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弛
摘 要:基于蘇州現代版畫的歷史發展,具體從傳統版畫的源起與傳播、現代版畫的形成與發展、當代版畫困境與突破等方面進行探討,從而在梳理蘇州現代版畫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探索其時代特征和地域特點。
關鍵詞:蘇州;現代版畫;時代特征;地域性
一、源起與傳播
蘇州地處江南,四季分明,風景秀麗,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魚米之鄉。吳地的水墨丹青便是在江南山水的滋養下,漸而勃發。從六朝的陸探微、張僧繇到唐代的張璪,再至明代的“吳門四家”,而后又有以“四王”為代表的“虞山派”與“婁東派”,文人畫之文脈由此延續而來。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隨之興起的市民文化與文人傳統交織又促發了吳地版畫繁榮的新貌。
明代萬歷年間是中國版畫史上的黃金時代,各具特色的傳統版畫流派交相輝映,互相影響。戲曲題材版畫、小說插圖、繡像版畫取代宗教版畫,成為當時的潮流,也由此催生出帶有喜慶吉祥圖案和故事情節的版畫的印制與傳播。蘇州作為全國刻版中心之一,傳統版畫在此逐漸走向成熟。桃花塢傳統版畫就在此時應運而生,漸成規模。清代中期以后,桃花塢傳統版畫從技法上形成了仿古畫譜法和仿泰西筆法兩種風格。它既保留了江南地區的文人畫傳統,同時又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題材豐富,形式多樣,作品遠銷日本及南洋地區,分流至歐洲,在國際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日本的浮世繪在主題、形式等方面都受到桃花塢傳統版畫的影響。至清晚期,隨著上海石版印刷技術迅速發展,桃花塢傳統版畫面臨轉型,其在審美取向上更趨于世俗化,題材通俗易懂,色彩十分鮮艷。
由此可見,明代以降,蘇州傳統版畫的興盛,不僅構成了一種雅俗共賞的審美趨向,而且反映了其超越時代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二、博興與繁榮
蘇州版畫因其深厚的歷史積淀與人文情懷發展至今,在全國頗具影響。若從中國現代版畫的發展來看,自20世紀30年代新興木刻運動興起,全國相繼出現各類版畫社團,這些社團作為時代的戰鼓與革命的號角由城市深入農村、深入部隊,走入大眾生活,用刻刀與木版投身戰斗,蘇州版畫家陸地就是這個時期版畫隊伍中的一名“戰士”。20世紀30年代開始,陸地自學木刻版畫,作品多數發表于蘇州當地的報刊,而后他自辦刊物。受到當時新興木刻運動的影響,陸地于上海新華藝專求學時,與陳可默共同發起創辦了“刀力木刻研究會”??箲鸨l后,研究會成員深入上海工廠,刻制傳單,從事救亡宣傳工作,并舉辦了一系列小型木刻展,在當地已有一定影響力。陸地在此期間所作《雪地行軍》《憤怒的礦山》等作品頗具感染力,正是動蕩年代的圖像實錄。值得一提的是,陸地在1955年第二屆全國美展中獲獎,這也是蘇州版畫首次在全國美展中獲得殊榮。
20世紀50年代,水印木刻在中央美院、浙江美院已有教學實踐,加之李樺、古元、李平凡等老一輩版畫家的推廣,全國很多地區都相繼開始了創作。受大環境的影響,江蘇作為自古以來具有水印木刻傳統的地區,意圖將傳統與現代結合進行版畫創作,實現一種轉化。于是,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江蘇省美協組織了省內版畫家們深入各地寫生,于1962—1964年舉辦了三期版畫創作進修班,并將這些創作成果集中起來,進行全國巡回展覽。此時,蘇州版畫家已經成為水印版畫創作的重要力量。
這個時期,就蘇州版畫創作而言,一方面,桃花塢木刻年畫社重組,版子重新印制,創作了一批以年畫創作形式為主的版畫;另一方面,本地開始形成版畫群體,如勞思、周偉明、吳鴻章、禇銘、楊明義、管牧等人開始組織專業活動。這批版畫家至蘇州東山、西山、吳縣等地采風,與當地百姓交流溝通,創作了大量現實主義作品。1962年,勞思、周偉明、吳鴻章、楊明義等人發起的蘇州市業余版畫創作小組成立了,這是蘇州歷史上第一個版畫組織。而后,他們在蘇州市群眾藝術館辦了蘇州市首屆版畫展,展覽呈現一定規模,蘇州版畫創作的隊伍迅速擴大。同一時期,勞思、楊明義響應江蘇省美協的號召,赴南京參加江蘇水印木刻進修班。這兩位藝術家的作品后來入選了1963年的第五屆全國版畫展,由此打開了蘇州版畫參加全國性版畫展覽的新局面。
至20世紀70年代,蘇州版畫家們堅持實地寫生,至鄉間田頭深入群眾,創作了很多具有影響力的作品。例如,1972年業余版畫創作小組集體創作的《太湖新貌》組畫中的4幅入選了全國美展,1974年集體創作的《蘇州新貌》入選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5周年的全國美術展覽。勞思、楊明義等版畫家回憶起那段時期,皆有諸多感嘆。他們認為當時蘇州的版畫家們,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不僅毫無保留地互相學習,而且創作熱情高漲,從而創作了一批藝術水平較高的版畫作品。正是因為這種良好的創作氛圍,蘇州版畫事業在20世紀80年代又進入了新的高潮。
1981年,楊明義、勞思、周偉明、吳鴻章、陳設等人創辦了蘇州市版畫藝術研究會,聘請了李平凡、吳俊發等版畫家作為顧問。同年,蘇州版畫廊在網師園成立。版畫廊的作品多為木版水印作品,以描繪蘇州風貌、小橋流水景致為主要內容,充滿水鄉情調,富有詩意且氣息優美,吸引了一大批國外游客,效益頗豐??梢哉f,版畫廊不僅是當時活動經費積累的平臺,也是打開蘇州現代版畫走向國際的一扇大門。而后,版畫研究會將版畫廊的銷售利潤用于創作展覽活動,在1982年舉辦了首屆“姑蘇之秋”版畫展?!肮锰K之秋”成為當時國內藝術界的品牌展覽,這將蘇州版畫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由此,蘇州版畫的影響力遍及江蘇,乃至全國,而后又與日本版畫群體舉辦聯展,從而形成了一種良好的文化效應,這種效應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
至20世紀90年代后,蘇州本土又出現了一批新興力量,如顧志軍、凌君武、張天星、王雨中等人。他們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探求傳統文化與西方觀念的交融,從內容主題到圖像形式、創作理念、表現手段皆有新的突破。他們在深諳傳統版畫工藝的基礎上,一直在追求技藝、語言的新轉化。這種探索持續到21世紀。顧志軍20世紀90年代創作的《談古論今》源自對中西方文化碰撞的一次思考,而其在2000年后的作品如《時尚物語》《飛累了歇會兒》以借古論今的方式反映其對社會熱點的關注,并在創作中有意識地將中國畫顏料的特殊性展現出來;凌君武的《太湖石系列》《園林印象》植根于對家鄉物景的眷戀,從技術上采用水墨、色彩結合套印,拓展了版畫的表達方式,產生了一種意象化、寫意性的表達方式;張天星從版畫語言上探索“線”的獨特性,不囿于水印墨色的束縛,創作出了《絲綢春秋》;王雨中起初嘗試創作了蘇州主題的油套版畫作品,15年后又以水印版畫在材料上的改變,試驗不同塊面的印跡重疊,產生了平面化的裝飾效果,《姑蘇漫記》則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作品。
三、式微與突破
隨著2012年第十一屆姑蘇之秋版畫展落下帷幕,蘇州版畫的影響力較之前來說,似乎稍顯式微。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當下,高效率的復制技術、新的傳播媒介對傳統意義上的版畫創作都帶來了較大沖擊。版畫進入當代語境中,開始更注重于個人思考,像之前帶有地域特性的團體便逐漸淡化。蘇州版畫亦是如此,團體的解散意味著缺少了一種創作氛圍。蘇州版畫院的運營如今也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當地仍堅持版畫創作的多是一些業余畫家。同時,專業的版畫教學多集中于高等院校,作品體現的學術性較強,地方性的特征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逐漸削弱。
面臨這樣的變化,蘇州的版畫家并未止步,在接收新信息的過程中,仍然堅持對創作的思考。張天星在版畫制作中運用電腦輔助,使得造型更為準確,創作了齊白石、梅蘭芳等名人頭像的版畫。在2014、2015年,他較為關注形式構成,從橫、豎、撇、捺四個角度來追求一種觀念性的效果,并有一定突破。顧志軍在2000年的創作中也會有意識地更多融入中國傳統元素,同時其作品多以借古論今的方式加以表現,如《時尚物語》《飛累了歇會兒》等。王雨中從2015年開始重視材料的變化性,以不同塊面的印跡反復重疊,平面化的裝飾感更強,其《姑蘇漫記》就是很典型的作品。
而今,蘇州版畫界又涌現了諸多年輕藝術家,如庾武鋒、姚永強、韓東、顧勤、李影、王允等。這些版畫家在當代語境下,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中,洞悉著社會發展與時代瞬息,以當代藝術的視覺形態,持續著觀念與技術上的創新,試圖在傳統與當代中探尋一個支點。庾武鋒的《夜色微瀾》、姚永強的《時光飛梭》、韓東的《物象本心生》、顧勤的《在路上》、李影的《詩和遠方》、王允的《重構·守望》皆是這類既帶有傳統文化因子又具備觀念性的作品。他們作為蘇州版畫的新先鋒在全國美展、版展、中國百家金陵畫展、觀瀾國際版畫展中屢獲佳績。
同時,蘇州版畫界每年仍會舉辦各類版畫活動,如“局內局外”版畫展、桃塢鐫印——2020全國版畫(木版)學術邀請展。應該說,當代版畫家對于版畫藝術的堅持,一方面來自前輩學者對于后輩藝術家的滋養,另一方面也出自蘇州藝術家對于版畫當代轉型的一種拓展。如今,在蘇州當代版畫作品中,仍可見傳統文化的因子在新的視覺表達下不息跳動。而這些浸透著姑蘇風物與情調,扎根于土壤的作品隨著社會的變遷,又延展出了一幅時代的畫卷。
參考文獻:
[1]李允經.中國現代版畫史(1930—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2]齊鳳閣.中國現代版畫史(1931—1991)[M].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10.
[3]范夢.中國現代版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4]陳琦.中國水印木刻的觀念與技術[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9.
[5]孫曉云.江蘇水印木刻研究[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
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