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馬樂庭 楊 姝 董 月 馬 玄 方 媛
(1.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130062,長春;2.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檢修運維事業部,130062,長春//第一作者,正高級工程師)
專利的核心有雙重含義,一是保護創新,用公開換取法律保護,給發明者一定的經濟補償,進而推動技術創新;二是限定20年的保護期限,過保護期后,該技術被公開,最終促進人類整體技術進步。
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國際化正步入加速推進、全面轉型的新階段,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國外公司利用其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先發優勢,在高新技術產品領域設置知識產權壁壘,使得我國企業常常遭到國際標準與專利池的阻滯。再加上我國企業的專利清查意識比較薄弱,沒有形成完善的專利管理方法和流程,缺乏專利申請和保護的“正向”管理;專利工程師往往和設計人員脫鉤管理,專利律師和設計人員也存在管理盲區,專利工程師沒有很好地成為設計人員和專利律師的良好紐帶,使得專利管理工作處于被動局面。本文就如何發揮專利工程師的“正向”管理職能,更好地對軌道車輛產品專利進行管理進行有益探討。
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為加強專利管理,多年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及GB/T 29490—2013《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建立起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其中項目專利管理按照以下步驟開展:
1) 產品使用地法律環境分析:專利法對專利權的保護是禁止未經專利權人的許可,使用、制造、銷售和進口專利產品。專利法所規范的行為更多是對專利技術的使用和制造。因此,對發明創造的專有實施權和許可使用權是專利權的核心,任何未經專利權人同意的使用均是侵權行為。
2) 軌道車輛產品當地知識產權檢索:根據項目要求,專利工程師組織知識產權律師事務所對項目的應用做了分析。為了更細致化產品知識產權檢索(包括商標、專利、軟件著作權),首先將車輛分為8個系統(見圖1),然后與各個系統的設計負責人確定各自系統檢索專利的關鍵詞。

圖1 車輛關鍵系統功能分解示意圖
3) 侵權危害分析和專利布局報告:第三方專利律師根據項目要求,出具《項目專利侵權風險分析報告》和《項目專利申請布局報告》。兩份報告各有側重,但都是基于對現有專利檢索基礎上的分析。其中,《項目專利侵權風險分析報告》主要是針對該項目采用的技術與現有專利的高風險分析,識別出落入專利保護范圍的技術;《項目專利申請布局報告》則是對比分析了該項目采用的技術和現有專利,并給出了在相關技術點或領域進行專利申請和布局的建議。
4) 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專利管理:專利工程師將管理的重點放在《項目專利侵權風險分析報告》上,并將報告提交給項目設計團隊,要求設計團隊針對高風險專利展開設計回避工作,避免專利侵權風險。
5) 專利布局及專利申請:專利工程師和項目設計團隊會同第三方專利律師出具《項目專利申請布局報告》,并展開專利申請和專利布局工作。
6) 產品采購過程中的專利管理:專利工程師不但要對公司內部的設計、制造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也要對產品供應鏈的專利進行管理,明確知識產權權屬、許可使用范圍及侵權責任承擔等。
產品設計過程不僅包括產品的研發,同時也包括專利的檢索、回避設計等一系列工作。公司注重專利的管理,要求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對軌道車輛領域的知識產權信息、相關文獻及其他公開信息進行檢索,對軌道車輛的技術發展、知識產權和競爭對手等狀況進行分析。在對以上信息分析的基礎上,做好回避設計等工作。
根據項目要求,專利工程師聘請第三方專利律師出具《項目專利侵權風險分析報告》,同時為設計人員提供專業的專利分析和建議。
專利回避設計是一種常見的知識產權策略,即通過設計一種不同于知識產權保護的新方案來規避該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本身并不能回避,但研發人員可以采用不同于受知識產權保護的技術方案的新設計,以避開他人某項具體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專利回避遵循以下管理流程:第一步,了解專利侵權的相關標準;第二步,了解競爭對手的專利保護范圍;第三步,制定回避設計的策略;第四步,進行律師評估和成本評估。
根據《項目專利侵權風險分析報告》,設計團隊需對高風險專利進行分析。某項涉及保護緊固連接和彈性支撐的專利,公司的既有技術方案與其存在侵權風險。設計師經對比做了兩個回避方案。
方案1:利用垂向錐形芯銷和螺母連接兩個界面,同時利用彈簧結構進行減振。具體做法為:芯銷從界面1向內延伸,依次穿過錐形彈簧、界面2和螺旋彈簧,錐形彈簧連接到芯銷,螺旋彈簧連接到界面2外側,螺母在螺旋彈簧外側與芯銷螺紋連接,擰緊芯銷上的螺母能夠將螺旋彈簧和錐形彈簧以相反的方向彼此壓靠在界面2的另一側上。緊固裝置連接示意如圖2所示。

圖2 緊固裝置連接示意圖
方案2:使用水平安裝的凸輪軸依次穿過界面2吊架、界面1和界面2吊架,與螺母螺紋連接。該方案未采用彈簧減振結構,它是將圓柱式套筒減振組件的內套緊固在吊架之間,與凸輪軸、緊固螺母結合使用,采用了不同的連接方式和減振結構。
將上述兩個設計方案交付專利律師,經分析,方案1在實現的功能、效果和手段上與專利保護點基本相同,屬于等同物,等同原則成立,設計回避不成功;方案2采用了不同的連接方式和不同的減振結構,針對專利保護點規避設計成功,消除了專利侵權風險。設計方案在得到專利律師的確認后,專利工程師組織項目的成本核算團隊,對兩個方案的經濟性進行了評估。經評估,兩個方案的成本基本相當,未因設計回避造成成本上升。綜合考慮,最終該項目采用了方案2。
技術人員若對技術領域沒有較深的認識,是無法做好回避設計的;專利律師若對專利三原則的深度了解不夠,也不能確定是否回避了競爭對手的專利。此外,專利回避設計方案的成本是否具有市場競爭力,也是專利管理人員必須考慮和評估的因素之一。因此,回避設計的前提是三方人員,即技術人員、專利律師和專利管理人員的通力合作。其中,專利管理人員的“正向”管理及其承上啟下作用非常關鍵。
專利律師在全球范圍內檢索競爭對手與本項目相關的專利,限定檢索期為1998-04-30至2018-04-30,經篩選標引處理后的相關專利共587件,其中車體105件,轉向架70件,牽引系統151件,制動系統152件,網絡系統109件。
項目設計團隊結合專利律師出具的《項目專利申請布局報告》、專利回避的技術方案及措施、申請專利項目的創新點,結合軌道客車行業未來趨勢,提前規劃方案,進行專利提前申請和布局工作。專利經挖掘后獲得長客專利申請提案點,經查新后的專利申請計劃共38件。其中:車體22件,轉向架2件,牽引系統6件,網絡控制系統8件。
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產品供應鏈的管理尤為重要。公司由專利負責部門牽頭,專利工程師負責將專利律師出具的《項目專利侵權風險分析報告》的相關部分下發給項目的技術人員和采購管理人員,將風險傳遞給產品供應鏈的各方。
采購部門在采購技術協議中增加關于知識產權的要求,要求供應鏈上的所有供應商明確知識產權權屬、許可使用范圍和侵權責任承擔等。
供應商在項目投標時提供響應表,對以上知識產權的要求做出響應。其結果將列入供應商招標的打分列表中,作為供應商是否入圍和中標的重要依據。供應商一旦中標,以上對知識產權的要求將自動轉化為合同要求,以約束供需雙方。
國內軌道客車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都是鐵道部下屬企業,各企業間的技術互通有無,是真正能做到聯合設計、聯合生產的計劃經濟型企業。從1999年政企分開,成立中國中車集團公司,向市場經濟轉型后,各企業才有了知識產權意識,大部分企業的知識產權申請和保護都是2008年以后逐步走向正軌。
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專利運用主要集中在對中國中車其他公司的技術轉讓和對子公司的技術許可方面,專利運用處于以防為主的狀態。
馬歇爾·菲利普斯先生 2003年從IBM離職任微軟公司知識產權管理副總裁,經過半年的調研,廢除了由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先生1993年起草的NAP條款(專利非糾紛條款)。NAP條款實際上是微軟公司的霸王條款。微軟公司為避免與其合作的供應商產生知識產權風險,將該條款強行加到合同條款中。馬歇爾·菲利普斯先生主導微軟專利管理部門采用開放式、專利互授等合作方式,促使微軟聯合其他高新技術企業共同推動技術創新工作的迅猛發展。
馬歇爾·菲利普斯先生關于知識產權的運用有一段非常經典的評述:微軟正在重塑企業的形象,重新定義競爭性資源。它意味著知識產權不再僅僅被視為消極的權利,而是一種阻止他人使用自己的技術與自己進行市場競爭,或者通過許可使用費的方式加重對方負擔的權利。知識產權最大的價值不在于將其作為抵制競爭者的武器,而是作為與其他公司進行合作的橋梁,促使公司獲得在競爭中取得成功所需的技術和能力。
知識產權已經成為公司開放式創新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若無知識產權,公司會因為擔心其他公司濫用其新發明而阻止分享新的創意。但有了知識產權,公司會安心地與其他公司分享新的發明,因為這是互惠互利的,而且所有的創新在使用過程中都會得到全方位的保護,強大的知識產權將有利于促成密切而成功的合作。知識產權,即所謂的“籬笆”,將會變成公司間的紐帶而非屏障。
有效的專利正向管理是企業專利戰略的一部分,是企業既利用他人專利又規避他人專利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一種積極可行的專利策略。有效的專利運用管理,可以使設計人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心合理地分享研究成果,并一起合作創新產品,這樣才能達到專利的核心含義,推動人類整體技術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