中的教育體驗活動,來源于農莊的日常生產生活,且均與農業文化息息相關。其中,既包括中國傳統農耕文化,也包括現代農業科技文明。圍繞農業開展的教育體驗,本身就包含傳承農業文化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看,農莊作為農業文化的傳承客體,地位極為重要,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像我國這樣的農業大國,傳承農業文化具有更為特殊的意義,更是農莊存在和發展的根基。然而,目前休閑農莊的教育體驗項目并未從文化傳承的高度付諸實施,卻只徘徊于初級的展演階段[9]。以休閑農莊的節慶項目為例,為迎合市場對地方文化的需求,很多農莊將本地鄉土民俗包裝成節慶項目,并冠以“某某節”之稱。雖然大多數節日確實源自本地,但也有不少節日存在杜撰之嫌。而且,這些所謂的“某某節”往往只注重聚攏人氣、吸引客源、增加盈收等商業層面,很少對節慶內容的文化內涵加以挖掘和精巧展示。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節慶的“原汁原味”,但同時也丟失了節慶本身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導致節慶活動的教育體驗不佳,更無法起到傳承農業文化的作用。
從教育與文化的相互關系來看,休閑農莊的教育體驗是農業文化傳承的重要窗口,更是休閑農莊在教育領域中的核心競爭力。缺少農業文化支撐的休閑農莊,在與研學旅行的對接中也會因喪失“農”本色而形同雞肋。
3?研學旅行視角下休閑農莊提升教育體驗的路徑
3.1?理解教育,主動對接
當代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學習者自身的教育體驗,體驗教育的時代已經來臨。體驗教育通過融合教育、素養教育等新形態,創設學習情景(虛擬的或真實的、結構化的或半結構化的),聚焦實踐性、研究性,在所創設情景中讓學習者根據生成性的、個性化的、全方位的“教育體驗”,發展專屬于自己的學習經驗。以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為主要構成的核心素養,是我國現階段的教育前沿,應予以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只有深刻理解現階段國內教育發展的趨勢,休閑農莊才能更好地與中小學研學旅行相結合;只有密切關注現階段國內教育發展的前沿,休閑農莊才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配合好、開展好、實施好中小學研學旅行。農業與教育的相互結合勢在必行,休閑農莊是絕佳的載體并應表現出自身該有的教育擔當,更應主動對接中小學研學旅行,積極把握住休閑農莊發展的新機遇。
3.2?完善課程,彰顯特色
為了更好地滿足中小學研學旅行對于課程的要求,應對休閑農莊現有的“課程”進行重新解構。首先,要關注課程及其體系的整體設計。中小學研學旅行活動是綜合實踐類活動,其課程必然是綜合性的。以項目式學習作為課程及其體系整體設計的依托,以休閑農莊的生產生活作為課程及其體系整體設計的素材,從中精選主題、布設任務、提煉問題,從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維度共同構建學習項目,由學習項目形成課程,由課程形成課程體系。
再者,要關注休閑農莊的自身特色。休閑農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個性主要體現為特色,科技、康養、生態、民宿等均可作為休閑農莊的特色。特色是休閑農莊開發差異化課程的基礎和內核,是滿足中小學研學旅行課程要求的基本保障。休閑農莊的特色可作為農莊研學課程(包括主題、任務、問題等方面)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開展農莊教育的亮點[10]。最后,要關注學生的自身特點。中小學研學旅行涉及多學段、多層級、多學校的學生,學生的情況復雜多變,休閑農莊的研學課程也應根據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套餐化、模塊化、動態化設計與調整。農莊研學課程的設計與調整,需要與學校進行充分而深入的交流溝通,需要對學生進行細致認真的前期調查與研究,在循環往復中達到課程優化的目的。
3.3?培育人才,依托團隊
中小學研學旅行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極為強烈,復合型人才包括課程研發人才、研學導師人才、研學運營人才等。就休閑農莊而言,可采用課程研發外包的形式,以緩解課程研發人才嚴重短缺的突出矛盾;可通過將現有農技人員、優秀導游、在職教師向研學導師轉化的方式,以緩解研學導師缺乏的嚴峻形勢;可采用與旅行社、教育機構、文化公司等社會團體與中小學學校對接研學旅行事務,以細化分工的方式緩解研學運營人才稀缺的現實困擾。
當然,以上只是權宜之計,若為休閑農莊開展研學旅行做長遠打算,則需要注意人才的培育途徑和團隊的依托方式。具體而言,休閑農莊培育人才的途徑無外乎“內”與“外”兩個方面,對“內”主要是積極自我培育,對“外”主要是主動尋覓引進;團隊依托的方式可考慮“獨(享)”與“眾(享)”兩種選擇,“獨(享)”團隊成本高但研學質量有保證,“眾(享)”團隊成本低但研學質量有波動。隨著國內研學旅行發展的日益成熟,平臺化、專業化、多元化的研學旅行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但人才與團隊始終是研學旅行發展中的決定性因素[11]。因此,休閑農莊十分有必要對研學人才予以高度關注與重視。
3.4?探究文脈,貫通古今
從表象來看,休閑農莊吸引力在于其獨特的景觀;從本質來看,休閑農莊吸引力在于獨特的文化。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不只滿足于對休閑農莊外在觀感的享受,而對于休閑農莊內在文化的體悟需求越發強烈。若要加大休閑農莊傳承自身獨特文化的力度,則首先要面對“何為休閑農莊文化”“休閑農莊為何產生”“如何發展休閑農莊文化”等問題,解答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對地方文脈的深刻探究。對休閑農莊文脈的探究,需要聯合學界、政界、商界等多方社會力量,齊心協力、不遺余力、竭盡全力地合作開展;需要統籌人才、政策、資金等多種影響因素,由點及面、由淺及深、由近及遠地持續推進。
將休閑農莊文脈探究視作一項系統工程,深入挖掘休閑農莊獨特文化的內涵,將其有機地融入農莊的教育體驗項目中、融入研學旅行之中。讓學生在體悟農耕文化、農業科技文明的過程中,了解我國農業大國的基本國情,深刻地理解“農文化”在國家文化發展中的悠久性與連續性,從而熱愛農文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休閑農業莊園建設規范:DB43/T 663—2019[S].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19.
[2]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等.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2016〕8號[A/OL].(2016-12-02)[2020-03-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3]煙雨.多利農莊:打造有機生活體驗平臺[J].上海農村經濟,2015(8):25-27.
[4]顧吾浩.特色農莊的創新與發展思考[J].上海農村經濟,2015(5):37-42.
[5]李文璐,李東徽,畢寶良,等.云南休閑農莊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天津農業科學,2014,20(12):72-75.
[6]刁躍琿,孔志強,刁兵.2018南京特色農莊成本收益調查[J].江蘇農村經濟,2019(2):52-54.
[7]王馨,陳穎.新時期我國家庭農場發展的困境與對策[J].學術交流,2019(7):114-119.
[8]王倩穎.黑龍江省農業旅游資源分布及其價值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8):240-245.
[9]王茜,姜衛兵.教育類主題創意農園的發展及規劃設計要素初探[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7):16-18.
[10]林雅橙.鄉村中的兒童自然教育營地規劃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9.
[11]羅璇.湖南多功能特色農莊規劃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