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河南信陽供電公司 林平 項巍
“貧困戶脫貧了,還要壯大大張莊村的集體經濟,讓鄉親們發家致富。”這是張森給自己定的駐村目標。
大張莊村的貧困戶喜歡跟張森攀談,孫紅艷即是如此。2020 年11 月26 日下午,陰雨寒冷,張森走進孫紅艷的家,與這家人談生態農業種植,談大棚香菇培育,談黃牛喂養,點燃了孫紅艷全家的致富希望。
“國家政策好,張書記也關心我們家,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的!”孫紅艷說。
孫紅艷與丈夫柳偉是大張莊村柳圍孜組的村民,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大女兒13歲,4年前患了尿毒癥,幸好找到了腎源,撿回一條命,柳家卻因此變得“一窮二白”,2017年被識別為貧困戶。
2020 年新冠疫情鬧得比較兇的3 月份,張森被國網河南信陽供電公司派駐河南省息縣彭店鄉大張莊村任“第一書記”。后來,張森了解到柳家的情況,便來他們家談心,鼓勵柳偉在疫情緩解后去妻表哥的公司打工。柳偉的妻表哥在湖南經營一家鋼管租賃公司,需要貼心的人幫助管理,也為幫襯柳家渡過難關,便看中了柳偉。柳偉卻拿不定主意,就對張森說了此事,張森覺得這是好事:柳偉一來可以掙錢養家,二來可以積累管理經驗,將來或許也能用得上。很快,柳偉便去了湖南。不久,孫紅艷也去縣城找了一份家具銷售的工作,把三個兒女留給公婆照顧。有了收入,這家的生活逐漸有了起色。
類似的貧困戶還有喻小得。喻小得今年53歲,患有冠心病,多年來一直靠藥物控制,兩年前接受易地搬遷安置。喻小得有一兒一女,女兒出嫁幾年了,兒子28歲,在外打工,平時喻小得老兩口在家。為了維持生計,村里給喻小得安排了一個公益性崗位——保潔工,每天在易地搬遷點打掃衛生。張森時常會去找喻小得聊天,鼓勵他朝前看。張森說,像喻小得所在的公益崗位,全村共有54個,全部安排給貧困戶,村里還對他們的工作成績進行劃段評比,獎懲兌現。
自2020 年3 月駐村以來,張森走訪了全村所有的貧困戶,了解了他們的訴求和困難,并盡力解決。
2018 年,張森調到國網息縣供電公司任副總經理,主管營銷工作。當時,該公司一年的投訴高達500件,這讓張森壓力頗大。
經過一番調查研究,張森對該公司營銷機構和供電所進行了整合,開展“五小供電所”建設,制定一系列規章制度,提高優質服務水平,努力做好降線損、降投訴、降停電工作。對規章制度執行得好的,給予獎勵,反之,就處罰,獎懲兌現。這些措施立竿見影,2019年,該公司投訴降至200多件,2020年初至今,投訴更是降至22件,而營銷類投訴只有3件,申訴成功2 件,實際上只有1 件。綜合線損率也由前一年的超過10%降至6%左右。
跟自己比,有進步,跟別人比,成績亦可觀。這個可觀體現在全省供電所競賽排名上。2019年,在國網信陽供電公司所轄的8個縣公司中,國網息縣供電公司供電所綜合評價指標排名第一。當年12月,在全省縣公司供電所綜合評價指標排名中,該公司位列第九,這是史無前例的好名次。

2020年3月,張森任大張莊村駐村“第一書記”后,仍兼管國網息縣供電公司的營銷工作。他白天忙著扶貧,夜里和節假日忙著遙控指揮公司的營銷工作,依然取得了好成績。7月,在全省供電所綜合評價指標競賽中,該公司白店供電所取得與其他所并列第一的好成績。3 個月后,該公司供電所綜合評價排名全省第一的供電所增至4個。
2020 年10 月開始,張森獲得減負,不再主管國網息縣供電公司的營銷工作,專職駐村。張森更是恍如一只上滿了發條的鐘表,日夜嘀嗒在大張莊村的阡陌間、村戶里。
早在2018 年底,大張莊村即退出貧困序列。張森駐村之后,更是加大了鞏固脫貧成果的力度,持續改善村里的公共基礎設施,助推扶貧產業發展,布局大張莊村的振興工作。
大張莊村現有村民848戶3164人,耕地5180畝,人均1.6畝。張森希望利用好這些耕地,讓村民有更多的收入。他通過考察發現,利用酵素等有機肥搞生態農業可提高土地價值,便極力推廣。
村民鄭勇林和兒子鄭義彬年初建了鵝棚和豬場,眼下正在搞鵝和豬養殖。張森支持他們擴大養殖規模,因為鵝糞和豬糞是非常好的有機肥,用鵝糞和豬糞種出的糧食不含農藥殘留,可以賣個好價錢,如此既避免了環境污染,又提高了收入,實為良性循環。鄭氏父子干勁很大,稱將來規模擴大了,還會雇用勞動力,共同致富。
貧困戶宋中華是張森關注的黃桃種植戶。幾年前,一場大火把宋中華的家燒個精光。禍不單行,他的妻子又患了腦動脈瘤,宋家因此致貧。1971 年出生的宋中華沒有頹廢,而是外出學習了黃桃種植技術,回到家鄉后開始了黃桃和其他果樹的種植。今年,宋中華的6畝黃桃喜獲豐收,張森幫助宋中華利用電商平臺銷售黃桃,幫助宋家增加了幾萬元的收入。宋中華還承諾帶動周邊村民種植黃桃,讓更多的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在大張莊村部路西的田地里,4座大棚正在建設,骨架已經搭好,鼓風機也已到貨,蓋上篷布就可以使用了。張森說,這4 座大棚是用作香菇種植的,每座大棚每年的承包費是5000 元,4 座大棚一年能為村里掙到2 萬元。他給這些香菇大棚起了一個名字——息縣彭店大張莊生態農場,并拿到了營業執照。
2020 年11 月26 日下午,張森到孫紅艷家走訪。孫紅艷說表哥在湖南的鋼管租賃公司近來生意不太好,柳偉前兩天回來了。張森立馬想到了香菇大棚,他說,如果柳偉有意承包大棚種植香菇,可以找他,村里將來會聘請技術人員前來指導,直到種植戶學會種植技術為止,還可幫他申請小額貸款。根據張森的計算,承包一座香菇大棚一年可賺20000元,廢棄菌棒還可用來改善農田。孫紅艷有點心動,說和柳偉商量之后再定。
張森還把目光投向易地搬遷點的房頂,他已與一家公司談妥,出租房頂搞光伏,年租金近5萬元。眼下,張森張羅的8座養牛場也在建設之中,此前該村還建有一處產業扶貧基地對外出租,年租金2萬元。待這幾個項目塵埃落定,該村每年就有至少10萬元的集體收入。
“貧困戶脫貧了,還要壯大大張莊村的集體經濟,讓鄉親們發家致富。”這是張森給自己定的駐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