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學富
故宮博物院所藏明正德款碧海騰蛟銅暖硯,長23.7厘米、寬11.4厘米、高11厘米。硯銅質,長方匣式,由硯身、匣蓋、暖屜組成,并無硯石,直接在銅質硯面上研墨。
之所以稱為“暖硯”,是因為其有用于燃燒炭火的暖屜,置于硯身下層,可防止硯面墨汁在寒冷的冬季凍結。硯身下壁為活動插板,將插板抽出,可任意取放暖屜。因其功能,故名“暖硯”。
最早記載暖硯的文字是唐人張說在《張燕公集》中的《暖硯銘》:“筆鋒曉凍,墨池夜結,香炭潛燃,推寒致熱。”唐明皇有一方制作很精巧的暖硯,《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內庫中有七寶硯爐一所,曲盡其巧。每至冬寒硯凍,置于爐上,硯冰自消,不勞置火。冬月帝常用之。”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均有承襲,漸漸發展演變為一種實用與裝飾相結合的文房雅具。現存最早的暖硯實物為l982年在甘肅靈臺縣百里鎮北宋中晚期的窖藏中出土的一方陶暖硯,硯膛中空,可置放炭火,雙面硯可同時受熱。宋人王之道《和張文紀詠雪二首》有詩云:“三杯強沃澆腸酒,一捻聊分暖硯鹽。”明人屠隆在《紙墨筆硯箋·冬月硯》中記載了明代使用暖硯的情景:“冬天嚴寒不可用佳燕(硯),得青州熟鐵硯,可以敵凍,炙硯需用四腳掙爐,架火硯上,微微逼之,或用硯爐也可。”清代內廷制作的御用暖硯一般以銅鐵錫銀為硯匣,并 鍍金或鏤空鏨刻紋飾,工藝精湛。
由于暖硯制造工序復雜,造價較高,屬于文房中的奢侈品,一般寒士難以用上。到了清代中晚期,紫砂暖硯出現,為收入低下的文人使用暖硯提供了機會,加之紫砂泥可塑性強、透氣性佳和耐高溫的特性,能制造出各式各樣的紫砂暖硯,很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摘自《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