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豆瓣開分8.9,民國大師們憑鮮活個性“圈粉”年輕觀眾,鏡頭高級有電影感……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優(yōu)秀電視劇展播劇目《覺醒年代》,近日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后廣受好評。“我們今天生活在和諧安定的社會中,要知道背后是什么樣的人一代一代付出。我們有責任將先輩們的大愛與大美,堂堂正正地表達出來。”該劇導演張永新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然,呈現(xiàn)的手段一定不是刻板的,陳舊的。“因為陳舊沒人看,虛假沒人看”。
紅船從哪里駛來
環(huán)球時報:建黨百年歷史中,《覺醒年代》為什么選擇1915年至1921年作為講述重點?
張永新:如果把紅船比喻為我們黨誕生的形象,那么這艘船是從哪里駛過來的?這是非常有價值的探討。1915年到1921年這樣一個波譎云詭的時代,是從陳獨秀先生創(chuàng)辦《新青年》開始的,經(jīng)過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一直到我們黨的建立,比較清楚地回答了這個問題。
就像劇中陳獨秀提到的,中國當時面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新青年》的誕生感召和影響了一代青年人,包括我們黨最優(yōu)秀的精英,讓他們理解到必須解決思想問題,才能救中國。在這個意義上,從1915年《新青年》雜志創(chuàng)辦講故事,有很大價值。
環(huán)球時報:拍攝主旋律電視劇,最大的壓力和困難來自哪里?
張永新:主旋律題材如何獲得更多年輕觀眾的認可,這是我們作為影視工作者一直希望尋求突破的地方,最大的壓力也在這里。年輕朋友對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有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把那個時代相對精準地還原過來,是最大的困難。
我們下功夫最多的就是歷史大氛圍的營造,不僅包括演員精氣神的還原,還有服裝、道具、環(huán)境的還原。此外,在引用和使用很多名篇雄文時必須精準,假如用錯了或者呈現(xiàn)得不夠準確,不能使觀眾信服。
“把角色塑造成活生生的人”
環(huán)球時報:很多觀眾喜歡這部劇的重要原因是,陳獨秀、魯迅等人物的刻畫鮮活生動,不刻板,如何做到這點?
張永新:陳獨秀的扮演者于和偉,研究了大量陳獨秀的文史資料。年輕演員曹磊在接到任務后,就開始臨摹魯迅先生的書法。我們在拍攝時,著重強調(diào)要把一個個角色都塑造成活生生的人。我覺得偉人首先是一個有血肉的人,既有智慧、沉穩(wěn)、堅忍的一面,也有性格的方方面面。只有把這些人鮮活生動立體地表現(xiàn)出來,觀眾才能認可。認可了這個人物的形象定位后,這個角色在劇中的發(fā)展、成長,觀眾才會信服。
環(huán)球時報:劇中以人血饅頭場景帶出魯迅出場,以陶然亭中白雪紅梅古琴的詩情畫意渲染陳獨秀將《新青年》移師北京。不少觀眾稱這種考究、唯美的場景設置很有電影感。這背后有何用意?
張永新:這部劇有一種天然的文化氣質(zhì),具有將寫意與寫實相結合的空間。所謂的寫意就是多一個維度和敘事策略,讓觀眾能產(chǎn)生更多元的感受。
魯迅的出場,實際上我們是化用了他在小說《藥》中人血饅頭的典故;陶然亭那場戲,漫漫白雪、怒放的紅梅、悠揚的古琴,與陳獨秀到北京與文化名家交流的氣氛吻合,充分體現(xiàn)東方審美的意境。這種美還有一個暗指:劇中陳獨秀不止一次表達過,他反對舊文化,并不是把舊文化、傳統(tǒng)文化一竿子打死,這也是我們給新文化運動者的注解。
環(huán)球時報:有觀眾認為,劇集中出現(xiàn)的旁白和版畫解說,有種紀錄片的感覺,覺得“出戲”。
張永新:我們設計版畫和旁白介入,主要有兩個功能考量。一是將大的歷史背景用一種相對合適的方式呈現(xiàn)。二是在劇中做轉場設計和勾連。有觀眾認為這種形式可能跟常規(guī)意義上的影視劇有所區(qū)別,但也有不少觀眾很喜歡。
“偉人精神是一種家國情懷和堅韌毅力”
環(huán)球時報:這部劇中表現(xiàn)的偉人精神有怎樣的現(xiàn)實意義?
張永新:在拍攝并接近偉人精神世界的過程中,我的一個體會是,偉人精神是一種家國情懷和堅韌的毅力。這代偉人還有一個特點,都是起而行者,而不僅僅是坐而論道。這種求真務實、超越小我的精神薪火相傳,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是有啟迪作用的。
環(huán)球時報:在你的理解中,主旋律影視劇的本質(zhì)是什么?要想拍得好看,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
張永新:我理解的主旋律影視作品應該是更能把人生、人性、人情的美好、向上,堂堂正正地講出來。好的作品應該在真實的基礎上用歷史的、唯物的角度來把握時代。真善美,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觀眾被感動,被激活,心中充滿美好和憧憬的東西是什么?就是那種大真、大愛和大美。▲
環(huán)球時報202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