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佳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孕期或妊娠期首次出現的糖耐量異常現象,是妊娠期產婦最常見的內科合并癥之一,占糖尿病孕婦的80%以上[1]。有研究證實,妊娠期糖尿病會對妊娠期產婦造成近期或遠期的影響[2],包括妊娠期高血壓、早產、羊水過多及先兆子癇等并發癥[3],同時還會增加新生兒低血糖及新生兒巨大等不良妊娠結局[4]。妊娠期糖尿病現已成為臨床孕婦孕檢的一項重要指標,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療過程中確保孕婦妊娠及分娩過程中的血糖水平穩定,避免因代謝異常導致母嬰預后不良,現已成為婦產科醫護人員關注的重點[5]。因此,加強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科學護理干預尤為重要[6]。為此我院將飲食管理指導聯合運動訓練應用于妊娠期糖尿病臨床護理中,應用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對象 選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46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為研究對象。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3例。對照組:年齡18~38(28.49±2.64)歲;孕周31~39(35.62±2.14)周;初產婦67例,經產婦56例;體質指數(BMI)≥28 kg/m2有39例,24 kg/m2≤BMI<28 kg/m2有68例,BMI<24 kg/m2有16例。觀察組:年齡18~37 (28.17±2.56)歲;孕周30~39 (35.83±2.51)周;初產婦68例,經產婦55例;BMI≥28 kg/m2有40例,24 kg/m2≤BMI<28 kg/m2有66例,BMI<24 kg/m2有17例。兩組孕婦年齡、孕周、產程及BMI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臨床癥狀及體征檢測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7];均為單胎妊娠孕婦;具備正常的視聽、言語及理解能力;心、肝、腎等內臟器官正常者;孕周>31周且初次產檢時間<25周;病人及家屬均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孕期已合并有糖尿病者;孕前合并嚴重的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及甲狀腺功能減退等疾??;合并有其他類內臟器官衰竭者;有精神類疾病史或心理障礙者;中途轉院或臨床資料不齊全者。
1.3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產前常規檢查、圍生期健康宣教及產后常規護理指導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飲食管理指導聯合運動訓練干預,具體如下。
1.3.1 成立干預小組 選取科室經驗豐富的6名責任護士、3名主管護師及1名護士長成立飲食指導管理聯合運動訓練干預小組,由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計劃制訂和監督落實。通過查閱文獻及咨詢專家等方式,定期開展妊娠期糖尿病治療與護理等相關知識及技能的培訓與考核,提升小組成員的業務核心能力,熟練掌握飲食指導管理聯合運動訓練的實施內容及方法,以一周一會的形式舉行組內交流和討論,適時進行方案調整和改進,確保病人得到最優質護理服務。
1.3.2 飲食管理指導[8]根據孕婦的年齡、孕周、血糖水平及BMI等各項指標情況,制定符合其個體化的人性化健康食譜,給予相應的飲食健康宣教,要求孕婦嚴格遵循科學的飲食計劃,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3.2.1 餐次分配原則 提倡少食多餐原則,將全天食物進行餐次劃分為4~6餐,最好按照三餐三點的方式定時、定量進行供餐,各時間段供餐百分比依次為早餐(06:00~08:00)20%,早點(09:45~10:45)5%,午餐(12:00~13:00)30%,下午茶(15:00~16:00)10%,晚餐(18:00~19:00)30%,宵夜(21:00~22:00)5%。
1.3.2.2 能量分配原則[9]每日熱量需按照嚴格的標準進行攝取計算,確保能量攝取總量≥7 531 kJ/d,早餐占10%,午餐和晚餐各占30%,早點、下午茶及宵夜各占10%;蛋白質占20%~30%,糖類占40%~50%,脂肪占30%~40%,配合攝入適量維生素、鐵劑及鈣等。
1.3.2.3 食物分配結構[10]可根據孕婦孕前BMI進行調整,對于孕早期每天可攝入牛奶250 mL,中晚期可增加至每天500 mL,同時可每天補充800 mg的鈣劑或維生素,主食應控制為每天300~500 g。糖類食物可選擇含糖指數較低的食物,如紅薯、地瓜、粗糧及雜豆類;蛋白質類食物可選取蛋、牛奶、魚肉及瘦肉等;維生素補給以新鮮蔬菜水果為主,如海藻、豆類、青菜、西紅柿、青瓜等含糖較低的食物。
1.3.2.4 飲食記錄管理 為住院孕婦建立獨立的飲食日志及檔案管理,記錄孕婦每日食物攝入種類、熱量及含糖量,定時定點進行血糖抽檢及胰島素使用情況,根據孕婦病情變化情況及時更換和調整飲食方案,確保孕婦及胎兒宮內發育指標正常。
1.3.3 運動訓練 根據糖尿病治療指南中運動治療推薦時間,為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制定符合其實際情況的運動干預訓練,區別每日運動時間維持在30~45 min,以促進葡萄糖的代謝,達到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目的。
1.3.3.1 運動內容 運動內容可包括上肢運動、有氧運動及肌肉鍛煉等,主要包括前臂伸展鍛煉、上肢體操、慢跑、散步、游泳、孕婦體操、瑜伽、肌肉放松等。需根據孕婦實際體質情況和興趣愛好等選取適宜的運動鍛煉項目。運動強度以輕微出汗、肌肉酸脹且不感疲勞為宜,心率一般控制為(220-年齡)×65%以下。
1.3.3.2 運動頻率 由于每種運動內容及方式不同,運動所完成的時間不同,因此一般運動時間必須控制為30~45 min,也可采取組合式運動和分組運動,以達到有效的運動效果,每周4次或5次。如散步,可指導孕婦餐后1 h進行,以平路徒步行走為宜,時間控制為每次30~40 min,步調保持一致,勻速行走,每周4次或5次;上肢運動,可指導孕婦與餐后1 h進行,取坐位雙手各拿1 kg的啞鈴,交替向上舉過頭頂,上舉時肘關節需保持伸直狀態,下放時雙臂需向兩側同打開平舉,保持肘關節與肩部在一條直線上,時間控制為15~20 min,每一動作保持每次2~3 s,每組15~20次,每天2~3組,每周3~5 d。
1.4 觀察指標 ①采取葡萄糖氧化酶法[11]對兩組孕婦血糖水平進行檢測,包括空腹血糖、餐前30 min血糖、餐后2 h血糖及夜間血糖值,其中空腹血糖標準值為3.3~5.6 mmol/L,餐前血糖標準值為3.3~5.8 mmol/L,餐后血糖和夜間血糖標準值為4.4~6.7 mmol/L。②采取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對兩組孕婦妊娠結局進行比較,包括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過多、妊娠期高血壓及剖宮產等。③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率進行比較,包括胎兒畸形、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巨大及新生兒窘迫等。


表1 兩組孕婦干預后血糖水平比較 單位:mmol/L

表2 兩組孕婦干預后妊娠結局比較 單位:例(%)

表3 兩組干預后新生兒結局比較 單位:例(%)
妊娠期糖尿病是由于孕婦體內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的變化,導致胰島結構及功能發生改變,胎盤分泌雌激素和孕酮等多種激素,會使得孕婦機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引發胎盤分泌的胰島素酶會加快胰島素降解,造成孕婦妊娠期血糖水平上升[12]。有研究表明,妊娠期糖尿病與其他糖尿病之間最大的差異在于孕婦糖耐量下降程度與其自身妊娠時間長短有直接關聯,會明顯增加母嬰并發癥發生率[13]。目前,臨床針對糖尿病處理的方式,多采取血糖藥物控制,但長期的藥物使用會影響母嬰安全[14]。因此,找尋科學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改善妊娠結局,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提高母嬰結局已成為目前婦產科的重要課題[15]。
根據有關研究顯示,飲食治療是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各項治療的基礎,是提升胰島素功能的前提[16]。飲食管理指導是通過科學的飲食調配管理,合理增加孕婦和胎兒的營養需求,并有效控制和維持最佳的血糖水平,以適當的糖類和脂肪構成比例和量,保持孕期最佳體重,增加能量和限制能量[17]。根據有關研究表明,血糖水平正常的孕婦因過度限制熱量,可能會造成尿酮體或酮癥酸中毒發生,給母嬰結局帶來嚴重危害[18]。因此,在了解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營養代謝情況下選取合適的食物種類,確定膳食能力攝入量,是臨床治療妊娠期糖尿病關鍵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運動是2型糖尿病病人的主要輔助療法,能夠有效促進血糖水平的穩定,改善胰島素抵抗及高血糖狀態,同時也可改善心血管狀況及整體健康水平[19]。也有研究證實,運動干預不僅可作為糖尿病的輔助治療,同時也是預防糖尿病的主要方法[20]。運動鍛煉可使肝臟和肌肉中的葡萄糖轉換為糖原儲存,使血糖逐漸降低,保持穩定狀態,同時也可提升糖尿病病人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胰島素誘導的肌糖攝取能力[21]。
本研究將飲食管理指導聯合運動訓練干預應用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臨床中,成立飲食指導管理聯合運動訓練干預小組,制定人性化和符合個體差異化的干預內容和實施步驟,通過制定嚴格的餐次分配原則、能量分配原則、食物分配結構及做好飲食記錄管理,對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飲食標準進行詳細的規劃和記錄,同時制定科學的運動鍛煉內容和運動鍛煉頻次,以提高血糖控制水平,改善妊娠結局。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的空腹血糖、餐前30 min血糖、餐后2 h血糖及夜間血糖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孕婦孕中選取剖宮產分娩方式少于對照組,產后出血、胎膜早破、羊水過多及妊娠期高血壓等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發生胎兒畸形、早產、死胎、新生兒窒息、新生兒巨大及新生兒窘迫等不良結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飲食管理指導聯合運動訓練干預模式能夠控制和改善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血糖水平,促進母嬰結局的改善,降低母嬰不良并發癥發生率,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妊娠預后[15]。
綜上所述,飲食管理指導聯合運動訓練干預能夠有效控制妊娠期糖尿病孕婦血糖水平,降低母嬰不良并發癥及改善分娩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