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安
2021的農歷新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人響應政府號召,留在了原地過年。在這片古老的中華大地上,沒有像往年一樣出現“人口大遷徙”,14億中國人共同見證和體驗了一次“不一樣”的過年。
春節期間,筆者從廣東回浙江,先咨詢了當地干部“能否回來過年”,得到的答復是“做好防護,歡迎回家”。出發前,做了核酸檢測,以備不時之需。返鄉途中,機場等地對健康碼查詢。回到家鄉安吉,發現基層防控做得很細:比如年初一祭拜去世親友,村委會有具體指引,常規悼念沒問題,多桌會餐不擺席。陪要動手術的親友去醫院,發現體溫檢測和健康碼查得嚴格,看護人員的健康要仔細確認、必須做核酸檢測。從這些親身經歷的小細節中,可以看到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的大社會。
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中國人應對變化的淡定心態,以及越來越強的堅韌、越來越多的從容。春節期間,數字生活帶來了不少新風尚甚至“新年俗”:全家人邊收看春晚、邊用手機刷紅包贏驚喜。抖音數據顯示,春晚直播間觀看人次12億,紅包互動總次數達703億,春節期間網友發布1.3億個短視頻給大家云拜年,邊走訪親友邊拍攝小視頻進行社交分享成為很多人的習慣。越來越發達的社交、購物、短視頻平臺正為線上線下混合、體驗分享交織的新年味提供了保障。“原年人”就地過年,“不打烊”服務便利。
互聯網平臺上的數字生活和現實社會中的科學防控,構成了中國人應對變化日趨淡定的兩道風景線。用短視頻云拜年,說明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不同年齡層接受新事物的開放和積極心態;松緊適度的動態防控機制,從上到下的精準抗疫政策,說明國家和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而支撐這兩道風景線的基礎,是堅強、樂觀、團結的中國人的積極心態。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巨大挑戰和社會運行的變化,應對變化需要國家定力和社會合力。這場“不一樣”的過年,見證著中國人真實的抗壓意識和應變心態,這種心態也是我們行穩致遠、走向復興的基石。▲
(作者是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中國新聞史學會應用傳播學會會長)
環球時報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