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靈
摘 要:本文簡要地介紹幾種常見的小麥疫病,對小麥的染病原因、品種不易存活、耕種方式陳舊等現象作出了分析。根據現狀的分析得出結論,想要有效預防小麥災害,就要從優化小麥品種、更換灌溉方法、合理使用農藥等方式科學合理種植小麥,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實現小麥產量最大化。
關鍵詞:小麥;病害分析;現狀分析;防控措施
引言:小麥作為三大谷物之一,維持著人類日常生活能量來源。而小麥的種植也在我國農業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為了提升小麥的質量以及產量,解決小麥病害問題刻不容緩。加強對小麥疫病的綜合防控,深化種植技術,已經成為提高小麥產量的未來措施。
一、種植小麥過程中的主要病害
(一)小麥條銹病
條銹病又叫“黃疸病”,染病初期,幼苗葉片上產生多層輪狀排列的鮮黃色夏孢子堆,后期由鮮黃色變為褐色冬孢子堆。發病位置主要在小麥葉片上,形狀像一條條黃色的銹痕分別錯落在小麥葉上,其次是莖稈,麥穗、麥芒上也有發生,是小麥種植過程中較為普遍卻又十分嚴重的病。
(二)小麥紋枯病
紋枯病是麥區常見災害,小麥受到紋枯菌的感染之后,在各個階段出現爛芽、枯死等癥狀。發病初期在接近地面的葉鞘上產生病斑,后期逐步擴大,直到葉鞘葉片枯死。尤其是在早春時間,擴展快、面積大、極易發病。
(三)小麥白粉病
小麥白粉病主要發生在我國山東沿海、四川、貴州等地。初發病時,小麥葉片上呈現微小的白色斑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白色斑點逐漸擴大成為白色圓斑,圓斑上伴隨著白色粉末,這種白色粉末就是白粉菌。白粉病感染小麥葉片、葉鞘兩個部位,嚴重時也會損害小麥的全部器官。
二、小麥疫病現狀分析
現階段我國種植小麥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旦遭遇到這些因素,當年小麥的產量和質量都難以保證。
(一)小麥品種易染疫病
山東菏澤市主要種植小麥品種中,魯原502為銹病高感品種,占小麥種植面積的22%;濟麥22為銹病中感品種且易感紋枯病,占小麥種植面積的33.8%;山東29、良星66等也為銹病中感品種[1]。
1.疫病原因分析
(1)水源肥料因素
一方面,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水平逐漸提高,林間灌溉技術的不斷優化,水澆田面積增大,田間土壤濕度變大,導致小麥患上莖基腐病的概率逐漸變大。另一方面,化學肥料的肆意使用是小麥產量不穩定的原因之一。我國田間普遍使用氨肥,尤其在更偏僻的農村田間,有機肥料的使用遠不如氨肥,小麥同時缺少其他元素肥料。化學肥料的肆意使用使土壤環境受到破壞,土傳病害的發病幾率逐年提升。
(2)氣候因素
小麥疫病發生的程度和小麥生長環境的濕度、溫度有著密切關系。多降水田間溫度和濕度適合病菌侵害,降水量少會導致土地干旱,小麥產量減少。
小麥集中常見疫病通常為菌類疫病,紋枯病菌絲適宜生長溫度為20℃-25℃,一旦空氣即將達到此溫度就要立刻注意紋枯病的防治。而小麥條銹菌的發病期多為春季,一旦遇到春雨或結露的情況,條銹菌就會迅速蔓延。因此,小麥在生長期間,不同的氣候會帶來不同的疫病侵害,只有時刻注意小麥的生長狀況,才能降低小麥的染病率,增加產能。例如此前,山東河北等地區,小麥成熟前15天內有降雨,降雨過后2-3天內溫度高達35℃以上,這種情況會造成小麥青枯和熟枯。
(二)耕作方式并未達到全面機械化
第一,我國目前采用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在收獲之后,剩下的秸稈并未及時清理,大量的根莖留在田地間,隨著時間的增加,秸稈還田量不斷增長,秸稈不及時清理導致土壤里的病菌也在不斷增加。
貴州各個地區以種植冬小麥為主,通常于10月中、下旬播種。秋季收獲作物后,清理田園雜草,殘留根系和作物病殘體,秸稈粉碎還田,對連作田實行深耕。在有限地塊控制種植密度,注重合理輪作倒茬、生產推廣應用小麥-水稻的水旱輪作,有效防止了小麥全蝕病等病害和地下害蟲的大面積暴發[2]。
第二,在我國田間仍然使用旋耕的方式為主,旋耕的方式耕層較淺,土壤翻松不到位,表層土壤病菌堆積,在無意之間增加了小麥的發病幾率。而機械化深耕,可以使耕地深度達到30cm,大大降低了土壤中菌病的存在,減少發病率。
(三)缺少養護小麥意識
大部分耕種者在小麥的種植和栽培過程中,護理小麥的意識薄弱。出現只種植不照看的情況。小麥前期播種時未進行雜草清理,幼苗時期不注意防護疫病,等到小麥發病出現癥狀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極易造成小麥死亡和產量減少。例如,德州市寧津縣氣象局農氣服務人員深入開展小麥生長和病蟲害調查。農氣服務人員提醒農戶根據土壤做好澆水工作,及時預防銹病和赤霉病等蟲害。保證小麥產量豐收。
三、針對小麥疫病危害的綜合防控措施
當小麥遭受到疫病時,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對癥下藥,成了耕種者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對于小麥的種植,不僅僅是在病害出現時才進行及時治療,也要做好防御工作。
(一)農業防治
1.優化小麥品種
現在市場小麥品種繁多,但大多屬于不抗病種類,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小麥易感疫病問題,就要提高小麥品質。在播前要篩選種子,去病粒、爛粒等不合格種子,并在晴天曬1-2小時。播種用種純度≧99.0%、凈度≧99.0%、出芽率85≧%、水分≤13%。應用深耕深翻技術,深度25cm左右,通過深耕深翻,增加土壤含量,平均氣溫在16-18℃為適宜播種期[3]。
在選擇種植小麥時也可以根據種植當地的氣候條件、地質狀態選擇最合適的小麥品種進行種植,在提升小麥自身品質的同時進一步保證了小麥的存活率、產量等問題。由于近幾年小麥莖基腐病頻發,但是并沒有推廣出針對小麥莖基腐病的免疫小麥。由此看來,要想提高小麥抗疫病的情況,就要優化小麥品種,提高小麥基因。
2.合理使用水肥配制
一些害蟲和疫病在干旱時繁殖能力增強,小麥也會因為干旱而發育力不足,所以要采取科學的方法澆水灌溉。澆水過多會導致無氧呼吸,出現根部腐爛的情況,澆水過少又會加重小麥干旱。所以采取淺水灌溉的方式進行小麥的澆灌,既能避免深水淹苗,也能預防其他小麥病蟲害的現象發生。
小麥種植期間,水肥的相互配合也十分重要。在土壤中水分很低的情況下,土壤中養分的利用率會大幅度減少,這個時候肥料就顯得十分重要。水源和肥料的合理配置會為小麥提供更加合適的生長條件。
3.采用有效科學的方法種植小麥
在全面種植小麥時期,打破傳統思想,制定防疫病措施,采用有效科學的手段治理小麥疫病。加強相關人員的專業水平,進行小麥種植的深度學習。例如,經山東省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小麥新品系濟麥5198畝產831.93公斤,去年通過山東省審定的小麥新品種濟麥38畝產量806.81公斤,標志著山東省大穗高產小麥育種取得了新突破。
(二)合理使用農藥
合理使用農藥是有效治療小麥疫病的方式之一,有些種植者認為疫病越嚴重使用的農藥數量就越多,濃度越高越好。這樣首先會導致農藥殘留過量的情況出現,農藥殘留不達標,小麥的食品安全就無法保證。其次,一些疫病看起來危害較小,但是低濃度的農藥無法有效治療疫病,不能達到最佳防治效果。最后,一些種植者長期為小麥使用同一種農藥,導致病蟲害對此藥產生抗藥性,藥效大打折扣。
無法合理使用農藥既會對身體產生間接危害又會大大降低小麥的產量。合理使用農藥是對小麥產量的基礎保障,同時響應了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對小麥種植環境和土壤成分作出保護。因此,針對不同的情況合理用藥才是預防小麥疫病的最佳措施,提升小麥產量的正確方法。
結論:綜上所述,小麥是我國重要糧食作物之一,在關于小麥疫病綜合防控問題中,仍然存在著未解決的問題。小麥的疫病防治是小麥種植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采取預防治療兩手抓的措施,并在科學有效地防治過程中不斷改進治理方法。既保證了質量又保證了產量。
參考文獻:
[1]高俊平,高慶剛,曹秀芬.2020年菏澤市小麥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J].農業科技通訊,2021(06):231-233+322.
[2]關曉溪,冉燦,駱紅肖,等.貴州小麥病蟲害防治現狀與策略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21,41(01):102-104.
[3]熊慧君.綠色小麥栽培技術及病害防治措施[J].農家參謀,2021(0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