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
執政一個多月來,拜登政府分別針對地區對手和盟友在中東緊鑼密鼓地采取了不少動作。從這些行動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的中東政策逐漸清晰,試圖“撥亂反正”,將美國中東外交拉回奧巴馬時期的軌道。然而,且不說恢復奧巴馬中東外交遺產絕非易事,拜登政府中東政策明顯存在目標與手段的背離,結局很可能事與愿違。
近期,拜登政府先是撤回特朗普時期實施的新制裁,準備啟動與伊朗的談判;其后,對敘利亞境內受到伊朗支持的什葉派武裝發動軍事打擊;最近又公布對沙特記者卡舒吉之死的調查報告,舊事重提,向沙特施壓。筆者認為,這不僅會破壞美國在中東的盟友關系,還可能導致其地區影響力下降。
特朗普政府在中東外交上有別于傳統政客的手法,大致有三個特點:一是外交“私人化”,二是“一邊倒”地支持盟友,三是金錢至上。特朗普政府對在中東國家推廣民主、人權毫無興趣。
從目前跡象看,拜登政府試圖全盤顛覆特朗普政府中東外交政策:一是機制化。拜登政府注重發揮外交、國防等部門和官方機制的作用。在國際上,也善于利用國際多邊平臺解決中東問題,如擬于近期啟動的伊核協議相關方會談。二是實施再平衡策略。拜登政府致力于重新調整中東主要力量間的對比,以實現地區力量相互制衡,這樣一來美國則可在中東減少投入,扮演離岸“平衡手”和“仲裁人”的角色。三是重返價值觀外交。
從宏觀上看,拜登政府中東外交追求多元、復合的國家利益,在減少投入的情況下,維持在中東的影響力。
然而,在當前陣營化、教派化加深,安全困境加劇,敵友關系劇變的中東,拜登政府的中東外交策略很可能行不通。
首先,其將遭受諸多掣肘。近期看,對伊朗一邊談判一邊敲打,顯示美國仍難以“馴服”伊朗,在具體政策上難免首鼠兩端。對沙特的政策,則說明拜登政府投鼠忌器。對于沙特而言,卡舒吉案調查報告公布,相當于“靴子落地”,此事徹底翻篇。由于沙特清楚美國的意圖,拜登政府對其“敲打”只是做表面文章,起不到“緊箍咒”的作用。
其次,方式老套、傳統,目前看只是想恢復奧巴馬中東外交遺產,并無更高追求,也就難以實現阿以建交那樣的外交大突破。更何況,奧巴馬中東政策絕談不上成功。在其任期內,伊核并未得到有效解決,還疏遠了地區盟友。拜登政府若恢復伊核協議將引發地區連鎖反應,令美國與地區盟友的關系生變,這與其倚重盟友網絡的外交目標相悖。
再次,歷史經驗表明,在中東搞價值觀外交的,都碰了一鼻子灰。如今還想重蹈覆轍,就顯得有點迂腐教條了。更嚴重的是,美國中東政策的一松一緊,對地區安全與穩定將產生直接影響。在陣營化的中東,不去促進地區安全機制建設,只是在陣營之間選邊站隊,如果拿捏不好,中東將面臨更大的風險。▲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