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章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主編,教授)
2021年1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乘坐京張高鐵赴張家口賽區考察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籌辦工作。當他走進京張高鐵太子城站運動員服務大廳時,一邊聽取介紹一邊仔細察看京津冀地區鐵路網圖、京張高鐵和賽區位置示意圖以及沙盤等展示,并就高鐵發展作了重要指示:“我國自主創新的一個成功范例就是高鐵,從無到有,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自主創新,現在已經領跑世界。要總結經驗,繼續努力,爭取在‘十四五’期間有更大發展。”
2021年是個重要的年份,這一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又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這歷史交匯點上,回顧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展望新藍圖、落實施工圖,正當其時。
“獨立研究開發—引進消化吸收—全面自主創新”是中國高鐵創新發展的三部曲。若以載運工具為標志,這3個階段就是:“中華之星”與“先鋒號”—“和諧號”—“復興號”。幾十年的創新實踐告訴人們:外因只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變化的根據。
在2004年大規模引進國外高鐵動車組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一段獨立研制高速列車的歷史。中國機車車輛企業在輪軌式動車組上進行了多元的自主研發嘗試,這期間所形成和積累的技術能力為以后的消化吸收外來技術和全面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任鐵道部高速辦副主任、機車車輛總公司總經理的周翊民說過,在20世紀90年代10年間,當時的國家科委、鐵道部一共立了300多個高鐵研究課題,培養和涌現出了近千名技術骨干,他們跟蹤世界高鐵先進技術,開展國產化研究,并通過廣深準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以及既有線提速等實踐,積累了研制、設計高速列車的寶貴經驗。
放眼世界,除日、法、德等高鐵技術的原創國家外,當時引進高鐵先進技術裝備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4例:中國、西班牙、韓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但能夠實現“學生超過老師”的,只有中國一家。
在認真吸取境外引進高鐵技術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中國走出了一條新穎獨特的技術創新之路——“以我為主,博采眾長,融合提煉,自成一家”。中國在引進消化吸收加拿大龐巴迪、日本川崎重工、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的高鐵列車制造技術基礎上進行集成創新,通過研制“和諧號”的經驗積累,自2004年至2016年,從CRH2至CRH380,其中的自主創新含量不斷提高,量變引起質變,在2017年終于實現了高鐵動車組技術的全面自主化、標準化,研制成功了世界上最先進的中國標準高鐵動車組——復興號CR400。
“復興號”構建了體系完整、結構合理、先進科學的技術標準體系,在所采用的254項重要標準中,中國標準(包括中國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國鐵集團企業標準等技術標準)占到了84%。不僅如此,中國高鐵列車的適應性極強,能適應各種地質條件與氣候條件;正因為此,“中國標準”正逐漸超越“歐標”與“日標”,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采用;中國高鐵還同時建成了完整的產業鏈與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中國已擁有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中國高鐵來說是如虎添翼,它是GPS(全球定位系統)的替代品,高速鐵路采用國內自主創新技術意味著系統的安全性有了更加可靠的保證。
為了獲得軟陰影的效果,假設以一個面光源來照射物體,通過分析在面光源的照射下,遮擋物的大小以及遮擋物和被照射物體之間的距離與遮擋系數的關系,來粗略地表示出遮擋系數v。
據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2020年12月2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預計2020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6萬km,其中高速鐵路3.8萬 km(占比26%)。根據國家藍圖,到2035年,中國鐵路系統總長度將擴大到20萬km,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將延長至7萬km(占比35%)。這些線路將形成以高鐵系統為骨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它將為克服中國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提供最有效的工具;而智能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進一步提高高鐵運營的安全性和運維效率,高鐵進一步應用環保技術能為大眾提供最佳的低碳運輸選擇;高速貨運列車則可以與航空快遞與公路快遞競爭,提高綠色貨運的占比;加上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等的基礎研究和軟件開發的加強和加大投入,所有這些都將為中國高鐵向著高質量發展、高品質服務、高安全運行、高水平生態的目標做出新的努力,作出更大貢獻。
依托思維導圖的課堂設計,教師就能進一步直觀,清晰地理解和捋順所講授內容、主題、目標,特別是活動和任務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有利于教師更好地從設計理念出發,滲透全人教育理念和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外語課堂上人文素養亦是可教的,也許我們無法直接、直觀地教給學生人文精神,但需在教學設計中貫徹這些理念,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思維,提升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