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旭
永久性腸造口是目前治療結腸癌病人常用的方法,結直腸癌病人行根治手術后會導致病人正常生理排便途徑改變,增加病人自我感受負擔[1]。此外,結直腸癌病人由于對疾病及護理技能缺乏有效的認識,導致病人自理能力較差,增加病人腸造口并發癥發生率[2]。永久性腸造口并發癥發生與病人健康行為密切相關,健康行為可影響病人疾病管理能力,從而影響病人預后及生活質量[3]。自我感受負擔是指個體擔心疾病及照護需求對他人造成影響而出現的內疚、痛苦、自責及自我價值感的下降,若自我感受負擔太重會導致病人消極應對疾病,影響病人預后,降低病人生活質量[4]。因此,本研究探討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及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的關系,旨在為永久性腸造口病人制定護理干預提供指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85例永久性腸造口病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病人均為首次行永久性腸造口手術;②病人術后生命體征平穩,預計生存期>6個月;③病人知情同意,愿意配合調查。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溝通障礙及老年癡呆病人;②患有嚴重肝腎功能損傷及心腦血管疾病病人;③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病人。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調查問卷 問卷包括病人性別、年齡、學歷、家庭月收入、病人對疾病認知、醫療支付方式、婚姻狀況、定期參加造口知識講座、并發癥發生情況等。疾病認知采用自行設計的永久性腸造口疾病知識調查問卷進行評價,問卷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評分<50分為低水平,評分51~75分為中等水平,評分>75分為高水平。
1.2.1.2 自我感受負擔 采用張慶娜等[5]翻譯的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進行評價,量表包括經濟負擔、身體負擔及情感負擔等3個維度,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級評分,1分為“從不”,2分為“偶爾”,3分為“有時”,4分為“經常”,5分為“總是”,總評分10~50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越重。
1.2.1.3 健康相關行為 采用萬麗紅等[6]制定的健康行為量表(HPL)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軀體活動(10個條目)、營養(10個條目)、心理健康(9個條目)、人際關系(8個條目)、健康責任感(8個條目)及壓力調解(7個條目),共52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3級評分,總評分52~156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健康相關行為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1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
1.2.1.4 生活質量 采用楊秀秀等[7]編制的造口生活質量問卷(COH-QOLOQ)進行評價,量表包括身心狀況、社會交往、造口袋對病人影響、與家屬及朋友的關系4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級評分,總評分20~80分,分值越高提示病人生活質量越理想。
1.2.2 調查方法 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進行調查,調查前由研究小組與病人進行溝通,向病人介紹本次調查目的及意義,獲得病人同意后發放調查問卷,由病人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填寫,病人填寫完畢后由護士當場回收并進行問卷統計。本次共發放問卷85份,回收有效問卷8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2.1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健康相關行為及生活質量評分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為(38.02±4.12)分,其中條目均分最高為情感負擔(4.58±0.78)分,其次為經濟負擔(3.92±0.81)分、身體負擔為(3.62±0.72)分;健康相關行為總評分為(102.11±5.98)分,生活質量總評分為(72.12±6.78)分。
2.2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與健康相關行為的關系 Pearson單因素分析顯示,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及情感負擔與健康行為總評分、健康責任感、心理健康及壓力調解呈負相關(P<0.05)。見表1。

表1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與健康相關行為的關系
2.3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與生活質量的關系 經Pearson單因素分析可知,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情感負擔、身體負擔與生活質量總評分呈負相關,而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情感負擔與身心狀況評分及與家屬及朋友的關系呈負相關(P<0.05)。見表2。

表2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與生活質量的關系
2.4 不同特征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評分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家庭月收入、醫療付費方式、學歷、病人對疾病認知水平、并發癥、定期參加造口知識講座是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影響因素。見表3。

表3 不同臨床特征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評分比較 單位:分
2.5 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為因變量,以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因素為自變量行多元回歸分析可知,醫療付費方式為自費、并發癥、病人疾病認知水平低下是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危險因素(P<0.05),而定期參加造口知識講座則是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保護因素(P<0.05)。見表4。

表4 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多元回歸分析
3.1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情況 永久性腸造口手術將病人原有的肛門排泄口移至腹部,導致病人身體形象改變,增加病人病恥感及自我感受負擔[8]。本研究結果顯示,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為(38.02±4.12)分,提示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較重。其中情感負擔條目均分最高,可能與病人認為永久性腸造口的建立會給周圍人群帶來負擔,從而加重病人自責心理。同時,病人還可能會受到周圍人群排斥及刻意回避,從而加重病人情感負擔。另外,手術、造口作為創傷性治療,會加重病人軀體癥狀,增加病人身體負擔,而身體負擔的加重又會導致病人出現焦慮、自責、內疚的情緒,進一步加重病人情感負擔[9-11]。
3.2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與健康相關行為及生活質量的關系 自我感受負擔不僅影響病人身心健康,而且會導致病人消極應對疾病,不利于病人預后[12]。本研究經Pearson單因素分析可知,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情感負擔與健康行為總評分、健康責任感、心理健康及壓力調解呈負相關(P<0.05),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情感負擔、身體負擔與生活質量總評分呈負相關(P<0.05),而自我感受負擔總評分、情感負擔與身心狀況及與家屬及朋友的關系評分呈負相關(P<0.05)。表明自我感受負擔可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健康行為及生活質量。這提示護理人員對首次進行永久性腸造口病人進行造口護理的同時應注重病人心理狀況,加強病人造口護理技能及健康知識宣教,糾正病人錯誤認識,促使病人建立健康行為,使病人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身體的變化,從而減輕病人自我感受負擔,提高病人生活質量[13-16]。
3.3 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相關因素 本研究經多元回歸分析可知,醫療付費方式為自費、并發癥、病人疾病知識為低水平是影響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危險因素(P<0.05)。醫療付費方式為自費會增加病人經濟負擔,導致病人自我感受負擔加重。造口相關并發癥會增加病人軀體癥狀,導致病人身體負擔加重,從而增加病人焦慮、抑郁、自責的情緒,加重病人心理負擔[17-19]。病人疾病知識水平低會導致病人出現錯誤的認識,不利于病人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從而加重病人自我感受負擔[20]。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定期參加造口知識講座則是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的保護因素(P<0.05),這可能是定期造口知識講座能提高病人對腸造口的認識,有利于病人建立健康的行為及采取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從而減輕病人自我感受負擔[21]。
3.4 小結 永久性腸造口病人自我感受負擔與健康相關行為及生活質量有密切的關系,減輕病人自我感受負擔可促進病人形成健康相關行為,提高病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