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處于黃土高原腹地的華池縣屬于隴東地域農耕文化輻射帶,孕育了剪紙、香包、刺繡、嗩吶、民歌、窯洞民居文化、民間布貼畫等燦爛的文化碩果。華池縣民間布貼畫藝術于2018年申報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市縣兩級保護機制,涌現出趙星萍、曹永琴、劉雪玲、安春霞、李慶英等為代表的優秀民間布貼畫傳承人,其作品在省內外多次榮獲大獎并被相關機構收藏,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本地布貼畫制作熱潮。本文從民間布貼畫當下的發展現狀及文旅融合語境下的市場需求,對布貼畫的發展前景提出建議,希望能有力地促進布貼畫文創產品發展,為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關鍵詞:華池縣 布貼畫 文旅融合 發展
華池民間布貼畫流傳歷史悠久,是華池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它的創作靈感起源于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婦女給孩子衣服打補丁演化而來,小孩子在會爬或初學走路階段,褲子的膝蓋、衫子的肘頭最易磨破,限于當時的經濟生活水平,人們無經濟能力購置新衣服,需要打補丁來延續衣服的使用壽命。這時,一些心靈手巧、愛好美觀整潔的婦女,對補洞生出一種新思路,即根據洞口大小將補丁剪成適宜裝飾的各種圖形,選擇宜于搭配的各色布塊,縫綴上去,獲得一舉兩得之效。這種做法,不斷自發傳播,人們由此得到啟發,擴大應用范圍,逐漸將其應用于衣肩、衣兜、披肩、鞋頭、褲腳、窗簾、門簾、坐墊等日常用品上,形成了一種裝飾新招數,于是不再局限于補破洞,而且圖案花樣也不斷豐富起來,這就是最初的布貼畫。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婦女的審美意識領域進一步拓寬,將民間布貼畫進一步改革創新,植入新技法、新元素,使這朵生根民間、隱居野外的珍異奇葩,大放光彩,引人注目。
一、華池縣民間布貼畫藝術的發展現狀
(一)地域歷史環境
華池縣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屬黃土高原殘原丘陵溝壑區,地形復雜多樣,山、川、塬兼有,梁、峁、溝壑相間。北通陜北定邊縣,東接陜北吳起縣、志丹縣,南經慶城縣、合水縣,與陜西關中文化相連,是陜甘寧的交會地帶,出現了陜甘兩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現象。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歷史人文環境,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非物質文物遺產。華池古屬雍州,西魏置縣,縣域內的南梁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全國僅存的西北革命根據地中心。1920年,法國神父、博物學家桑志華在華池的馬家拐溝、洞洞溝先后發掘的石核石片,是世界公認的中國最早出土的舊石器。橫亙于縣北的戰國秦長城,東西逶迤40余公里,堪稱一大景觀。東華池磚塔、豹子川雙石造像塔、腳扎川萬佛塔等古代建筑,雖經千年風侵雨蝕,仍不失往昔風采,遺址猶存。南梁革命紀念館、列寧小學、抗大七分校等革命勝跡,為后人進行愛國主義和光榮傳統教育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華池縣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當地交通條件的落后和封閉,但是傳統的人文歷史文化深厚底蘊,境內綿延至陜北的鹽馬道說明了這一點,腳夫們幾百年來北上南下走出了這條營生之道,至今為當地文化研究者所稱贊和探究,已經形成了文化研究課題。華池縣民間布貼畫集中分布于境內上里塬鄉、王咀子鄉、白馬鄉、悅樂鎮、柔遠鎮、元城鎮、城壕鎮、喬河鄉等鄉鎮,家家戶戶婦女農閑時都以做布貼畫、剪紙、刺繡為營生,已經基本形成產業氣候。勤勞的人們不斷大膽創新,形成獨具風格的民間藝術文化,猶如那山峁間盛開的山丹丹花。
(二)傳統文化底蘊
華池民俗布貼畫和華池溝壑相間的山川相得益彰,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種圖案,先用糨糊貼牢,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繡,將其固定,并進行細部的加工。在經濟不發達時期,主要用來給衣服打補丁,起到美化作用,也有用來拼接門簾、窗簾、板凳坐墊等用途。農閑時間,婦女們湊在一起,一邊拉家常,一邊將碎布片拼做成各式圖案,有傳統故事《殺狗勸妻》《毛野人的故事》等。華池縣民間布貼畫圖案元素源于剪紙、刺繡、農民畫的美術理念,以粗布為原料,有大紅大紫的色彩、夸張化的描述,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講究裝飾性,風格浪漫稚拙,怪誕抽象,渾厚質樸,氣韻生動,與戲曲秦腔、徒手秧歌、民間社火等豐富的民間文化形式有深厚淵源,富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民間風情強烈,鄉土氣息濃郁。
“文化本來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在什么環境里得到的生活,就會形成什么方式,決定了人群的文化性質。”華池民間布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工藝美術,是隴東民間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像一切藝術都源于生活一樣,布貼畫的起源同樣源于生活。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布貼畫中,無論是《生命樹》《農耕圖》《抓髻娃娃》《毛野人背媳婦》,還是《殺狗勸妻》《馬上封侯》《娶親圖》《回娘家》《小倆口》《跟著哥哥上南梁》,所反映的都是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及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二、華池縣民間布貼畫藝術的發展思路
紅色文化、歷史民俗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共同形成了華池縣特色文化的寶貴財富,蘊含著巨大的文旅產業經濟價值。利用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提升產業化規模和水平,將文化傳承創新、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需求與契機結合,也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鄉村振興的趨勢與政策要求。但是從整體來看,文化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缺乏系統性規劃,而且模仿現象嚴重,缺乏自身特色和拳頭型的文創產品。在宣傳推廣上缺乏創新,在品牌建設上沒有形成成熟的平臺和品牌。當下布貼畫藝術發展也陷入了瓶頸期,如何突破固有的文化思維和銷售思路,是文旅部門、文化產業公司及傳承人當下研究的重要問題,筆者將自己的想法做一淺談。
(一)打造品牌,盤活資源
打造“云裳紅嫂”工藝品牌。開發華池民間布貼畫文創產品離不開產品化、品牌化和市場化。沒有適合自己的品牌和商標,即使再優質的創意產品推入市場也不能受到顧客歡迎,自然也無法增值提效,沒有消費流量,就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創意鏈崩盤。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持續推進,文化產業成為扶貧產業之一,政府資金的不斷注入和政策的積極倡導,縣上的龍頭文化企業開始圍繞扶貧開發核心產業鏈,設計出具有地域特有元素的布貼畫爆款產品,實現文創產品化。政府鼓勵搭建IP化宣傳平臺,打造線上線下融合的品牌宣傳活動,實現布貼畫品牌化運作。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不斷創新和細分制作種類,比如分為民俗文化、紅色文化、吉祥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人文歷史文化系列,以裝飾及桌擺為主要作品,以求更好更快地適應市場需求。
以點帶面建設紅嫂繡坊。目前,縣域內15個鄉鎮都逐步建立紅嫂繡坊,基本實現全覆蓋,同時建立以南梁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為文化龍頭企業的扶貧車間,農閑時集中巧手婦女,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婦女到公司制作布貼畫作品。公司或者繡坊負責人積極尋找銷售渠道,采取線上直播或者線下實體銷售的方式,使她們制作的布貼畫作品有利可圖,一方面為她們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打造布貼畫產業鏈的形成,盤活現有資源,不斷實現布貼畫衍生品的市場增值。
(二)多措并舉,持續發展
華池民間布貼畫藝術涉及文化、生產生活、民間工藝、習俗等多個領域,同時具有促進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將其保護與傳承融入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中,努力打造產業鏈,對布貼畫保護和推動區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加快布貼畫旅游產品開發,積極推進布貼畫傳習所及場館建設,加強與南梁紅色旅游文化景區聯合,確保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同時,注重運用科技手段推動布貼畫項目的保護和發展,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現代高科技方式,積極探索科學技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新渠道,推動布貼畫項目產業化、持久化發展。引導、鼓勵、帶領青少年探尋布貼畫藝術,通過參觀、體驗、自己動手操作,感受藝術之美。文旅部門和教育部門互相配合、共同組織,讓中小學生參觀了解布貼畫歷史淵源和制作技藝,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從而提升他們對布貼畫藝術保護的意識,從青少年中發現和培養傳承人。布貼畫民俗藝術遺產作為一種人類創造,不僅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選擇適宜的時機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非遺”專題展覽,如“金針花”創意大賽、民間美術展覽,布貼畫藝術進校園、進課堂活動,也可與廟會、節慶、交易會、博覽會、文化遺產日等活動結合舉辦,現場請傳承人展演手工絕技,觀眾可以親自參與制作,還可以促進布貼畫藝術的活態保護和傳承。
(三)注重傳統,兼收并蓄
華池民間布貼畫藝術是傳承至今的一種活態文化,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活化石,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傳統的核心文化一直保持著。筆者了解到,華池民間布貼畫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固守傳統還是追隨潮流之爭。其實應該堅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之路,固守傳統容易失去市場和受眾,如若只追求當下快餐式文化,又凸顯低俗化和同質化,同樣不受市場歡迎,也是一條死胡同。所以,應把布貼畫的傳統元素保留下來,比如吉祥文化、圖騰文化、習俗文化等,在此基礎上,根據當下市場的需求進行創新,如研發出特色的DIY手工材料包,消費者自行裁剪粘貼即可成型,同時配有制作小視頻,簡單易學、圖案新穎獨特,既留住了鄉愁,又增加非遺傳播的途徑,容易推廣營銷;或者將精美的布貼畫圖案印在T恤衫、帽子、抱枕、床單、環保袋、手機袋、紙杯、鑰匙扣、婚慶系列等各種生活用品上,既體現鮮明的地域特點,又在形象塑造上注重地域特色和文化的挖掘,既契合消費者追求高品位文化的消費心理,又將產品文化底蘊進行全面詮釋,與包裝融為一體,從而烘托出品牌的文化氣息。
三、結語
綜上所述,華池縣民間布貼畫藝術的發展基本上探索出適合當地的發展思路,近年來不斷采取“公司+農戶”“傳承人+基地”“文化扶貧車間”“紅嫂繡坊”等多種形式,帶動本地文創產業的發展,不只是將布貼畫技藝轉化為文創產品,還促進傳承人帶徒傳承的積極性,也探索出正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華池縣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成功經驗,不斷豐富鄉村振興和文旅融合的時代內涵。
參考文獻:
[1]李榮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文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
[2]陳姝漪.天津布堆畫民俗文化品牌研究[J].藝術科技,2017(04):51.
[3]張勇,齊苗苗.黃河邊上的藝術——延川布堆畫[J].大眾文藝,2015(11):70.
[4]李原.隴東民間布貼畫的發展和傳承[J].大眾文藝,2019(04):10.
(作者簡介:毛金蓮,女,本科,甘肅省慶陽市華池縣文化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