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響應國務院下發的《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參與改革試點,向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應用型高校轉型。《統計學》一門以數據為中心的學科,適應社會新發展,其教學模式急需轉變,為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統計學應用型人才,本文對應用型高校下統計學的教學模式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統計學;教學模式
一、前言
2019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方案》提出,中國應用型大學是以培養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為主的地方大學,其應以應用型研究為主攻方向。近年來,在教育部多措并舉的引導和推動下,高等教育界出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思潮,這種教育思潮是將以理論研究為主的理論教學模式向重視實踐教學、強化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的轉變。濱州學院秉承這樣的發展理念,將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作為發展目標。
二、應用型高校教學模式下的應用型人才
應用型大學不同于以往的以科研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而是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本科高校。截止2018年,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參與改革試點,且大多數為學校整體轉型,部分高校則通過二級學院開展。在此教學模式下的應用型人才需要具備一系列特征。首先,應具備結構合理且深厚的基礎知識儲備,任何工作的開展都應以堅實的理論知識為基礎;其次,應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特別是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最后,應具備從事某種專業工作的能力和創新意識。隨著社會經濟多元化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的態勢,應用型人才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緊缺資源,這就要求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模式上需要以適應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需求為目標,真正做到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三、統計學教學模式
統計學是一門以數據為中心的學科,其研究的數據來自各個行業、各個領域,所提供的則是全面的數據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和科學解釋的各領域、各行業通用的分析方法。它可以通過一系列分析手段達到推斷研究對象的本質,甚至預測的目的,其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統計學在數據處理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得以展現,越來越多的高校和人才愈發重視統計學方面的學習。傳統教學模式中,統計學的教學主要是師生面對面的課堂式教學,更加注重理論的學習和知識講解。隨著信息化和網絡的發展,近幾年統計學教學改革也朝著線上教學模式開展,大多采用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其中,線上教學大多依附線上教學平臺進行,使用頻率較高的有智慧樹、超星學習通、騰訊課堂、騰訊會議等等,特別是平臺具有知識點細分和任務點單獨設立的功能,能夠及時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如超星學習通。此外還有一些能夠簡化課堂程序的小應用得到一眾教師的喜愛。如對分易小程序,在考勤、點名、隨機抽選學生、提交作業等方面較為方便,能夠節省時間并提高課堂趣味,其功能介紹如圖2這是一個教學模式的改革突破。
但對于統計學的專業要求和專業人才能力的需求,這些是遠遠不夠的。當前統計學的教學模式在傳統師生面對面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雖有改進,卻仍不能滿足需求,存在一定的缺陷。無論是傳統教學模式,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換湯不換藥,大多只是改變教師講課的地點和師生互動的方式,但其教學內容沒有改變,仍然更關注理論知識學習,而忽略或不重視實踐的重要性。這樣的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始終都會是理論知識豐富但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不強的表面人才,不能適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總體來說,眾多高校對統計學的教學模式已經開始進行改革,大家普遍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專業要求和提升學生能力,也已經從課堂教學向線上教學和網絡平臺教學轉變,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不但提升了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同時也對學生的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課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向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模式的轉變,但這些還遠遠不夠,面對當前社會的發展和需求,這些還不足以應對市場對統計學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應用型高校統計學教學模式
應用型高校的教學應更注重學生的實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他不同于研究性高校對理論知識的高目標追求,主要培養應用型的人才,因此如何在教學模式和教學環節中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是重中之重。
統計學的應用能力體現在多個環節,從市場的調研到市場數據的收集環節,到數據的處理審核階段,以及統計軟件操作、數據的分析和得到結論等。這些環節涉及多個統計崗位的工作,其工作環境不同、工作任務以及對職業能力的需求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在統計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公平各個工作環節和過程作為導向,使專業知識學習和工作任務要求對接起來,使學生清楚地明晰每一部分的理論知識可以應用到哪一部分的工作過程中,真正的做到“所學”即“所用”、“所用”即“所學”。同時,在完成核心專業課程后,應對學生進行短期實習、實踐的安排,讓學生知曉真正的工作崗位上所遇到的問題是怎樣的,應該如何處理,更加全面系統的做到從理論知識到實踐能力的轉換,使“所學”和“所用”真正做到無縫銜接。
在統計學的各個環節中,數據處理是非常重要且不可避免的一環,而數據處理通常則是需要依附統計軟件來實現,因此在統計學的學習中,統計軟件的學習和操作練習必不可少,且應該高度重視,否則學生將成為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能力沒有的“可看不可用”的人才。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要求一些教學模式應從實際出發,明確市場需求,使兩者結合起來,做到真正的實用性人才培養,讓學生出校門就能上崗,上崗就能工作,把校園學習的知識和實際需要的能力之間的接洽轉換時間降到最少。
對于統計學的應用型模式教學,應加大實訓設施的建設,根據教學中實踐部分的要求提高實訓設備建設和統計軟件的需求。統計學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離不開上機操作練習,離不開軟件學習應用。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要以統計學實驗教學模式為前提,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多進行上機練習,多學習軟件操作,熟練掌握更多統計軟件的應用來應對將來面臨的不同問題,如Excle、SPSS、Eviews、STATA、AmOs等。知曉不同的統計軟件的優勢和劣勢,面對不同的問題更適合采用何種統計軟件和方法進行分析處理,同時在軟件學習過程中更能加深學生對統計學本質的理解和思考。這種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不但能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巧妙的應用到處理實際問題中,而且還能大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能力。
同時,學校應與具有統計學相關崗位的企業、部門合作,構建“產教融合”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在學生在校學習階段中,完成核心專業課程后,可以去所對應的崗位、部門進行短期實習鍛煉,不但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能夠學習如何將理論應用到實踐,只有深入企業,切身接觸實際的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才能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真正的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也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向下教師只需傳授理論知識的基礎要求,應用型高校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能夠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師資團隊,要求高校教師盡可能地具備“雙師型”能力。只有實現高校與企業的師資互通,企業教育家和高校老師合作培養和指導學生,才能真正的實現應用型教育。高校教師可通過在企業掛職,熟悉了解企業的運作模式和人才需求,知曉不同工作崗位應具備何種技能,掌握何種能力,才能有目的、有方向的指導學生,才能對號入座的授課教學。而企業的工作人員也可在高校掛職、做兼職教師或開展講座,一是能夠直面的向學生傳達企業所需要的的人才,為學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和需要學習掌握的知識、技能;二是可以直觀的接觸學生、了解學生,熟悉企業后備力量的情況。再者,高校還可建立校外的實訓基地,有計劃、有目的的分層次展開實踐學習。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要求,使每個年級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實踐能力培養,逐步進步。這樣的“產學研”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具有較強的人才培養目的,教學方法開放,教學思路拓寬,在將高校和企業密切結合下,實現兩者的高度合作,培養企業需要、市場需要、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相廣萍.應用型高校統計學的教學探索——基于“六位一體、課程思政”雙視角[J].科研教育,2021,2,15(441):38-40.
[2]趙健.課程思政理念下“統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路徑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5):92-96.
[3]張曉利.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統計學教學模式研究[J].科技論壇,2021(4):19-20.
[4]王增彩.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實踐課程改革探究[J].湖北農機化,2019,23.
[5]李雙玥,張桂榮.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職教通訊,2017,04.
[6]那娜.信息化背景下統計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3(5):235-236.
作者簡介:
王肖云,(1991.09~),女,山東省濱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統計。