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進
作者供職于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投資有限公司
電力產業是打通社會經濟各個環節的“動力源”,要優先于其他產業的發展而發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在后疫情時代黨中央基于國內發展現狀趨勢、面對國際環境發生嬗變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抉擇。電力作為國民經濟先導性和基礎性的產業,是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產業與公用事業,擔負著經濟發展的“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如何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抓緊構建完整的電力產業體系和創新發展思路,不斷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更好服務和服從于新發展格局,是電力行業在“十四五”期間必須認真思考的戰略性課題。
1.“新講話”指引電力發展的新方向。繼2020年9月30日習總書記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上的講話明確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后,2020年12月12日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再次提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宏偉目標,這必將對電力行業未來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也為我國電力結構轉型指明了新方向,我國電力投資與建設將會加速從傳統的煤電為主向清潔低碳的新型電力轉變,“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將迎來“倍速”發展的高光時刻。
2.“新格局”厚植電力發展的新沃土。2020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打造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是實現消費提振和帶動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要通過進一步深化電力投融資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努力打通發、輸、變、配、售和用電各環節的“腸阻?!?,構建新型能源電力體系,真正暢通我國經濟發展“內循環”的“動力源”,切實承擔起在促進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協調區域發展、落實國家發展戰略等方面的重要責任和歷史使命。
3.“新基建”筑牢電力發展的新高地。新基建包括5G、特高壓、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AI以及充電樁,這些領域都跟電力行業有較深的淵源和關聯,特高壓和充電樁直接跟電力相關的,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AI都屬于耗能耗電的大戶,而且電力領域也正在如火如荼進行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轉型,離不開數據中心、移動互聯網和AI等現代信息技術有力支撐。由此可見,在“十四五”甚至更長遠時間,“新基建”將催生出更加廣闊的電力“新藍海”,給電力投資與建設帶來廣闊的機遇。

4.“新技術”引領電力發展的新潮流。近年來,我國在特高壓輸電、百萬級水電機組制造與安裝、大功率海上風電制造與安裝、光伏發電關鍵技術、生物質耦合技術、重中小型燃氣輪機自主制造、一體化脫硫技術以及儲能、氫能、智慧能源、民用核電技術、核聚變技術等新興能源領域取得大量原創性的重大技術突破,這些技術的突破與進步有效降低了電力設備造價和開發成本,使得一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富貴”能源變成大眾化的“平民化”能源,成為具有規模化開發和較高投資價值的新電力。
5.“新業態”拓寬電力發展的新空間。隨著“云大物聯智鏈移”在現代信息技術在電力領域的廣泛應用,電力用戶個性化的需求和服務日益增強,帶來了微電網、分散式風電、分布式光伏、燃氣分布式電源、綜合能源服務、儲能等業務快速發展,并與用戶側用能需求深度融合,形成智慧工廠、智能電網、虛擬電廠、綜合能源系統、云平臺等電力新業態層出不窮,成為能源電力多元化利用的重要方式和能源電力管理變革的重要力量,也為電力投資的轉型升級贏得難得的發展機遇。
1.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面臨下滑。隨著近幾年經濟增速放緩,我國電力已進入相對過剩時代,但東西部電力供需不平衡矛盾仍很突出,煤電利用小時逐年下降、虧損不斷,水風光的棄電現象雖有所好轉但仍難以從根本上解決,新能源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全面實現平價和競價上網,加上發電和電建企業的負債負擔過高,歷史欠賬太多,導致電力行業整體盈利水平不高,資產收益率下降,對電力投資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構成較大威脅。
2.結構性調整的任務仍然艱巨。我國電力轉型雖取得不少成績,但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仍有較大的距離:我國電力供需總體相對平衡并略有富余,但地區性電力過剩和短缺的問題依然存在;石化能源裝機特別是煤電裝機仍占據主導地位,電力工業的“重化”特征依舊比較明顯;大電網與配電網、微電網發展不平衡,電網網絡結構有待優化,難以支撐新能源快速發展的要求;基荷電源相對過多、調峰電源明顯不足,造成“全年富電量、短時缺電力”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3.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步履維艱。雖然我國電力市場交易框架已基本搭建,電力市場化交易量逐年增加,但傳統電力交易方式仍占全社會電力用電的三分之二強,電力市場交易仍以中長期直接交易占主導地位,電力零售和期貨市場有待開發;售電側市場還需要進一步放開激活,增量配電改革推進速度比較緩慢;電力現貨交易還需不斷完善,電力交易價格、品種和機制有待優化,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力市場化之路還有不少“擋路虎”。
4.關鍵性技術的突破迫在眉睫。雖然我國在特高壓、三代核電、超臨界火電機組、百萬級水電機組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在一些核心技術和領域上仍存在“卡脖子”問題,如燃氣輪機、高溫材料、燃料電池仍被國外壟斷,儲能、氫能、碳排放等技術與國外同行差距較大,高端電力芯片、基礎硬軟件、核心算法等還依賴進口,基礎技術工藝、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的底子仍很薄弱,需要在“十四五”期間加大科技攻關投入,切實解決電力核心技術面臨的基礎性難題。
5.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依舊漫長。雖然近年來電力行業國際化雖取得長足進步,但我國電力企業的國際化程度仍然很低,境外經營收入、資產規模、從業人員占比還微不足道,跨國經營指數總體偏低,與國際一流電力企業差距明顯;境外電力經營資產與投資規模相對較小,境外電力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裝機僅華能和三峽集團兩家,難以真正發揮出“走出去”大國重器的作用;境外經營意識不強,對全球電力市場環境缺乏系統認識,國際風險防控能力薄弱,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
1.更加突出電力產業的先導引領作用?!敖洕l展,電力需先行”。在現代經濟社會中,電是現代社會文明的標志和使用最普遍的終端能源,早已經成為生產生活的必要品和必需品,無電簡直是寸步難行。因此,電力產業要優先于其他產業的發展而發展,其發展速度應高于國民經濟總值的增長速度。新發展格局的重心在于打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當務之急在于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其中最為關鍵之處在于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和領域,使其“血脈”暢通、“經絡”舒展,形成完整的內需體系,而“電”就是打通這些環節的“動力源”,尤其是在我國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征程中,電力不僅為工農商各行各業的發展承擔“保駕護航”作用,而且為現代高新產業和數學經濟的興起提供巨大的能量支撐,還能促進偏遠的農村地區電商、物流、電器銷售等生活市場的“大爆發”,為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動力保證。
2.不斷健全電力產業的基礎保障職能。雖然2020年我國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脫貧攻堅取得決戰性勝利,但是也要清醒認識到我國城鄉差別仍然巨大,東中西部發展還很不平衡,電力產業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服務脫貧幫扶中等方面的作用并沒有減弱,反而會更加提升。要始終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社會生產生活用電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做好電力供給側結構改革和需求側結構性結構,加快推進全國范圍內電氣化建設和電能替代工程,持續優化電力營商環境,為“六穩”、“六?!碧峁姶蟮碾娏ΡU希灰浞蛛娏Y源基礎性作用,充分結合電力需求價格彈性和交叉價格彈性,加快淘汰落后、過剩產能,因地制宜、因勢利導促進各種產業的協調有序發展,為全面建設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目標提供用之不竭的動力之源。
3.切實提升電力產業的生態承載功能。環境保護和碳減排將成為電力“十四五”規劃乃至未來電力發展的硬約束。我國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電力結構中煤電占比相對較大,導致電力行業碳強度較高(電力行業碳排放占比41%,排名第一位),與歐日等先進國家相比差距明顯,電力產業低碳轉型仍然任重而道遠。特別是習總書記在聯合國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出我國低碳轉型更遠大的發展目標,非石化能源發電、潔凈煤電發電、電能替代、綠色輸送等領域將贏得廣闊的發展空間,表現出更大的發展彈性,這是有效扼制電力行業碳排放總量增長的重要措施。推動能源電力生產由黑色、高碳向綠色、低碳的加速轉型,加大以節能減排為核心的能源消費革命轉型,積極打造更加包容、韌性、低碳的電力系統,讓“美麗中國”的綠意更濃,將不可避免成為“十四五”電力產業發展的“主旋律”。
4.持續優化電力產業的系統整合效能。隨著“新基建”戰略的實施,以“云大物聯智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電網、智慧電力將成為電力產業發展的最前沿。要從我國電力資源稟賦出發,主動嫁接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全面推進數學化與電力工業化的深度融合,形成“發-輸-變-配-調”各環節銜接順暢,“源-網-儲-荷-用”多維度協調互動,電力生產、傳輸、儲備和分配等體系運行高效,電力供給、運營與需求的相互平衡高度耦合,并在此基礎上加大綜合能源服務和電力新業態的創新與發展,實現電、氣、熱、冷、水等多種能源類型的橫向緊密融合,通過冷熱電三聯供、多能互補和階梯綜合利用等多種方式,實現不同類型的能源優化組合,在確保電力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整個電力運行系統的效能、效益與效率,這是打造安全、高效、綠色、經濟的新一代電力體系的關鍵所在。
5.勇于擔當國際電力合作的時代重任。電力產業作為“國之重器”,代表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帶一路”戰略的具體實踐者和重要參與者。特別是當前全球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勢力的急劇膨脹、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重新抬頭的關鍵時期,電力行業既要擁有“引進來”的開闊胸懷,也要擔負“走出去”的職責重任,以更加積極姿態擁抱業務發展的全球化,全方位、全過程融入全球產業大循環,多層面、立體化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有效利用國際資本資源,努力實現電力產業政策溝通、電力基礎設施聯通、電力設備貿易暢通、電力項目資金融通、電力人才交往相通,穩步推進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全力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爭當國際電力合作的“促進派”和“實干家”,讓電力產業國際化發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努力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開放條件下能源安全”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