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北京博鼎誠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涿州分公司, 河北 涿州市 072750)
湖北宜昌地區的礦山對以緩傾斜薄至中厚礦體一般采用房柱法、全面法等空場法進行地下開采[1],隨著礦山開采深度逐步加深,其采場頂板的穩定性是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宜昌某磷礦Ph22礦層的頂板穩定性較差,尤其是遇斷層破碎帶時更易出現塌頂事件,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的頂板管理措施。在保證回采作業安全的前提下,提出頂板巖體分級管理制度,針對不同級別的采場頂板采用不同的支護方式。
該磷礦自上而下依次賦存 Ph22、Ph21及 Ph133個磷礦層,其中Ph22為本礦段主要工業磷礦層,其平均厚度為9.32 m,礦體傾角為4°~10°,屬緩傾斜薄至中厚礦體。
本礦段的水文地質邊界條件較復雜,屬無限補給的邊界類型。工業磷礦層頂板圍巖以堅硬~半堅硬碳酸鹽巖為主,直接頂板為層狀夾薄層狀泥質云巖和云質泥巖,其中較軟或相對軟弱結構面發育,屬于穩定性較差圍巖。
礦山于 2011年開工建設,經建設施工揭露,發現礦段內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礦巖結構及穩固性較差,斷裂構造復雜且控制程度較低,坑內涌水量大。
影響礦巖穩定性的因素不僅多而且較復雜,大部分參數不能被準確的量化。在回采過程中,根據實際揭露后的巖體結構類型、地質構造、結構面特征和破碎程度,參照《巖土錨桿與噴射混凝土支護工程技術規范》(GB 50086—2015)、《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探規范》(GB 12719—91)中關于巖體分級的規定,將該礦段頂板巖體穩固性分為3個級別[2],見表1。
在回采前加強探礦工作,明確頂板軟硬、穩固程度、地質構造和破碎程度、頂板的透水情況等地質條件,對巖體完整性指標進行預估。參照頂板巖體級別分類表,將揭露的頂板巖體劃分等級,按照頂板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應的支護方式。
通過理論計算,并參照類似礦山采場頂板支護方式及其支護參數,推薦采場頂板的主要支護方式為錨桿+長錨索聯合支護。針對穩定性較差的頂板,采用鋼筋網+噴射混凝土配合錨桿、錨索聯合支護。根據頂板巖體分級,不同級別的頂板采用不同的支護參數[3]。
2.3.1 錨索支護參數設計
根據普氏理論及秦氏公式,上覆巖層壓力按公式(1)計算。

表1 頂板巖體的分級

式中,P為上覆巖層壓力,kN;a為采場寬度的二分之一,m;b為坍落拱的高度,m;γ為上覆巖層的體積密度,kN/m3;L為采場長度,m;h為采場高度,m;φ為巖石的內摩擦角,°;f為普氏堅固性系數。
錨索設計承載力Nt、錨索錨固力Nm分別按式(3)、式(4)計算。

式中,Nt為錨索設計承載力,N;Nm為錨索錨固力,N;m為錨索張拉應力控制系數;n為鋼絞線根數;S為單根鋼絞線參考截面面積,mm2;Rm為鋼絞線抗拉強度,MPa。
應用懸吊理論,按式(5)計算錨索支護數量。

式中,n為錨索數量,根;P為采場內錨索應承受總壓力,kN;Ns為預應力錨索鎖定后的預應力值,kN。預應力錨索鎖定后的預應力值不應小于設計值的90%。
預應力錨索主要包括內錨固段、張拉段、外錨頭3部分,錨索長度按式(6)確定:

其中內錨固段長度按式(7)確定:

式中,L1為內錨固段長度,m;γ0為結構的重要性系數,0.9;ψ為設計狀況系數,0.95;γd為結構系數,1.3;γc為黏結強度分項系數,1.2;γp為單根預應力錨索張拉力分項系數,1.15;Pm為單根預應力錨索超張拉力,kN;D為錨索孔直徑,mm;c為膠結材料與孔壁的黏結強度,MPa,取 1.2~0.8;L2為自由端長度,按被錨固圍巖的厚度計算,m;L3為外錨頭長度,m,取0.75~1.0。
2.3.2 支護參數確定
施工前首先要探明礦層直接頂板內泥質泥晶白云巖厚度及位置,根據軟弱層的厚度,調整錨桿及錨索網度;根據軟弱層的賦存深度,調整錨桿長度,保證錨桿能夠穿過軟弱層并有足夠的錨固長度。錨桿的錨固深度應深淺不一,類似鋸齒狀,避免錨桿端部形成應力集中。
針對不同的頂板分級采取相應的支護方式和支護參數,見表2。
運用數值模擬軟件對采場頂板錨桿、錨索支護進行了模擬分析,通過比較頂板的沉降量可看出,采場頂板錨桿、錨索支護效果明顯,能有效地提高頂板穩定性[6-7]。
頂板最大沉降量出現在采場頂板中部,頂板未支護時最大沉降量達到 3.52 cm,采用短錨桿、長錨索聯合支護后,采場頂板沉降量明顯減小,最大沉降量減小為 1.95 cm,而且頂板巖層受開采擾動的范圍明顯縮小,頂板穩定性得到有效提高。采場頂板未出現明顯的破壞。
頂板在支護與不支護情況下,頂板各監測點頂板沉降量見表3。
采用頂板分級管理制度,針對采場頂板穩定性的差異采用相應的支護方式和支護參數,頂板位移減少30%,圍巖收斂率降低,有效解決了采場冒落和坍塌問題,提高了工人作業安全性;礦石損失率減少11%,貧化率降低20%,采場支護成本降低7%,既節約支護成本又達到理想的支護效果,提高了礦山經濟效益。

表2 頂板支護參數

表3 支護與不支護情況下頂的板沉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