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牧師”是怎樣促成國共合作的
共產黨員是無神論者,但在一個特殊的歲月里,共產黨隊伍中,卻有一位基督教牧師,入黨后仍以牧師身份為掩護進行革命活動,他就是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一書中所說的“王牧師”,此人真名叫董健吾。董健吾是自“四一二”政變后,溝通國共雙方之間聯系的一個使者,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宋慶齡稱贊他“益國匪淺”。
1935年,隨著民族危機的日益深重,全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蔣介石為國內外形勢所迫,不得不設法開通與中共直接對話的渠道,并把這一秘密使命托付給妻舅宋子文,命他多方尋找共產黨,以便早日進行國共談判。宋子文向來與中共無涉,接受這一重大使命后,他就找到二姐宋慶齡。她認真考慮了一下,笑著對宋子文說:“你的同學可擔此任。”“哪個同學?”“董健吾牧師。”宋子文立即表示贊成,認為這是最好的人選。
對宋慶齡委以此等重任,董健吾感到非常榮幸,一口答應了下來。為確保董健吾的人身安全,宋慶齡決定為他搞一張“護身符”——財政部的委任狀,并對他說:“這份委任狀可以做你的護身符。到西安后,如果實在有困難,可以找張學良幫助。”并鄭重地交給他一封信件,要他到瓦窯堡面交毛澤東、周恩來。
董健吾將密信縫在貼身的棉背心里,攜帶著簡單的行裝,匆匆上路。因有財政部的委任狀護身,董健吾1936年1月中旬順利到達西安。當時,陜北蘇區還處在國民黨軍隊嚴密封鎖之中,即使是山間小道,也都設了哨卡,他被滯留在西安40多天。
董健吾重任在身,只好鋌而走險,拿著來自宋慶齡的“護身符”,以財政部特派員的身份謁見張學良。見面后,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和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兼以布道牧師的全副辯才,鎮定而從容地將天下大勢從國內講到國外,從國民政府的抗戰義務講到共產黨、紅軍的抗戰誠意。張學良喜出望外,當即表示:“我張學良愛國之心未泯,只要為了抗日,有求必應。”
雖說董健吾帶著宋慶齡的密信,又有財政部特派員的委任狀,但張學良仍非常謹慎地用密電向南京方面詢問此事。結果,南京方面證實這位牧師確是政府派出的特使,負有前往中共中央進行聯系的使命。張學良又用電臺與瓦窯堡聯系,那里的回電也表明,中共中央知道此人,并請張學良提供方便,幫助此人前往瓦窯堡。這位牧師居然在南京和瓦窯堡兩方面都得到認可,張學良不能不對他另眼相看,遂派飛機送董健吾到膚施(即延安),再由東北軍派一騎兵連護送董健吾過境。幾經輾轉跋涉,董健吾一行于2月27日安全到達瓦窯堡。
在瓦窯堡,他們受到博古(秦邦憲)、林伯渠、張云逸等領導的迎接。當時,毛澤東與彭德懷等正率紅軍渡過黃河東征,駐扎在山西石樓。董健吾將宋慶齡的密信和張學良的信親手交給秦邦憲,要求轉呈毛澤東,并詳細匯報了張學良的情況,轉達了張學良聯共抗日的意愿。當天,秦邦憲即致電張聞天、毛澤東等,報告了董健吾之行。
3月4日,毛澤東與張聞天、彭德懷聯名回電,提出和國民黨談判的原則:一、停止一切內戰,全國武裝不分紅白,一致抗日;二、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三、容許全國主力紅軍迅速集中河北,首先抵御日寇邁進;四、釋放政治犯,容許人民政治自由;五、內政與經濟上實行初步和必要的改革。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向國民黨提出聯合抗日的具體談判條件,為日后的談判奠定了基礎。
3月中旬,董健吾回滬當天就前往宋慶齡府邸。此時,宋子文、孔祥熙等都已在宋府等候消息。宋慶齡非常高興地接受了毛澤東的復信。
反張國燾分裂斗爭中的關鍵人物——張浩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吳起鎮,中央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此時,二、四方面軍仍在長征途中,張國燾在卓木碉另立中央,而黨組織內部的“左”傾路線也亟待肅清,這一切都需要共產國際的支持。正在這時,11月中旬,一個自稱“張浩”的黑瘦漢子找到了定邊縣黨組織,要求面見黨中央領導。他原名林育英,是共產國際派來與中共中央聯絡的特使。
原來,在長征期間,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的聯絡中斷了。在此期間,1935年7月,共產國際歷史性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作出了建立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根據會議精神,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起草了著名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為了傳達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以及建立與中共中央的聯絡,共產國際決定派張浩回國。
此行使命重大,需要較高威望和知名度的優秀黨員,此行秘密而艱辛,需要對黨無限忠誠、意志特別堅定的同志。張浩是中共黨內著名的工人運動領導人,與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張國燾等中共領導人都熟識,堪當此任。
為了防止暴露黨的秘密,此行不能攜帶一字一紙。張浩用半個月的時間,將共產國際七大的會議精神、《八一宣言》內容以及枯燥單調的密碼本內容反復背誦,銘記腦海。
1935年9月,張浩從莫斯科出發,先至外蒙古,然后從外蒙古步行回國,一路風餐露宿、忍饑挨餓,穿越茫茫沙漠,最終到達陜西定邊縣。接著,張浩被接到了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與張聞天、毛澤東等人相見。
張浩就像及時雨,他的到來使中國共產黨了解到最新的國際形勢和共產國際七大精神,他為糾正“左”傾錯誤、制止張國燾的分裂行為作出了卓越貢獻。張浩正是以他共產國際代表的特殊身份,對張國燾采取了有理有節,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的斗爭和爭取方式,最終配合中央促使張國燾率領紅四方面軍北上,促成了三大主力紅軍的大會師。
鄧小平直接指導了“改革開放的宣言書”
鄧小平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順利召開作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他在全會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為全會從思想根本上擺脫“兩個凡是”的束縛,克服“左”的指導思想,確定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認識、新決策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次全會標志著他實際上成為了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開的,歷時5天。此前,鄧小平領導的思想準備工作早已開始進行了。12月13日下午4時,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
鄧小平對這個講話非常重視,在10月份出訪日本之前,他就找有關同志談了自己的意見,讓他們圍繞工作重點轉移問題,起草一個初稿。這個初稿在中央工作會議之前就寫了出來。但會議進展很快,工作重點轉移的問題順利地得到了解決,會上又提出了很多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地作出回答。鄧小平根據會上提出的新問題和國內外的反映,自己用鉛筆寫了一個約500字的提綱,然后于12月2日找有關同志去談想法。這個提綱共7個部分:1.解放思想,開動機器;2.發揚民主,加強法制;3.向后看為的是向前看;4.克服官僚主義、人浮于事;5.允許一部分先好起來;6.加強責任制,搞幾定;7.新的問題。
12月5日,他又找起草者談文稿的修改,講了4個問題:1.解放思想;2.發揚民主;3.向前看;4.研究和解決新問題。先后兩次談話,明確了講話稿的寫法和內容,確定了基本框架。
12月9日,鄧小平再次約見起草者,逐字逐句地進行審閱修改,又談了很多重要的意見,文稿的內容基本確定。后來,他又幾次約見起草者,談了一些修改意見,最后作了一些修改和潤色加工。從講話稿的起草過程來看,這個講話完全是在鄧小平的直接指導下,根據他的思想寫成的。其中許多重要的話,都是他本人的原話。
鄧小平的這篇講話,不僅提出并回答了中央工作會議與會者關注的事涉歷史轉折的一系列根本問題,為中央工作會議作了總結,而且為十一屆三中全會提供了指導思想,因而它實際上成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它的主旨和一系列重要觀點,為全會所接受并被寫入全會公報,成為指導全面撥亂反正和制定改革開放新政策的總的指導方針。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黨的十五大報告將這個講話譽之為“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綜合《人民日報》《北京日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