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夢圓
【摘? 要】在黨領導國家進行改革開放的40多年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依靠自身努力,經過艱苦奮斗逐步富裕起來,社會扶貧事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理想的內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必然要求。
【Abstract】In the more than 40 years of history of the Party leading the country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people have gradually become rich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and arduous struggle, and the cause of so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made achievements that have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Thi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realizing the ideal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扶貧脫貧;改革開放
【Keywords】people-center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ed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中圖分類號】D61;F323.8?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1-0134-02
1 引言
早在陜北扎根基層工作時,習近平總書記對于農村的貧困狀況就有著“深刻印象”,在主政地方到主持中央工作的實踐發展中,扶貧工作一直都是他花費時間最多、耗費精力最大的重要內容[1]。
2 當前中國扶貧工作的成效
眾所周知,人民的生產和消費影響著一個國家經濟的平穩運行,人民的消費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的生活還處在一個普遍貧窮的狀態,有大約7億的貧困人口,這嚴重影響了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我國經濟在緩慢發展中陷入低效能和高浪費的困境。因此,解決好社會貧困問題特別是農村貧困人口問題成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變化,國家扶貧標準線也處于逐上升狀態。經過數十年扶貧政策的有效推行和大量資金的支持,據統計,在1978-2012年這三十多年間,中國農村的貧困發生率由最初的97.5%減少至10.2%,農村貧困人口的數量由最初的77039萬人降低至9899萬人[2],極大地消除了我國眾多的貧困人口,解決了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3],這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有一個字的差別,但就是這一字之差,就有了深刻的內涵變化。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在民生領域,而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則是最突出的短板。精準扶貧理念的提出使我國新時代扶貧開發工作有了新的發展目標,形成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重點在鄉村的扶貧機制,在扶貧實踐之中貫穿其中的主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
3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
貧困人口作為人民當中的弱勢群體,是黨和國家必須去救助和扶持的重點對象。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牢記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其中的價值歸宿就是人民利益至上。
3.1 發展為了人民是發展的基本準則
經過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建設發展,我國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不能忽視的是,中國仍存在數千萬農村貧困人口。新時代扶貧工作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使全體中國人民可以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紅利,從而滿足自身的精神物質需要。精準扶貧脫貧作為我國當前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中央統籌協調下,各級政府積極響應,凝聚社會各界力量,就是為了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只有經濟水平提上去,人民才有條件有精力開展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建設,才能構建出一個和諧穩定、繁榮有序的新時代中國,才能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整體脫貧目標。
3.2 發展依靠人民是發展的路徑選擇
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認識到人民群眾就是我們的力量源泉,依靠人民自覺發展自我是新時代扶貧工作的路徑選擇。當前,我國在開展扶貧脫貧工作時,對于貧困群體務必要做到精準識別和精準幫扶,依靠政府無償的經濟援助和低保政策僅能作為最后的生存手段,對于尚有生產能力的貧困群體必須優先做好扶“志”與扶“智”工作,也就是要激發貧困者的自我覺醒意識,創造學習、勞動和生產的條件,使貧困人員進行自主性的、創造性的生產活動。
3.3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發展的根本遵循
實現共同富裕絕不是依靠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就能實現的,這需要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扶貧工作中為實現這一目標:一是對貧困戶精準識別、精準救助、精準扶持,確保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及時的援助,不斷提升人民基本的生活條件;二是建立有效的脫貧機制,通過產業、就業、整體遷移等手段開辟貧困人民的收入來源渠道、提升收入水平,防止脫貧后又返貧;三是完善社會資源的分配的機制,隨著改革開放的“蛋糕”越做越大,社會財富的分配尤要注重公平正義,要在共享觀的引導下不斷縮小人民收入差距。
4 從精準扶貧脫貧看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特征
在這個新時代,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就要在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的工作中實現預定目標,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實踐。以人民為中心必須以實踐的方式體現在社會發展中的各個環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當前熾熱的話題。
4.1 人民利益至上
2016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一方面,現階段我國人民的最大利益就是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特別是要貧困人口整體脫貧奔小康,這是當前保障人民利益的重點任務;另一方面,精準扶貧脫貧的提出和實踐的主體在人民,在精準扶貧脫貧工程中最重要的是喚醒貧困群體的主體性認識、創新思維,創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扶持人民擺脫貧困,將人民利益擺在一切工作的第一位。
4.2 群眾路線實踐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成立以來一直保持的優良傳統,黨和國家制定的理念方針在實施中能夠取得應有的成效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在實踐方法上必須多聽群眾的觀點和意見,與人民群眾保持血脈相連的聯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精準扶貧脫貧確保“精準”的實現,就要求各級干部必須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之間,入戶見人,以“六個精準”作為基本工作要求,眼睛向下,多聽多問,協調好群眾利益訴求,在和群眾的交流接觸中想群眾之所想、憂群眾之所憂、急群眾之所急。
4.3 問題導向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有了新的發展要求,特別是在自我價值實現中更加追求多方面的發展。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時代黨的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要在實際工作中樹立問題導向意識,在當前貧困人口中,有因病、因殘、因學、因災等突發性事故導致家庭陷入貧困的原因,也有因缺土地、缺勞力、缺技術、缺資金等缺乏生產資料導致貧困的原因,在扶貧工作中找準致貧原因去分類解決貧困問題是實施精準扶貧脫貧工作的關鍵。
4.4 實事求是原則
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實踐中的首要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堅持實事就是,就能興黨興國;違背實事求是,就會誤黨誤國”。精準扶貧脫貧工作中對于貧困的識別要以事實為根據,而在實際調查中可以發現存在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以上但使殘病子女戶口分離領取低保金、有子女或養子養女但使父或母戶口分離領取低保金等救助不準的現象。這些現象的存在使得資源沒有真實利用在貧困人民身上,不符合我國扶貧工作的要求,因此,在精準扶貧的開展下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4.5 開放共享發展
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根據我國現在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分別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為我國精準扶貧事業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第一,以人民為中心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落到實處就是要讓人民切實地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讓我國貧困人口實現整體脫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不斷地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進一步縮小人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第二,以人民為中心具有全球視野,中國在世界各國中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也承擔著消除世界貧困的責任,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了不可或缺的大國作用,我國在世界反貧困失業中設立國際基金提向貧困國家提供無息貸款賬務、基礎設項目支持,還大量引進外國留學生和勞務工作者進行技能培訓等。這些都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不是一個靜止的和區域性的過程,而是融于世界人民之中,以人民為中心永遠在實踐的路上。
【參考文獻】
【1】公丕明,公丕宏.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中社會保障兜底扶貧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6):89-96.
【2】李萍,田世野.習近平精準扶貧脫貧重要論述的內在邏輯與實現機制[J].教學與研究,2019(2):5-14.
【3】劉墨非.精準扶貧脫貧持續發力[J].北京觀察,2019(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