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摘? ? 要:受部分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實施基層農業技術應用中存在諸多問題,影響生產效率和農產品產量與質量提升。如何解決并消除技術使用中存在的困境,已然成為推進農業進步的必然選擇。應當在滿足社會生產要求的前提下,從產業扶持、調整管理、技術升級、人才教育4個方面采取措施,進而形成一套實踐性與可行性強的農業技術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存在問題;對策
文章編號: 1005-2690(2021)01-0113-02? ? ? ?中國圖書分類號: F323.3? ? ? ?文獻標志碼: A
伴隨著“十九大”會議勝利召開,確立了著力發展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農業,構建“鄉村振興、科技興農”的戰略任務,進一步明確了農業技術在勞動生產階段的重要地位及未來實踐目標[1]。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在基層農業技術應用方面與國外存在著較大差距,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的共同限制,阻礙了建設高新技術的新農業進程。為此,完善基層農業科技體系、拓寬未來農業發展道路勢在必行,成為農業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工作內容。
1? ?影響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的主要因素
1.1? ?產業結構因素
農業行業作為我國第一產業經濟類型,為確保社會生產勞動穩定性,持續不斷地提供各類物資原材料,包括糧油副食、工業原材料、油料等,是基礎保障型經濟產業[2]。在現行結構中,表現出總量大、應用廣、時間長等特征。而相對于形式、方式、流程新穎的新型農業技術來講,與其他農業強國相比起步較晚。
1.2? ?技術應用因素
以種植農業技術為例,現階段在基層農業種植戶中所采用的技術種類大部分還是憑借自身對于苗木成長的經驗進行勞動作業,其技術的隨意性較為突出。例如:澆水灌溉的時間階段、肥料種類與投放數量控制、樹木種植的品種類型、土地的利用空間布局等,都是通過不斷實際生產操作中所得到的經驗積累,正所謂“靠天吃天、靠地吃地”,受外界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成分較深,如霜凍、暴雨、干旱等惡劣天氣,導致應對突發未知性的氣候風險因素的抵御能力偏低。而對于改良品種、優化操作、防范病蟲害等基層農業技術,正處在探索過程中,特別是對于生態環保等高新技術應用范圍相對較少,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
1.3? ?配套設施因素
農業科技的推廣與應用不僅取決于其技術本身所表現出的適用性與科學規范性,更重要的是支持技術體系運行應當匹配到位的其他類設施資源[3]。包括技術文本設計等在內的理論基礎,還包括啟動資金、機械裝備、實施平臺等元素,各要素之間相互配合、落實到位,才能確保農業技術有效發揮勞動效益。例如:生態養殖技術中,區別于傳統養殖方式,以提升養殖幼苗的成活率與免疫力為基礎,通過加裝傳感監控設施、搭建網絡化信息平臺、制定各環節管理制度等得以實施,持續完善網絡技術、基建場地等配套設施建設。
2? ?實施推廣高新農業技術期間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技術管理體系運行不合理
由于在部分技術推廣進程中疏于對前期工作的準備與落實,造成管理體系運作不科學、不規范問題。具體表現為:一是農業技術應用目標不明晰,無法準確定位技術實施的目標任務、適用范圍、所需資源等內容,導致技術推廣容易出現方向偏差。二是技術實施節奏不穩定。技術應用建立在對各環節農業勞動節奏控制的基礎上,根據生長周期、成長狀態決定技術跟進時機。
2.2? ?理論與實踐操作間不一致
當下部分農業技術理論化程度相對較高,而實際操作效益相對偏低。雖然考慮到勞動生產中產生的各項數據信息變化,但沒有將地理位置要素、區域內氣候現狀等實際問題考慮在內,書本上記錄的農業技術指南在實地勞作期間不能夠適用,造成了理論引導沒有能與技術作業相匹配的尷尬境遇。尤其是在部分農業技術中,缺乏有效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技術支撐,與實際作業方式背道而馳,導致農作物及動植物出現病害增多、死亡等不良現象,造成較大程度的經濟財產損失。
2.3? ?農業技術研發后勁不足
一方面,從事農業技術研發與攻關的專業化研究人員總數相對偏低。技術研發過程是一個形式單一、過程枯燥的工作,需要從業者高度集中完成突破某項技術難點,形成緊張的工作氛圍[4]。同時長年在戶外風吹日曬,常駐田間山地環境內,生活條件異常艱苦,使想從事農業研究的人員望而卻步。
另一方面,鄉村種植養殖戶對于新技術應用興趣不高。基層農業技術實踐會伴隨著對資金、物資、時間等各類要素的持續投入,需要相對較長的運用周期才能產生經濟效益。同時,由于不穩定的新技術會產生農業損失,這與農業從業者在短期內獲得資金收入并長期保持該狀態的初衷相違背,致使獲得基層技術應用的群體數量較少,關注度偏低。
3? ?解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問題的對策
3.1? ?加大國家產業扶持力度
要以當前國家實施的“精準扶貧”發展戰略為契機,加大對鄉村地區的產業政策、方針的傾向,強化對基層農業技術拓展的重視程度。
一是要以生態有機農業發展為目標,結合地區農業產業現狀,整合農業經濟布局,使其資源能夠堅持可持續、可循環利用的觀念進行實踐。二是要加強對其在資金應用、配套系統、能源利用等基礎資源方面的保障力度,逐步降低關于技術運用設置的行政審批門檻[5]。對于綠色環保等高新農業技術,在保證安全可靠性的前提下,提供更多的方便快捷渠道。三是要強化市場宣傳,在職能及行業部門的感召力和號召力作用下,引導從業者對基層農業技術的關注并激發其興趣愛好。
3.2? ?優化農業產業管理體系
第一,針對立項技術的特性,進一步做好前期推廣的準備工作。重點考察調研地區內天氣、氣候、水源、農業資源、地理分布等自然狀況,以及農業從業人員分布、技術保障、經濟類型等社會要素,將其信息數據集中收集整體作為技術推廣的參考依據。
第二,依照上述完成的操作任務,構建技術管理框架。要按照前、中、后3個階段,設置技術引進、實踐操作、后期效益審核考評等管理事項,并且根據管理工作總量制定相關責任制度,明確各實施環節的權利義務分工,以制度規范增強對技術實踐的約束力,同時為后期推進工作積累更多推廣經驗。
3.3? ?持續強化農業技術升級
首先,在確定具體農業種類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未來農業技術研發的主導方向。特別是當下農用化學合成制劑泛濫、環境污染日益嚴峻等負面壓力持續增大,人們對于高品質物質生活的熱切追求,增強了對于原生態綠色農業的關注度。與此同時,一大批實用型創新科技在農業領域內投入應用,為基層農業技術升級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
其次,一切以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為原則,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使其能夠相輔相成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重點以收集農業產地基本信息為參考數據,盡可能多地考慮到外部突發因素對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及時調整技術標準數值,進而完成必要的技術操作。
3.4? ?著力培養農業技術人才
一方面,要積極建立并培養掌握基層農業技術的人才隊伍,提高職業團隊的專業化水準。依托農業類高等院校及農業技術推廣機構,逐步形成產教結合的聯動方式,以精準、專業的理論規劃為其提供研發技術的科學與規范保障。
另一方面,激發鄉村農業人員對新技術推廣的積極性。以村、鎮、農業社區為基本單位,以村委會、文化站、圖書角等為推廣教學場地,對與當地農產品生產勞動息息相關的技術類型,利用農閑之間集中進行宣講培訓。
3.5? ?結合農村實際情況推廣農業技術
脫貧攻堅戰中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是從原先的普遍推廣逐漸轉換為聯系農村具體情況而開展的農業技術推廣。我國有關單位在開展農業技術的推廣環節中,應該按照農村的具體情況來完成技術方面的推廣工作。并且,還需要按照農民的主要要求開展推廣,就是聯系農民的具體狀況來有效地對農業技術進行推廣。比如,相關人員在對農業技術開展推廣時,就能夠對村莊當中的所有農戶進行走訪和調查,知曉這部分農民的主要情況。在調查環節中,工作人員也需要完成好細致的記錄工作,并做出完整的總結,進而按照農民們的根本需要為其推廣出適合的技術。在走訪調查的環節中,還能夠讓農民們按照自己豐富的經驗,根據農業技術來闡述自身的想法,工作人員也需要以此當作基礎,不斷完善與改革農業技術,并在第一時間對農業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作出調整,推動農業經濟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
4? ?結語
綜上所述,應當在確保農業產業平穩、有序的前提下,結合地區農業實際現狀,充分利用好國家產業政策,調整管理結構,創新農業技術,強化人才培養,從而實現技術應用,最終實現提高農業產業綜合發展能力的建設目的。
參考文獻:
[ 1 ] 楊進軍. 農業技術推廣在農業種植業發展中的重要性[J]. 現代農業研究,2020,26(9):85-86.
[ 2 ] 謝濤謙. 新常態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創新策略的探究[J]. 農業與技術,2020,40(17):177-178.
[ 3 ] 李驕洋.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究[J]. 南方農業,2020,14(24):112-113.
[ 4 ] 劉云,王銳,魯榮. 基于農戶需求視角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轉變研究[J]. 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12):137,140.
[ 5 ] 張語桐,趙娜. “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 江西農業,2019(2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