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3月1日文章,原題:去東部吧,年輕人:中國需要解放其勞動力中國的戶籍制度是20世紀50年代的遺留產物。這一制度已逐步放松。但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而言,該制度仍然會帶來很多困難,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規模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
隨著人口增長急劇放緩,中國經濟的進一步可持續增長有賴于將勞動力輸送到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大城市的科技、高端服務和出口導向型產業上。
2019年中國的農村人口數量仍然龐大,超過5.5億人,比起幾年前,這些人口的年齡大了很多,生活明顯改善了。城市居民的整體收入水平仍然遠高于農村居民,但城鄉收入差距已經縮小,部分歸因于中國政府積極開展的扶貧工作。再加上農村居民享有宅基地權利,而城市住房租金昂貴且在城里獲得教育和社保的渠道有限,因此城市生活(對農村居民)的吸引力進一步減弱。
有鑒于此,城市化進程也在放緩就不足為奇了:2019年中國城鎮就業人數只增長了1.9%,是2010年增速的一半,為1990年以來最慢的增速。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早期跡象已經出現:自中國勞動年齡人口(15歲至64歲)規模在2013年達到頂峰以來,城鎮就業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從2012年的1.1穩步上升至1.4。
中國的決策者很清楚這種危險,但對于放開大城市的人口自由流動仍持謹慎態度,原因是擔心這將帶來財政負擔并引發城市居民的不滿。
許多大城市的地方政府都在自行調整落戶政策。如果這些戶籍漸進性改革能轉化為中國一線城市之間真正的人才爭奪戰,則將有助于提高生產率。
上海盡管是全國平均工資最高的城市之一,但過去5年,上海人口幾乎沒有增長。鄰近的杭州落戶要求相對較為寬松,該市人口在2014年至2019年間增長了17%。杭州的增長速度更快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這同樣適用于今后幾年的中國。▲
(作者內森尼爾·塔普林)
環球時報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