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蔣瞰

2020年的10月1日,顯得與眾不同。同為國慶節(jié)和中秋節(jié),對中國人來說,都是大節(jié)。也因為這一年的春節(jié)被新冠疫情籠罩,雙節(jié)儼然被過成了春節(jié)。普陀山上游客不算多,一來是中秋的節(jié)日氣氛讓很多人選擇和家人駐守家中,出了門的因為路堵折回的也不少,而很多地方依然對疫情保守管理,出省出市需要報備。
我在傍晚五點半的時候踱步向伴山庵走去。褪去日光的后山布滿了秋日陰涼,黃葉從綠樹中跳脫出來,釋放著秋天的信號。普陀山上最讓我歡喜的大概就是伴山庵了。說起庵,不得不提出注意的是,古時僅指小草屋,故有“結(jié)草為庵”的約定俗成,舊時文人也把書房稱為“庵”,因此,并非對應(yīng)“尼姑”。
這個在半山上的伴山庵舊名伴云庵,土地改革后,僧俗同住,我的朋友——干家四姐妹就是出生并成長于此。1979年后,伴山庵倒真的是成了女眾寺院。現(xiàn)在伴山庵天王殿的匾額上就是余秋雨先生題寫的“伴山有月”??吹竭^一個說法,月屬太陰之象,伴山有月,即伴山有尼也。今天這樣的月圓之日,是應(yīng)該來伴山庵呀。
庵中十來位尼眾在院子里忙著布置,正殿香爐后,“伴山有月”匾額下,月餅、水果、齋飯、鮮花、香火被一一擺放出好看的造型,樓上尼眾的寮房燈光開啟,窗簾拉上,從外面看,就像點了一盞盞橘暖的夜燈。也才發(fā)現(xiàn),夏天一過,夜來得極快,根本是不由分說的。當(dāng)家?guī)煾秆埮笥讶タ吞煤炔?。席間有從青島前來寄宿在伴山庵的母女,也有當(dāng)?shù)貛煾傅呐f識,尤為殊勝的是喝到了1963年的普洱。雖是生普,茶湯呈琥珀色,茶色湛亮,要在嘴里繞一圈再吞進喉嚨才覺圓滿。女孩不喝,盡管喝了幾口也覺味道不差。大伙兒就隨她去。很多愛好和習(xí)性,都源自不知覺。
過六點半,儀式開始,尼眾換上統(tǒng)一海青。先唱香贊(爐香贊),再頌?zāi)蠠o月光遍照菩薩三遍,然后念14 遍藥師灌頂真言,最后唱供月贊和回向,四位女尼使用簡單的樂器,為唱誦營造了清幽的背景樂??腿藗兎謨闪姓驹谀岜娚砗?,再由人指引,一一上香祭拜。后來在公共場所看到居士們的念誦,就沒那么有好聽,不知道因為用的是普通話還是沒了音律的緣故。
其實,由于四合院的形制大小限制,伴山庵的院子里此刻是看不到月亮的。卻應(yīng)了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里描繪的場景:“庭下如積水空明……何夜無月。”但小孩子不這么想,他們身穿漢服,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四處尋找月亮,對他們來說,這是今晚的意義。
繼續(xù)回師父客堂,吃素月餅,喝好茶,一年到頭,沒幾個日子是可以飯后繼續(xù)動嘴的。這也是成年人的自我約束,因為有約束才有放縱,但除夕和中秋例外,嫦娥奔月的故事需要茶點的陪襯才好聽。在普陀山,很多寺院庵堂都會舉行供月儀式,時間長短規(guī)模大小由各自決定。小庵院相對自由,沒那么多規(guī)矩,主客團圓,哪怕萍水相逢。下山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整個山頭漆黑一片,在更廣闊的天上,月亮就掛在茂密的枝杈間,又大又圓。
《紅樓夢》第一回里就有中秋這個場景,賈雨村在和甄士隱賞月時吟誦出“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的詩句,字面意思非常符合找了一晚月亮的我們,只是我們遠沒有賈雨村的躊躇雄心,有的只是萬般柔情,猶如月光的柔和,不禁心生歡喜。
蘇軾是個寫月亮的高手,不過,相比朗朗上口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行香子·述懷》更符合山中的意境?!扒逡篃o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p>
那是潔白的白月光,和城里的黃色月亮不同,等走到千步金沙時,發(fā)現(xiàn)大海被它照得波光粼粼萬般分明。朝望海亭走去,那是千步沙的北面起始處,每次經(jīng)過,站在羼提庵的角度,總是最美。想到中秋日三白攜蕓娘登亭賞月,晚暮炊煙四起之際,二人還可以極目四望,見西山,水連天,和我們現(xiàn)在差不多,閑暇清淡,一片疏闊。如果物欲不高,也能過得如詩如畫。都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現(xiàn)在看來更像是一句營銷吧?就像“來普陀山還愿要連著三年”,其實是為了讓人多抬頭看看浩瀚星辰吧?
此刻我們沉默又小心地走下每一個臺階,再回頭時,看見滿天星辰從頭頂略過,山上是夜晚最好?!耙鞒少p月之詩,只愁月墮?!表斨自鹿猓湍軞g歡喜喜白頭偕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